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古風流今朝看
-
2 # 性感文人札記
科舉考試就像買彩票,屢試不中才是正常,誰考誰中才不正常呢。科舉考試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能看起來模式挺傻的,但是將現在的人放到清朝去考科舉,我敢說沒人能中!這是說科舉考試是特定社會下的特定選拔制度,中科舉與否與個人智商高低並不成正比,不是人的智商越高越能高中狀元,這裡面也有運氣的成分。
清朝規定這幾種人不能參加科舉
女人,首先是女人不得參加科舉。在傳統男權社會,女人是不允許參與政治的,除了武則天曾開過一段時間的女子科舉以外。常言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無才,並不是說不能識文斷字,畢竟女子能識文斷字是相夫教子的優勢所在,無論是商人還是親貴家族,女主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妻子,反而是幫助丈夫打點家務,處理家事的得力助手,而且威望也很高,男主人在外處事,一回到家就不必為家務事兒操勞了。但是你會發現,一旦家族內有大師決斷的時候,通常都是男人掌握決策大權。所以這裡的“無才”並非沒有知識,而是不干預外事,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
信教之身,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政教分離,宗教總是服務於政治而存在,有時候連生死都掌握在世俗君主手中。所以科舉取士,自然要排除僧道中人。一旦有僧道參加科舉考試,輕則杖罰驅趕,重則收監問罪。
商賈之後,中國自古以重農抑商為國策,商人雖取富貴之實,但不能得富貴之名,理論上地位還是很低的,如漢代規定,商人不準穿絲綢,不準用銀器。然而晁錯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清朝依然是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之後自然也就排除在科舉之外,所以古代社會中有人說“我出生於耕讀之家”,那就表示出身成分好,舉家世耕,考取功名。
戴罪之人,這個不必細講,罪犯是整個社會的敵人,所以才被認定為罪犯,自然不允許進入政治。
娼優之後,通俗講就是妓女和戲子之後不被允許進入科舉之途,我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不是嘴巴溜溜的,這是被代表統治階級的傳統士大夫精英們高度概括出來的,用來表示她們毫無道義可言,雖然士大夫也很喜歡青樓,然而在認知上還是不接受他們的,作為無情無義之人,其後人自然也不能進入仕途,因為儒家講究仁義,仁者愛人,義者捨生,與儒家精神相悖的人是絕對不能被認可的。四層篩選出狀元
一個讀書人要想成為進士,要透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場考試。
過童試者,可稱秀才,躋身低階知識分子行列,成為低階士紳階層成員;
秀才過鄉試,可稱舉人,明清舉人可任低階官職,成為士紳階級成員,享有一定免賦稅特權。鄉試第一名為“解元”。
過鄉試者,於第二年春天前往京城禮部參加會試,過會試者,可稱為貢士,明清貢士可直接授吏部銓選為官,也可直接參加殿試。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
過殿試者,可稱為“進士”,進士優秀者直接授予高階官職,其餘則授予地方官或者候補官員。一般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依次第二名、第三名被稱為“探花、榜眼”。
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獲得第一名,被譽為“連中三元”,象徵著這個人學習成績好,能力出眾,天資聰穎,這樣的人也可以算得上是鳳毛麟角。
光是考試程式就可以看出來殘酷性,第一次考試會刷掉一半人,也就是隻有一半人(這還算樂觀估計)能成為秀才,很多倒黴的讀書人大半輩子還沒考上秀才,只能在當個三家村夫子,教教小孩子讀書。
鄉試又會刷掉三分之二,也就是秀才裡只有三分之一成了舉人,有些讀書人年過半百才當上舉人,於是回到鄉里靠著舉人身份帶來的特權和地位就已經生活的很不錯了。
會試則是在舉人裡挑選三分之一的中式舉人,這是已經所剩無幾了,從全國各地篩選出了那麼十幾個。
到了殿試,有從這十幾個人中分出個一二三等來。所以說屢考不中可真是科舉士子的人生常態了,考中了才是奇蹟,所以狀元才成為稀罕貨,皇親國戚們總會在放榜那天,蹲守在皇榜之下,挑選乘龍快婿,榜下捉婿這個成語也能看出來,科舉考試的難度之高。
科舉考試三大關科舉考試第一關:
