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追風
-
2 # 圖文繪歷史
崇禎14年秋,清兵在遼東的錦州、松山一帶大敗明軍。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督統的援錦步騎13萬人,幾遭覆沒。總兵曹變蛟、王廷臣衛護洪承疇率殘部奔入松山城內,連同其他未及潰逃的部伍共約7000人,準備死守松山孤城。
圖為北京明皇宮蠟像館記錄了松錦之潰。
經此慘敗,洪承疇痛感明朝廷徵集大軍不易,只因不明軍事,一意促戰,致今有日局面,在《經略紀要》裡曾記載他,見危授命,死不足惜,奈國家大局何!松山被圍,明軍幾次夜間圖為不成,損失不少將士,總兵曹變蛟有一次率部殺進清營帳殿,只因身負重傷,又加兵力不足,無法截斷敵人援軍,只好返回。
洪承疇是明朝降清最高階的官員,被稱為開清第一功。
此時的崇禎皇帝也接到了監軍的密奏,稱洪承疇在松山被圍半年,已經絕糧,清兵一旦攻破松山,即將再次大舉下南,圍困京城。崇禎感到絕望,當夜召見兵部尚書陳新甲,高討關外戰局,之後崇禎與陳新甲達成一致:朝廷已無力救援關外,派人去北方加緊議和,先剿滅內地的闖賊再說。
位於北京的洪承疇故居。
1642年兵敗松山的洪承疇成了清軍的俘虜,雖然被囚清軍對他禮遇有加,皇太極派很多漢族大臣多方進行勸降仍堅貞不屈,但是殘酷的現實他洪承疇愈來愈清楚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即將崩潰,而蓬勃興起的興王朝必會取而代之,富有文韜武略又權變機略的洪承疇有了見風使舵的想法。
但僅在百年後,乾隆編寫《貳臣傳》將洪承疇列入其中,併為明將袁崇煥平反。
有一天清朝的皇太極親自勸降洪承疇,北方的春天還有些寒冷,皇太極將自己身上的貂皮披在洪承疇身上,並漫談治國平天下,洪承疇從這位帝王身上看到了崇禎沒有的穩重厚道和文韜武略,於是順應了“天時”,終於降清。
-
3 # 森林小草
洪承疇投降滿清是三個方面的原因的。一,滿清政權對洪承疇重視,洪承疇是明末朝廷的重臣,對明朝的政治制度,軍事實力,經濟狀況.非常瞭解,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才,祟禎帝對他比較倚重。滿清政權要想問鼎中原,就必須要這樣一個引路人,幫助滿清政權出謀劃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洪承疇在明朝是權高位重,故舊屬下關係不小,滿清可利他的身份對明朝官員地方進行策反,而兵不血刃佔領地方。當初和洪承一起出徵的總兵曹變蛟,遼東巡撫邱仰民在一起被俘後,不肯降清,被滿清毫不猶豫地殺害了,這些朝廷封彊大吏滿清都不重視,單單留下洪承疇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二,洪承疇在被俘後的日子裡,肯定總結檢討了明王朝為什麼內外交戰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也並非全是前方主帥無能或不出力的事,也與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經濟崩潰,而使少數達官貴人發財,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崇禎帝又是一位剛腹自用,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急於求成的帝王。明朝是一盤死棋,反之滿清是一個朝氣蓬勃,旭日東昇的政權,古話說的好,良鳥擇木而居,賢臣擇主而事。三,洪承疇在被俘後是想一死以報祟禎帝對他的知遇之知恩,對來勸降看望他的滿清高官們總是謾罵侮辱激怒他們,但這些人總是一笑了之,並不為之生氣。見滿清不殺他,洪承疇又開如絕食,只飲水。滿清就無人再勸降了,只是聊聊天,關照他的身體之類的事。在幾月的較量中,洪承疇對滿清政權的人氣質,度量所折服。認為好死不如賴活,新君的度量大德淹沒了故主的知遇之恩。有以上三點理由,洪承疇投降滿清也是必然的。
-
4 # 薩沙
說白了就是不想死。
想死的話,武將有一百種死法,用刀抹脖子,用劍戳心臟,用小刀刺肚子。
就算沒刀,完全可以去撞石頭,撞柱子,肯定死了。
洪承疇卻沒死,說明他根本沒想自殺。
既然不自殺,那麼洪承疇投降也就是必然。
洪承疇是個從平民爬到最高層的政治軍事家,說白了肯定會見風使舵。
當時他肯定明白內亂的大明,已經不是滿清對手,早就準備換主子。
作為大明最重要的大將,洪承疇自知很有利用價值。目前為止,滿清滅有俘虜過這種級別的將領。
一旦洪承疇歸滿清,就可以藉此知道大明的一切核心內幕,尤其包括軍事的虛實。
而洪承疇既然是大明的著名將領,自然對如果擊敗大明很有研究,可以成為重要的幕僚。
