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人的生活感悟
-
2 # 亮月半
先看孔子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是修身克己,心懷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之言。不是如何做到?是做不到。按子子說的敬畏天命,天生什麼樣就什麼樣了,不主動去改變。老天讓我生在窮人家要安於窮,不要不滿,天道於此。這是愚民,所以後來即使漢武帝獨尊儒術,天下歷朝的改朝換代皆是由農民起義而起,老百姓不安於貧。打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言論。畏天命,安貧樂道,不畏進取,被人愚而不知變。
敬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也沒敬畏大人物,對魯君收下齊王送的美女與馬匹,對魯君受齊國挑撥之計而中計。深以為恨,一甩袖子離開魯國。沒見敬畏君。君怎麼辦順從。他倒反抗比誰都徹底,一走十九年。對衛君也不滿認為衛君好色,未見如此之好色者。畏聖人之言,除了他誰還是聖人,他自謙,自己不堪為聖人。又以聖人自居,基本是對學生冒犯他的不滿。他說什麼是什麼,教出的學生沒有思想進步。子路對他見南子不滿,有人認為他隱瞞了什麼。他表白自心,沒有說謊。又說做什麼與大家一起做的,不隱暪。是告誡學生不冒犯他。冒犯認為無理,但人無完美,難以改正。說了也難做到。他生氣了批評學生糞土不可塗牆,朽木難雕,難道老師對學生也像愚民不成?因為有缺點才有進步,達到理想國似的理想的個人沒有。怎麼修也修不到,並且不利進步。以畏為主不以發展為主,束人。
孔子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以人生淡然之態面對無可厚非。但孔子說,早聞道,夕死可矣。人活到死,天下之道也未悟完,也悟不完。以為老而不思,不益於生命本身沸騰,老難道就止生長,就做朽木。姜太公八十歲有志天下,助文王收復天下。有才而大才,其能量大了。八十非守殘抱缺,人若有志,八十活得像十八。塔沙奶奶九十歲名揚天下。
中年戒鬥,不有爭鬥之心,不可無鬥志。人到四十即中年,活到老,壽命長人生剛一半。一半的人生即風清雲淡,不做什麼不合適。古人壽命短,今人壽命長。婚姻晚,人到中年孩子小,上有老,下有小。難道人生靜止,不負責。爭,也是種競爭。進步。
少年易衝動喜怒於色,少年就少年天性,非得老氣橫秋,一幅老古董之心,心態平和。不是人生正常之道,人生命之道走向。不符天性。不適合少年身心發展,生命發展,不利於思想進步,創活力人生,創新生命。
許多東西不是完全照搬,守舊沒有進步。進步從思想上不守禮開始。不全守舊禮。取精華去糟粕,因時而變。孔子倡的不全有利進步,不利於溝通有無。
於道而變,於時而生。不斷重塑的自我,為新君子。
-
3 # 湖山青雲
山人朋友已經三畏和三戒的原文解釋很好了,也說了一下具體的修養方式。
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在此列出。
孔子說顏淵三月不違仁,大部分人偶爾才有一次在仁的狀態。
因為平常人,一下子想吃的穿的,明天的事情還沒發生就擔憂的不得了,還得說說什麼閒話,無語怨東風。平常人的注意力和心思亂動,沒有一個凝聚的焦點去做事。但這些孔子門人都事當時的士人,要去承擔社會責任做事業的,所以就施置了“君子”的目標,要大家“克己復禮”來做日常的修養。
如何修養達到君子,儒家四書經典都是在說這個事情。
具體到如何三畏和三戒,我個人認為三畏懼主要指大事上的準則,比如行事要符合律法、社會良俗,積極向上,行事能促進自己他人和社會的發展。
三戒指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對應各年齡層不同人物之間日常最易衝動時,要有善小而為惡小而不為的自制能力。
一以貫通之,就是日常的大事小事上都保持積極向上。
-
4 # 陳廣逵
孔子說的三畏,就是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它出目《論語·季氏》。
孔子說的三戒,就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出自《論語·季氏》。
