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權謀家

    當時楚王熊心與各路諸侯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但是。劉邦選擇直接進攻關中。誰也沒有想到,劉邦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了秦朝腹地。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張良的計謀直接打開了秦朝東大門。

    另一方面,項羽消滅了,秦朝主力。收編了章邯。一下子成為了實力最大的,軍力最強的隊伍。聲勢在六國諸侯之上。

    而這個社會並不是講約定的,而是講實力的,沒有實力保障的約定,等於廢紙一張。所以說,面對懷王之約。項羽直接撕毀懷王最後都被打死。還談什麼約定呢。所以說項羽比劉邦實力強大,自然向他說了算。

  • 2 # 騎著馬的步兵

    先入關中為王 是造反諸侯聯盟為激勵諸侯西進滅秦而達成的盟約 而盟約是否可以兌現從來都是取決於開出這個盟約的盟主和看上去先得的那個人的實力 如果實力很強 那麼這條盟約肯定能實現 不過就這次事件而言 明顯 鉅鹿之戰 熊心將全部楚軍的兵權都給了項羽 已經無力制衡諸侯 劉邦呢 想試試 然後派周勃 樊噲進駐函谷關試圖壓制 然後 項羽起兵攻擊函谷關 只需要一波攻擊 劉邦軍立刻崩潰 說明 劉邦也不具備實力 那麼 沒有實力還想說了算 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實力不夠 是熊心說話被當放屁的根本原因 實力強勁 是項羽敢於弒君自立的根本

  • 3 # 中孚鑑

    先入關中為王,這是楚懷王與諸侯們的約定。結果是劉邦先進去關中,但是,大家知道,那時劉邦的實力是沒法跟項羽比,不敢跟項羽搶。就退出關中。後項羽又入關中。

    當時,楚懷王為了更好的推翻秦朝。於是出兵兩路,一路項羽。一路劉邦。

    而項羽呢,是正面作戰,都是跟秦軍實打實的打仗,拼的是實力。而劉邦呢,打個比方說,就是投機,走小路,走近路。

    那邊項羽在牽制秦兵,劉邦則打薄弱的地方,很快就打到咸陽,咸陽兵力不足,於是秦王嬰就投降劉邦了。劉邦也沒有殺秦王嬰。

    後來項羽知道劉邦進入關中,心裡很生氣,更不服氣,決定去打劉邦,劉邦害怕,經過謀士的建議,退出咸陽。原封不動的等著項羽前來。

    項羽來到咸陽,秦王嬰又向項羽投降,但是卻被項羽殺死。劉邦怕項羽找自己麻煩。擔心項羽認為自己要做關中王。

    於是就自己前去項羽營中解釋,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後來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劉邦為漢中王。

  • 4 # 一個人的歷史

    先入關中為王這個說法是楚王熊心說的,當時熊心是天下反秦勢力的共主,又被尊稱為義帝,背後最大的推手就是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

    熊心這個領導活的很不自在,因為他時時刻刻都要看著武信君項梁的眼色形式。說道武信君的這個封號我就想到了武安君白起,我感覺項梁的這個武信君的封號可能和白起有關,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戰神的能力。可惜的是面對章邯的進攻,項梁兵敗而死,項羽起初並不得到熊心的重用。當時熊心安排的上將軍是宋義,次將項羽,末將范增,但是項羽殺死了宋義,並透過“破釜沉舟”擊敗了章邯,威望早就超過了義帝熊心。

    劉邦依靠張良的謀略,採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竟讓先於項羽進入了關中,按照當初的約定,劉邦為王是理所應當的。規則掌握在有實力的人手裡,項羽這樣的人具備去改變規則的能力,因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而改封劉邦為漢王。其他諸侯也都是項羽封的,儘管項羽名為霸王實為君王,我想這也是司馬遷講他列入只有帝王才能入選的本紀的原因吧。後來項羽放逐了義帝熊心,並派人半路劫殺,把這個不聽話的傀儡皇帝給徹底幹掉了,這也成為後來劉邦列舉項羽的十大罪之一。

  • 5 # 謊言代替貓

    對於項羽而言王不王不重要,可是還是得有這個名號,後入關封王的項羽手裡有個可以操控的傀儡、楚懷王!可後來知道楚懷王無緣無故的就死了,那想到然秦朝滅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對劉邦來講關中這個地方太好了,在項羽與秦軍主力在鉅鹿打的不可開交之時,劉邦迫不及待就走小道,朝著秦皇宮就進去了、這幫地痞流氓可想而知、一年吃不到豬肉的一群人,簡單錢財瘋狂掠奪、婦女兒童被踐踏,變成了地獄,劉邦為了穩住民心、約法三章告訴手下,民心穩住了,聽從張良的建議退出秦宮,等著項羽的軍隊來。

