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港若曦媽媽生活vlog
-
2 # 二子米
習慣和環境真的很影響人,這個階段的孩子受外界影響很大。很多好的習慣都會在這個時候養成對以後的人生影響還是挺大
-
3 # 溫暖的娟子
3歲看大,7歲看老。今天證明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孩子的性格,90%是在3-6歲之間決定的,人生接下來的數十年,不過是在10%的範圍裡微調而已,除非經歷很大的變故。當然,這些心理學的研究是否100%可信值得商榷,但是從我們的經驗看,我們周圍人的性格,大多是小時候養成的。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兩個熊家長。
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並不是一張房產證或一輛車,而是立足於社會的教養。我一直反對關於教育的起跑線一說,不過,如果說有落後在起跑線上的人,那個起跑線就是他們的家長。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的起跑線。
來自《吳軍來信》和《父母的語言》
-
4 # 育兒智匯
“3歲看大,7歲看老”是在民間口頭流傳的古諺,意思是孩子從3歲左右的表現,可以大致看出他以後可能是什麼樣的人;隨著孩子年齡逐漸長大,其人格特徵日趨穩定,孩子7歲左右擁有的習慣特徵,即使到了老年,也可能還有。
“3歲看大,7歲看老。”是古人透過長期觀察,然後總結出來的、有關人成長的規律。 在一定條件下,它具有可信性。
現代醫學、現代解剖學和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也為這句諺語的成立提供了證據。證據體現在如下2個方面:
1. 腦重量
人腦的生長最快的時期始於出生前3個月,一直持續到4歲左右,這段時間是神經功能發育的重要時期。微笑、牙牙學語、爬行、走路和說話等所有在嬰幼兒期出現的感知、運動和認知發展的主要轉折點都是在腦發育——尤其是大腦皮層的快速發育——基礎上,才可能實現的。
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生時的腦重量約400克,已經達到成年人腦重的25%,而同時期新生兒的體重僅為成人體重的5%左右。出生後兒童腦重隨年齡增加,不過增加的速度表現為先快後慢,到六、七歲時兒童的腦重接近成人水平,大概相當於成人腦重的90%。
2. 腦皮層結構複雜化程度
研究發現,兒童大腦重量的增加不是主要依靠神經細胞大量增殖,而是由於神經細胞結構的複雜化和神經纖維的伸長。新生兒的大腦皮層表面較光滑,溝回很淺,然後隨著神經細胞突觸數量和長度增加、分支增多,神經纖維從不同的方向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皮層各層,神經元之間的聯絡也越來越豐富,從而導致大腦重量的迅速增加。
與此同時,大腦神經纖維逐步髓鞘化,神經纖維髓鞘的作用類似於電線外部的那層絕緣體,它可以保證神經興奮沿一定的道路迅速傳導。到6歲末,兒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層傳導通路的髓鞘化。到7歲左右,兒童的大腦兩半球皮層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除額葉區尚不夠成熟外,皮層細胞結構分化基本結束。
因此。從人的高階神經中樞——大腦按部就班的發育程序來看,“3歲看大,7歲看老”的正確性是有人的生理基礎做依據。
但是,當代神經精神醫學界發現:鍛鍊可以改造大腦,人的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基於這樣的事實,“3歲看大,7歲看老”不是真正的真理了。
人過了大腦發育最快的年齡,即便已經成年,如果本人特別渴望自己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還是可以徹底改變的。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國際公認的神經精神醫學領域專家約翰·瑞迪著的《運動改造大腦》,以及世界知名的神經科學家、紐約大學終身教授著的《鍛鍊改造大腦》,這兩本書都分別講述了行為習慣改變可重塑大腦,用例項證明了大腦終生可塑。
透過重塑大腦,改變大腦的啟用區域,從而引發大腦神經迴路的改變,進而帶來人的脾氣、性格、心理、行為等一系列改變。漸漸地,人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歲看大,7歲看老”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
總之,“3歲看大,7歲看老。”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人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遵循的金科玉律。原因是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一直不斷與社會、環境互動作用,相互影響。
回覆列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髮育的兩個重要關節點。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大教育家的話句句在理,因為從幼兒正常的大腦發育來看,3歲前他的大腦發育是出於一個極大的高峰期。在一個嬰兒出生時,他的大腦重量約370克,在此後第一年內,他的大腦重量增長速度最快,6個月時大腦重量為其出生時的兩倍,佔成人大腦重量的50%,而孩子的體重要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可見,3歲之前孩子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所以說3歲之前是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報告稱,透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2003年,當那些孩子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透過這些人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佔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佔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