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儉不居

    老兄,你這問題一個人一個觀點,十個人給你推薦20本書,看的過來啊!

    我推薦三本書。

    第一本《道德經》,講究事物發展規律,其中好多辯證法的應用,可以提高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避免專牛角尖兒。

    第二本《微表情心理學》,主要內容是講人際交往中,如何透過對方的情緒,表情變化,發現對方的真實內心想法。這在我們人際溝透過程中學會察言觀色,提高溝通效率和避免尷尬!

    第三本《明朝那些事兒》,本書雖然是歷史題材,但書中對人物的分析,上至皇帝下到普通官員,人物格局跨度大,人物性格也千奇百怪,有正直浩然,有魑魅魍魎的,有大智若愚,有睚眥必報的!等等!我想我們也可以從中有收穫的!

    最後我想說,情商低一是在現實中沒有受到過嚴重傷害,還沒有學會圓滑變通,二是情商有些成分是孩童時期形成的,不好改變,三是情商有遺傳的因素!

    最後說一句,好像《方與圓》也可以看看,講做人就要像古代的銅錢,“內方外圓”!

  • 2 # 易通義行

    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情商?

    情商的核心內容,是對於自我和他人情緒的有效認知,以及對於自我和他人情緒的有效管理。但這兩者,是 要靠案例積累的。完全靠自己體驗。

    有句話叫做“愚者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智者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小說、傳記、歷史,各種各樣的讀物 ,裡面都充滿了大量的情感、心理、關係案例。但是讀書還是要經典,尤其要精通一門經典,透過經典找到最核心的問題,開啟內通達通路,實現人生的通達。

    面子是華人的精神綱領。——魯迅一、情商首先是感應模式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實際上是在說: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過多的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橫流的誘惑而保持適當節制的生活方式。外在的刺激(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都會造成內在身心的紊亂,而容易使身心失去平衡,所以引起情緒的波動。所以,老子其實也在警示我們,不要被花花世界迷失本性,就要即刻保持“明達”之心。

    當然,我們生活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自然會有無數的誘惑:快速的財富增長,貧富的差距使我們產生了對比之心,攀比之心,高傲之心,卑賤之心;花花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充滿了色彩和幻想,充斥著夢想奔放的未來……

    外因終究要作用在內因才會起作用,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的複雜和變化,關鍵是我們是否還有一顆安定的內心,一個平衡的心智模式來面對。

    二、內心的平衡機制紊亂——心智模式

    心生,一切便隨之生起了。所以,心是奇妙的東西,它孕育著喜怒哀樂,孕育著七情六慾,孕育著愛。所以,心,是我們創造生生不息之萬物的種子,是我們演化精彩紛呈的起源。

    種子是生髮一切的根源,只有把它埋在泥土裡並加以灌溉,才能長出根來。而有了根,方能長出許多的枝葉,以此來展示生命的存在與豐富。

    每個人都有一顆與生俱來的種子。不但是人、神、鬼,甚至動物、小蟲子等等,都有那麼一顆種子。人與動物會有各式各樣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全都因為它們有一顆種子——心。而展示精彩的程度與力量,取決於心智成熟的程度。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間,都有發脾氣的時間,人的能量越大,往往脾氣就越大,人有七情六慾,遇到不同的事情,產生不同的情緒,是正常的,你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氣場”,這個氣場,實際上,就是運氣。

    氣場平和的時間,人就順,就平靜,如果正能量佔優,就會高興、開心、喜悅,這就會給我們帶來好的機緣和運氣。如果氣場不好,負面氣場能量大,就會引發情緒過激,就會衝動,這個負面氣場能量佔上風的時間,就是人們常說的敗運、壞運的時間,就會讓你過激、衝動,言語不和,出現罵人、打人等情況。

    三、修行的結果是“第一念”的情,自然而然從內心流出來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感應篇》