    看當時戰國圖就知道,當時中國可以統治的地方就是長江流域那麼一塊,沒多大地方,關中一可以南下,二可以北上,三個又是個富裕的地方、乃是軍事交通重要地方,劉邦後來在楚漢戰爭中有一個漂亮的仗叫還定三秦,最後烏江逼死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歷史有時也是挺覺得可樂的,一個地痞無賴最後當上了皇帝、創業用了七年,我們今天創業少說從開始到成功也得十年吧、更何況今天覆雜的社會,每天變化多端,可能你打個盹的功夫就不一樣,追不上人家了。

    有一個好的頭腦固然是好的,但還是得勤奮,敢於拼搏面對、不要去複製別人的,而是去創造自己財富,這才屬於自己,才能握住的牢靠。

  • 6 # 魚兒讀書會擺尾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義軍首領項梁,率軍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秦大軍圍攻趙國,趙數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劉邦西略地入關,同時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即先入關滅秦者王關中。

    在《史記》中曾經多次提到過這個懷王之約。後來劉邦趁項羽在鉅鹿與章邯大戰之際,搶先入關,“當王關中”。但是項羽分封之時,卻將他封到了巴蜀漢中之地,所以後來劉邦數項羽“十大罪”之時將項羽“負約”放在第一位。而項羽“負約”也成了劉邦和項羽衝突的導火線。但是細細考察,“懷王之約”卻並不一定是真的,反而可能是劉邦撒的一個謊。

    既然懷王有約在先,兩路大軍理應快馬加鞭爭先入關,但事實卻不然。宋義奉命北上,“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矯詔殺宋義,拖到十二月才渡河救趙。鉅鹿大捷後,項羽擁兵四十萬,西征入關滅秦應當是勢如破竹,但他從收降章邯到兵破函谷關竟用了近半年時間。如果真有懷王之約,宋義、項羽的行動為何如此遲緩?

    還有一點就是楚懷王是項氏所立傀儡,所倚仗的部隊是項氏江東子弟兵,但是救趙的主帥卻不是項羽反而是宋義,打下關中,項氏作為次將和王關中無緣,這種替別人做嫁衣的事,以項羽的驕傲肯定不願意,楚懷王立此約定,定然會使楚軍軍心渙散,自毀長城。

    按照約定,只有最先入關滅秦者才有資格封王關中。可是,章邯剛投降,項羽就封他為雍王。有人說:“羽擅以邯為雍王,已不守懷王之約矣。”章邯投降前,陳餘就曾致書勸章邯:“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l”難道是陳餘不知道懷王之約還是存心背叛懷王之約?

    如果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是背約,這種事情劉邦也幹過。“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子嬰即位後,曾說:“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所謂趙高與楚約,就是與作為楚懷王之將的劉邦約定。所以《高祖本紀》記載:“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

    史家多以為劉、項矛盾緣起於入關的先後,而根源則是懷王之約。項羽率兵抵函谷關,見關門緊閉,勃然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並準備“擊破沛公軍”。劉邦聞訊大驚,急忙向項伯解釋說:“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項伯“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並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上,樊噲又為劉邦辯解:“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由此可見,真正令項羽憤怒的是劉邦“遣將守關”之舉,而不是什麼“先破關中”的懷王之約問題。不然,項伯、樊噲反覆稱讚劉邦“先破關中”之功,豈不是有意惹怒項羽?

    再從諸將不關心關中之地也可以看出問題。如果懷王以關中立約,那麼關中地區應當是諸將追逐之地。但事實上,當時項羽、范增、劉邦等人對關中並無多大興趣。項羽分封十八王,把梁楚九郡作為自己的封地,然後衣錦還鄉,東歸彭城。劉邦就國南鄭,“士卒皆歌思東歸”,將士多亡,連他本人也表示:“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漢滅楚後,“高祖欲長都洛陽”,“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洛陽”後經劉敬、張良反覆勸說,劉邦才“西都關中”。可見,中原相比關中對於諸侯更有誘惑力。

    總而言之,懷王之約可能是劉邦撒的一個謊,顯示劉邦得天下當皇帝,是有理論根據的,是天命所歸,也顯示了項羽不講信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蒿俊閔傳給5秒後的自己,助攻格德斯破門!這一刻,他彷彿只有19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