八股文,很多人都聽說過八股文,如今說起八股文,一般將它理解為僵化的思維。事實上就是這麼個意思,八股文不允許自作聰明,搞什麼創新,八股文有四個大段,每一段有兩個小段,合起來八段,每段有一定的句式,連一個嘆詞都不允許多寫。而且很多題目都來自四書五經,這也就是說士子們要能將四書五經順流倒背才行。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可能不知道所謂的四書五經意味著什麼,因為你們很可能沒讀過,甚至都沒看過,所以我要告訴你們的是,那是一座小書山,你必須記住山上的每一粒沙土,才能做到妙筆生花。所以要寫好八股文,那可真是太難了,不僅僅是你有文采,你還要有很好的構思能力,在固定的格式裡表達固定的內容,還要連詞成句,連句成意。
科舉考試第二關:
除此之外,因為八股文格式固定,況且那個時候額沒有備用答題紙,每人就是一張,也沒有塗改液,寫錯一個字正常考試就算打醬油了,畢竟大家都爭著搶著競爭,如果說如今的公務員考試競爭大,那麼科舉考試的競爭要十倍於公務員考試。記得清朝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粗心的舉子,在考試的時候,答題紙翻得太快了,正面還沒寫完已經反倒後面去了,結果文章寫完之後發現,中間空出了好大一塊空白。要知道科舉考試可是三年一考,那都是青春換來的血淚,錯不起的。所以很多心理素質不好的讀書人,常常吃大虧,答題的格局分配,要胸有成竹才可以,甚至哪一個位置應該寫哪一個字,在士子心中必須有一個模板才行。
科舉考試第三關:
書法,科舉考試到了後期,越來越枯燥,基本創新不出什麼新意思了,於是科舉取士開始朝著書法判定去了,就像如今高中老師還在強調一定要把字寫好,否則影響了判卷老師的心情,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毛筆字寫不好,即便八股文寫的很出彩,也容易被選掉,因為很多試卷,考官來不及仔細看,所以他們認為字都寫不好,一定寫不出好文章,雖然說字寫好了,也不一定有好文章,但至少態度認真。
你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沒有鋼筆圓珠筆可用,都是毛筆,還必須寫成蠅頭小楷。這簡直要了讀書人的老命了,也有好一些有智慧又有想法的讀書人,可能就是因為手速跟不上腦速,寫出來的字不美觀,結果一輩子只能老死鄉里,最多成為當地智慧與聲望並存的耆老。
-
3 # 字條君看世界
讀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讀書讀瘋了!說明了當時的現實意義:書生,窮苦潦倒也罷,還死讀書讀死書,想象一下重慶那位從大姑娘考駕照考到大媽的人吧!14年!惡性迴圈,一直不中,那是因為自己明知道有潛規則,卻不去研究規則、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重振旗鼓,找準規律,而是整天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連閱卷老師都嫌棄你所謂的文采,你那還要什麼機會:狗狍子吐不出象牙,不給他中才有話題才有娛樂。
而那些偶爾名落孫山的人,從機率上說,有如買彩票,當然買彩票也要勤奮的呀!
八股文的不實用,當時階層宣揚的就是這種文化,你不喜歡也不行,生活強姦了你,你沒有能力反抗,就要學會接受,甚至學會享受,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中的機率。
回覆列表
冷籍、府衙雜役子弟、從事樂藝人的子孫、丐戶疍戶的子孫、奴隸子孫都不可以參加科舉。
出身已經限制了一部分人,科舉的難度就更上一層了,在有報考資格的前提下,要先學習四書五經成為童生。
再參加院試,需要經過三級考試成績分六等,大概有百分之十的機率成為秀才。
而秀才還需要成為縣學或府學的生員,才可以正式參加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還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又稱秋圍,聲科舉生員才可以參加,而鄉試上榜還要依照文采的高低,人口的數量,地區繳納賦稅的比重來定,過了成為舉人。
會試稱春闈,中舉後可上京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優勝者成為貢士才可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王公大臣監考,內閣大臣、翰林院等朝政權力中央的大臣參與執行受卷、彌封、收掌、印卷、填榜等事務。考後二十五日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典禮,傳臚之後,頒佈上諭,第一甲第一名方成狀元郎。
歷史上真正當上狀元的共有114人,除去兩位滿人漢人有112位。
這裡有個統計資料“若向前追溯但清朝民大眾的文盲程度大概要上升到90%剩下的那百分之十有文化而且有資格考試的可能又要減少機率剩5%有資格參加科舉吧,按照清朝1851年4.36億人算大概有2180000有資格考試,成為狀元的機率大概就是兩千一百八十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