人該不該有所畏?孔子要求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 什麼是天命,在孔子這裡也是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大致上天命就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執行常態,是自然形成的規律,是大自然執行的法則,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天意”。顯然孔子要敬畏的正是這些。如果用如上的觀點解釋天命,我們也要敬畏它。生老病死有多少天命的因素在其中,海嘯地震人們能找出它的規律嗎!人類有能力抵制它們發生嗎!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天道執行規律,敬畏自然規律。 敬畏大人就是敬重執掌權力的代表,實際就是敬重國家政權,其實即使有些人是道貌岸然的腐敗分子,但他在位時代表的是國家權力,不敬重行麼! 敬畏聖人之言,就是敬重尊者的話,更重要的是尊重真理。 “敬畏”實際上是一種態度。天不怕,地不怕,無所畏懼,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想和行為規範,是非常危險的。
君子有了這些敬畏,信仰就會有所皈(guī)依,思想就會有所遵循,生活就會有所規範。這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
人生三戒是孔子關於做人的忠告。
少年血氣還沒充足穩定,要戒色,這樣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不為中、老年時代留下身體方面的禍根和精神方面的遺憾。孔子告誡的君子顯然是地位君子,大一些的是國君,稍小一些的是卿大夫,從《左傳》記錄的情況看,諸侯國國君和卿大夫多數壽命都不長,多是縱慾過度的原因。
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鬥,不打架鬥狠,不爭強好勝。總想高人一籌,意氣用事,既容易傷人樹敵,又可能使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種下病根。
老年時血氣已經衰老,回頭看自己得到的東西可能不足,又總想給兒女留下點遺產,於是會產生貪得無厭的想法,這是大病,會因此晚節不保,並招致禍端。
孔子提出的三戒,好像是針對人生的三個階段說的,其實是做人什麼時候都需要注意的問題。要戒的是縱慾,是血氣不穩,要興的是堅定的意志品質。正如《四書集註》引範氏的話說:“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志氣也。血氣有時而衰,志氣則無時而衰也。君子養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邵也。”
回覆列表
如何才能成為孔子口中有三畏與三戒的君子?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孔子說的三畏與三戒是什麼,根據《論語·季氏》中的記載: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天命,實際上某程度上說的是人的命運屬於天道的一部分。畏天命,就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敬畏之心,也就是要象《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那樣。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如果你不畏天命,非要說自己是鋼筋鐵骨,暴飲暴食燈紅酒綠起居反常夜不能寐,那就是作死的節奏。
大人,是指地位很高的人;聖人,才德全盡之人。人生在世,對地位高的人比如官員、權貴、長輩,能存敬畏之心就不會做出忤逆犯上之事,這是遠離人禍的根本。那些敢於用胳膊擰大腿、出言侮慢的人,人生必定曲折以致災難重重。
畏聖人就是要按照聖人的言行去做,見賢思齊高山景行。說簡單一點,也就是讓自己變成智勇雙全,品行優異之人,雖不一定能成為聖人,但始終行走在聖人的大路上,人生與事業的成功將是必然的。
君子有三戒。簡單的理解就是,從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的,少之時就是我們說的未成年,未成年人心身尚在發育之中,遠離黃毒不談情說愛,求學上進才是正途。
成年人身心皆壯也,上有老下有小,出門在外打工掙錢,要和氣求財,不要憑自己身強力壯與人爭鬥,有句話叫“衝動是魔鬼”,遇到難事不順事,要透過合理的途徑去解決,千萬不要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傻事。
老年人戒之在“得”就很好理解了,戒得就是戒貪的意思,老年人要想身體好,就要做到言少食少事少色少怒少脾氣少,凡事都少了也就是減損了慾望,也就是戒“得”了。一個戒得的人身體不好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