所以,洪承疇被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滿清也是很清楚的。
洪承疇被俘以後,他和皇太極都是在演戲,裝模作樣而已。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將灰塵擦乾淨”。
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想死。承疇對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看重,如何會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實際上,洪承疇投降滿清以後也實現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死時被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也算不錯了。
說白了,松錦戰役戰敗並不是洪承疇的錯,但戰敗還投降敵人就是無恥下流了。
-
5 # 文惠來
首先就是人性之一怕死貪生。其次就是功名之心使然。第一點其投降一事就是證明。第二點最能說明的就是,入關後積極為清朝謀劃剿撫政策,甚至親率大軍去鎮壓南明抗清力量,直到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不得已請求回京,並於次年奉旨解任回京調理。可以說為滿清入主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 # 老照片
洪承疇(1593—1665年),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就是這樣一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的忠臣良將,在松錦之戰中大敗於清軍,乃至被清軍俘虜,後變節投降,引得爭議不斷,直至今日。
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滿清?這是大勢所趨。皇太極即位以後,為了能夠儘早入主中原,認識到必須積極拉攏漢人地主,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文臣武將。1631年的大淩河戰役,明軍大敗,遼東精銳“關寧鐵騎”的38名中高階將領,除了主帥祖大壽外全部歸降,此後皇太極又招降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這表明遼東地區的明朝官員已經發生了強烈的動搖,歸順清朝已經成了必要的選擇。
松錦之戰失利的一大原因,在於朝廷尤其是崇禎帝對洪承疇的猜忌,這令洪承疇對明朝廷大失所望,而戰敗城陷後,手下將領大多投降,更令洪承疇猶疑不定。後來在皇太極的勸導下,洪承疇最終選擇了歸順。
回覆列表
一個本就不想死的人,投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當然,必須承認,剛被俘虜的時候,洪承疇還是不願意投降的。很多史料都說,他的態度相當強硬,清廷沒辦法,就把他關起來,不給飯吃,只讓他喝菽水,想這樣消磨他的意志。
但是洪承疇毫不畏懼,以絕食相抗,米漿不入口者七日。
上面的說法,是洪承疇求死的重要依據,不過細節表明,那時候洪承疇並不想死。
第一個細節,關於絕食,七天不吃不喝會是什麼結果?尤其是喝水,三天不喝水人就會脫水而死。能撐七天沒事,不吃我相信,不喝就太假了。
第二個細節,清廷不給洪承疇飯吃?只給他“菽水”。菽水是什麼?菽水指的是豆和水。《禮記》當中有關於菽水的說法,漢鄭玄注:“王雲:熬豆而食曰啜菽。”
菽水就是豆羹,最差也是豆漿。所以,清廷並非啥吃的都不給他。
當然,我想說的是,洪承疇確實態度堅決不投降,這個是真的。但是一心求死就不靠譜了,喝水喝豆漿接著續命,應該是事實。
洪承疇不想死,還有一個人看明白了,那就是范文程。
范文程奉命去勸降洪承疇,洪承疇對他一陣臭罵。范文程不為所動,不談投降的事情,專門說些無關的話題。正巧,房樑上落下來一塊泥,掉在了洪承疇衣服上,洪承疇趕緊伸手“屢拂拭之”。范文程看到,於是趕緊辭別。
回去之後就對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想死,一件衣服他都這麼珍惜,何況是自己的命呢!”
范文程這麼一說,皇太極心裡就明白,於是接著勸降,很快就達成心願了。
色誘這個事情太離奇,就不說了。但是各種勸降,再加上回明朝已經毫無希望,各種原因吧,洪承疇投降了。
雖然說法很多,但是洪承疇不想死是事實,一個不想死的人,離投降還能很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