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如何評價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特的藝術人生?

    從古典走向情色,克林姆特的藝術人生中間,只隔了道金黃的顏色和畫室裡的那些香豔的模特。

    正是這道有黃金、以及金色顏料組成的色彩,克林姆特將自己從傳統的美學觀和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離出來。

    克林姆特的一生,我們可以給他打上三個標籤:新古典主義高手、分離派代表人物和情色大師。

    這幅作品,與當時大多數的寫實主義的風格作品毫無二致,傳統而經典,具備新古典主義的所以特點:準確的寫實手法,人物形體表達到位,古典的構圖。

    克林姆特早期的這些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給他帶來名聲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實惠——畫作的大賣和名望的樹立,為他後來敢於突破創新,大膽地走向分離派夯實了基礎。

    但是,那種類似偽裝的紳士畫風與克林姆特喜好情色,天性飄逸的本性相去甚遠。

    用作品表達他內心熾烈的,放縱的,不受世俗控制的愛與美,才是真實的克林姆特。這是克林姆特的分離派代表人物和情色大師的時期。

    這一點,從他一生女人無數就可以看出。

    1897年,克林姆特和建築家和設計師瓦格納、霍夫曼、奧布里奇、莫塞等人發起成立了分離派,克里姆特成為當時的主席。

    分離派宣告沒有任何宣言,也不主動鼓勵任何顯著的風格,自然主義、寫實主義與象徵主義和平共存。

    而作為代表人物的克林姆特,開始講金色嵌入到自己的繪畫作品當中,併成為自己分離派代表人物的重要特色。

    這或許與自己出身金銀首飾世家有關,但看到《達那厄》一畫中,女神腿間傾瀉而下的黃金雨,真的黃金所作時,還是震撼人心。

    黃金畫家,是這個時期人們對他作品的標識。

    而正是如此,其中的作品《阿黛勒夫人肖像》,在2015年11月9日,該畫在美國紐約拍賣會上拍出了4億9千1百萬美元的天價,成為了“世界上最貴的女人”。

  • 2 # 名師巨典

    一生除了藝術,就是縱情情色的克林姆特,除了在裝飾性繪畫上進行了大膽的突破與創新之外,他同時也是在歐洲畫風中,借鑑中國元素最為成功的西方畫家之一。

    ▲克林姆特《男爵夫人肖像伊麗莎白巴霍芬埃赫特》1916年

    1897年,時代將他推到了創新與變革的視窗: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築家和設計師聲稱要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他們成立了分離派,克林姆特任第一任主席。

    為了“為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的自由”,這是分離派的初心,也是克林姆特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這是克林姆特新古典主義時期作品,與後期的中國年畫風格迥異

    正如他1945年在一幅作品中的題字:“如果你不能以你的成就與藝術滿足所有人,那麼滿足少數人吧,滿足多數人更壞!”

    從新古典主義到分離派的“黃金時代”,結合壁畫的裝飾性需要,克林姆特異想天開地將中國的年畫元素加入到了作品當中。

    在他的作品中,中國的門神、龍、仕女、民俗人物等等,都可以登堂入室,進入到克林姆特的作品中。

    ▲克林姆特《女孩的朋友》1918

    從造型,到用色手法,他都加以借用。比如說他採用的純色平塗,色彩明亮,慣用桃紅,群青,明黃等手法,都是中國年畫獨有的繪畫手法。

    ▲克林姆特《舞者》1918

    當然,除了中國元素,愛與欲,也是克林姆特要表達的深切願望。他在1902年,《貝多芬浮雕飾帶》壁畫中“給整個世界的一吻”,不僅是一個吻,也影響了世界,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 3 # 相魄

    我簡單介紹一下子!我也是知道皮毛而已!

    首先說一下克林姆特是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他是維也納分離流派的先導者,也是第一個主席,他的畫色彩以金色為主。原因可能是他的家裡事祖傳的金銀首飾家庭里長大的,被不知不覺的薰陶了!他的畫作上的人,都帶有肢體扭曲和頹廢,還帶有一些情慾在裡面!

    他的畫受到象徵主義的影響,帶有濃烈的象徵意義,還受到拜占庭的鑲嵌風格和裝飾風格影響,導致他的畫也有這方面的特點!

    他的畫可隨意鑲嵌貝殼羽毛,金箔紙,城堡劇院的穹頂畫就是他的代表作了!

    他的裸體美女充斥著糜爛的性愛場景!扭曲的身體,所以他的畫被兩極分化了,喜歡的特喜歡。不喜歡的厭惡,所以他能稱得上前沿藝術的領跑者!