    現在,有很多人雖口唸慈悲,但沒有善信;而修行的人,又斷除不了惡。為什麼呢?這是由於我們修道人聽經聽得少了,須知,道祖為我們講經說法完全是心性的流露。何為心性?即《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中所說的“觀真心,證真性,以得道”。看來,修煉心性是修道的基本法門。三教中,儒家修的是正心,佛教修的是明心,而道教呢?修的乃是存心。《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語點破存心厚道的人必有後福,存心狹小刻薄的人,固然當前興旺,但不久必會衰退。所以存善心方可以變化自身的氣質進而可以影響到周圍的一切,這就是所謂教化的力量。

    繁體字字的“感”和“應”,它們的下半部都有一個心字,可見感應就是要動心。三才貫通,都是有感應的。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所以,《太上感應篇》開端這4句,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以時刻警醒自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祖早已給我們點破了玄機。試問一切眾生,誰不求福報,誰不希望避免災禍?

    華人最講理,講的都是自己的理!你給他面子,他自己就講理,你不給他面子,他蠻不講理!所以,如果一人人蠻不講理,從自身說是你沒給他想要的面子!——曾仕強

    人的情其實是內在外化出來的結果,一個內外合一的人,就是一個簡單的人,情緒自然而然又適合當下,才是最好的自己。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不一,就會形成一個“剪刀差”這個差越大,人Grand SantaFe破裂,這就好比,如果你撒一個謊,就會用無數個謊去圓,結果就會離本心越來越遠。

    四、善擇你的習慣!

    1、第一步是認識到習慣是怎麼產生的。習慣本質上是慣性,一種繼續把你一直做的事情做下去(或者繼續不做你一直不做的事情)的強烈傾向。研究顯示,如果你能堅持某種行為約18個月,你就會形成一種幾乎要永遠做下去的強烈傾向。在很長時間裡,我沒有意識到習慣對人行為的控制有多強。我在橋水看到過這種情況:有的人在抽象意義上贊同我們的原則但難以踐行。我還觀察到,我的一些朋友和親人想實現一些對他們有利的目標,行為上卻總是另一回事。後來我讀了查爾斯·都希格的暢銷書《習慣的力量》,讓我眼前一亮。我在此處的介紹有限,假如你很感興趣的話,我建議你也讀一下。都希格的核心觀點是,分三步走的“習慣迴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步是訊號,用都希格的話說,“用訊號來告訴你的大腦進入自動執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種習慣”。

    2、第二步是形成常規,“可以是肢體性、心理性或情感性的常規”。

    3、第三步是獎勵,這能幫助你的大腦發現這個特定的迴路是不是“值得記下來以備後用”。反覆練習可以加強這個迴路,直到逐漸變成自動反應。習慣能讓你的大腦進入“自動導航模式”。用神經科學術語說,就是你讓基底核從大腦皮層那裡接管控制權,這樣你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讀都希格的書讓我知道,如果真的想改變,你最好是決定養成哪些習慣,戒掉哪些習慣,然後執行。為了幫助你,我建議你寫下自己最大的三個壞習慣。現在就寫。然後從中選一個,下決心戒掉。你能做到嗎?這將帶來很大的改變。如果你能把三個壞習慣都戒掉,你的人生軌跡將大大改善。你也可以決定要養成哪些習慣,然後執行。我養成的最有價值的習慣是利用痛苦來激發高質量的思考。如果你也能養成這種習慣,你將明白是什麼造成了你的痛苦,你該如何對待痛苦,而這將大大提高你的效率。

    4、第四步是堅持友善地訓練“較低層次的你”,以養成好的習慣。我過去一直以為,較高層次的自我需要和較低層次的自我鬥爭,奪取控制權,但我逐漸明白,更有效的做法是訓練潛意識的、情緒性的自我,就像教育兒童聽話一樣。你需要堅持慈愛友善地訓練它,以讓自己養成好習慣。

    最後,讀什麼書,一定要讀經典的書,讀書百篇,題義自現。有時候越容易讀的書,其實越感受不到營養。就如《西遊記》,真正的經不在靈山,而在路上……

    我是陳守一,一起洞察世界,觀閱讀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光站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