  • 4 # 填格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視覺藝術傳統第一次被打破。以往公認的主題-歷史、宗教、神話等,不是他們所要表達的東西,雖然畫家們選擇的題材,依舊是很易辯認,但他們隨心所慾的地加以處置,比如,Gustav Klimt.(古斯塔夫.古利姆特,1862—1918)。

    1898年,維也納出現了一個分離視覺藝術畫派運動-Vienna Secession (維也納分離派)。他們脫離了原有的藝術內涵與形式,由古斯塔夫.克利姆特領軍。克利姆特曾經在工學院讀書,他的老師是著名現代思想家勞夫貝格。克利姆特還在年紀輕輕時就掌握了一批重要專案-維也納市劇院的天頂畫、卡爾斯巴德的劇院帷幕、美術史博物館樓梯飾板等。並創辦分離派的月刊Ver Sacrum(拉丁文)《聖春》,刊名暗示青春的更新和藝術的換代。分離派的目標是爭取生活與藝術的互動作用,「我們分辯不出偉大藝術和渺小藝術之間,富人藝術和窮人藝術之間有任何區別。藝術屬於所有的人。」就是強調「實用藝術」,相信藝術能在社會改良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是否有其作用,值得商榷。

    正如批評家所批評的那樣,克利姆特的畫,其中的「新藝術」形象和耀眼的裝飾性,只不過是為特權階級裝點門面,掩飾了哈布斯堡王朝正在衰落的現實。文學批評家卡爾.克勞斯和建築設計家阿道夫.洛斯把裝飾說成是犯罪,說分離派背離了藝術為一切人服務的宗旨。比如,克利姆特在1907年畫的《吻》(畫布油畫,存於維也納奧地利美術館),充滿了裝飾品意味,(讓人想到波提切利的作品)作品中戀人們的姿勢確實讓人感覺到他們非常不舒服。還有克利姆特的《貝多芬壁畫》,用他個人寓言,左邊的祼女指衰弱人類的痛苦,右邊全副武裝的人物指,憐憫和野心。與貝多芬毫無關係~

  • 5 # 吃素的穿山甲

    正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樣,新古典主義絢爛至極的同時,也昭示著傳統西方繪畫一個分離崩析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大勢下,一批繪畫大師們目光轉向了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去汲取新的養分尋求突破,比如德加由新古典主義轉向印象派,而克林姆特則由新古典主義轉向了分離派,這種異曲同工的創新最終促進了西方現代繪畫的破繭成蝶。《吻》

    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領軍人物,克林姆特的早期的繪畫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古典主義的明顯印跡,線上條的柔和度和畫面的飽滿度上極力追求完美無瑕的表現,在主題的表達上也更傳統,帶有宗教和神話色彩的作品居多。這種類作品在眾多新古典主義繪畫作品中也處在相當高的藝術水準之上。《寓言雕塑》

    《田園詩》

    但如果僅僅如此,克林姆特在西方藝術史上最終也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只能在安格爾這座大山的陰影下暗無天日的苟延殘喘。而克林姆特最終在新古典主義的窮途末路中幡然醒悟,以他敏銳的藝術視覺和不羈的藝術膽識在東方的藝術理念中找到了皈依的法門,漸漸地拋開了具象的束縛,並在自己童年的印象中找到了藝術昇華的引爆點,最終建立了獨一無二隻屬於他自己的“黃金時期”,在西方藝術史上留下了金碧輝煌的一頁。

    《滿足》《金魚》《哲學》《死神與生命》

    這位生於一個製作金銀首飾世家的男孩,耳濡目染的都是熠熠生輝的黃金白銀,這種童年記憶被他移花接木地用於去創作中,鑲嵌在畫作中金箔銀箔的光澤,象徵著那個時代的紙醉金迷。而克林姆特靈肉分離的情色生活也有意無意投射在他藝術生涯的創作中,三十五歲那年同時愛上了兩個個性迥然有異的女性,一個是與他的妻子安靜沉穩的艾米麗,另外一個是情場交際花式的情人阿爾瑪,三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其妙詭異的和諧共處。如果說艾米麗像極了他新古典主義作品的話,那麼阿爾瑪無疑就是他後期分離派時期的最佳代言人。《十七歲的艾米麗》

    《阿爾瑪在浴室中》《水上城堡》

    他成熟期的作品,裝飾性和平面化的特色非常明顯,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現實特色,寧靜的美好表象背後是危險的放縱遊戲,華麗的金碧輝煌之下是頹廢的虛無幻境,這種幻滅感和隱晦感是他作品最本真的底色,一如曹雪芹筆下的太虛幻境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婚內出軌,算不算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