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人類的身高分佈確實有這種現象,比如中國山東地區,男性平均身高可以達到175.44釐米,全國第一,而歐洲的部分較寒冷地區,平均身高能達到180左右。

    活著會不斷地損失熱量,而身體表面積與的體積比是影響熱量流動的重要因素,身材高大的人這個比例反而相對瘦小的人更小一些,可以保持更多熱量,人的基礎代謝率與熱量損失密切相關,熱量散失少,人體就可以保持更多的能量應對嚴寒環境,而寒冷地區保證身體溫度是非常重要的,失溫太快人是會死掉的。從人類的分佈來看,高緯度地區的人身高確實要高一些,不過卻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歐洲人平均身高比較高,但在歷史上卻沒那麼高,不少名人像拿破崙華盛頓壓力山大,都小矮個,在工業革命後,物質生產的大規模發展,人們可以吃飽了,營養條件充足,與身高有關的基因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歷史上日本人的平均身高160左右,戰後日本搞了國民營養計劃,現在日本男性平均身高也快到170了,中國是172左右,而南韓人的平均身高和中國山東接近,是東亞國家最高的。

    而比較熱的地區,像中國南方,人的身高相對低一些,體表面積大,基礎代謝較快,熱的地方散熱快適應性也就更好一點。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改變,營養條件的改善全華人平均身高都有些改善了。

  • 2 # 小宇堂

    這可不是真的。反例也很多。

    世界身高分佈

    世界上身高最高的種族分佈在非洲赤道地區和南美洲最南端。這裡並非最寒冷的地方。

    根據“人類表型”網站,人類身高最高一檔的標準是:前工業時期男性173 - 193cm,女性161 - 179cm後工業時期男性183 - 203cm,女性170 - 189cm

    上圖:世界最高的族群的分佈。

    巨人級別的種族在人類群體當中畢竟還是少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看看人類族群中次高族群的分佈吧(下圖)。

    根據“人類表型”網站,人類身高次高一檔的標準是:前工業時期男性165 - 183cm,女性154 - 171cm後工業時期男性174 - 193cm,女性162 - 180cm

    從人類表型網站上提供的這個分佈圖來看,非洲仍然是地球上次高族群人類的主要分佈地點。至於那些即為寒冷的地區(主要在北極圈)基本上沒有這個檔次的族群。

    但是世界上最矮的族群仍然也分佈在熱帶地區(下圖):

    根據“人類表型”網站,人類身高最矮一檔的標準是:前工業時期男性137 - 153cm,女性129 - 143cm後工業時期男性145 - 161cm,女性136 - 151cm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種族的例子:

    最高的種族

    生活在非洲赤道附近的努爾人(主要居住在南蘇丹尼羅河流域的瓊萊省及上尼羅省部分地區,是南蘇丹的第二大民族。),男子平均一米八五的個子,全是大長腿。而周邊相關的種族也只是略矮一點而已。科學家們認為,正式由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在乾旱的稀樹大草原上狩獵,因此更長的腿和更高的身高更有利於生存,於是這個民族進化出了全球修長的身材,腿部比例驚人(見下圖)。更高的身材可以再奔跑和眺望視角方面具備更好的生存優勢,有利於在草原上狩獵。可以想象如果太矮被沒入人高的草叢還怎麼狩獵?而纖細的身材有利於減少熱量囤積,也減少了身體的能量消耗,同樣可以想象,如果一身肥肉要多少食物來填充,而且跑起來有多費勁。個別讀者同學體會一下吧?

    上圖:努爾人。

    而另一個巨人種族位於南美洲南端的帕塔哥尼亞高原——帕塔哥尼亞地區的多個族群,平均也能達到一米八五的個子,這些人是巨人版的印第安人,不僅僅是腿長而已,而且很強壯,跟非洲人瘦長的情況又不大一樣。這些族群生活的緯度更高,天氣更寒冷,而且帕塔哥尼亞是高原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如今這裡是徒步聖地。在這裡顯然更需要能走的大長腿,但也需要粗壯的體型來抵禦高原和高緯度的較冷的氣候,或許正是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裡原住民的巨人般的身材。

    現在這些南美洲的原住民人口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也與其他族群逐漸融合,這使得帕塔哥尼亞一帶的土著居民的身材都遠遠超過南美其它族群(包括殖民者在內,殖民時代的西班牙男性往往只有一米六幾的身高),我們可能更容易從殖民時期的版畫作品中一窺帕塔哥尼亞人驚人的魁梧身材(下圖)。

    上圖:帕塔哥尼亞人和火地島人的版畫畫像描繪。火地島距離帕塔哥尼亞並不遠,都位於南美最南端,類似的氣候但是身高差別很大。

    最矮的種族

    早期,俾格米人這個稱謂並不是特指某一個種族,而是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於150釐米或155釐米的種族,有點“小矮人”的那個意思。

    但現在這個名詞由於媒體的報道傾向,逐漸被用於專指非洲的那些極端矮小的種族,特指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幾個族群。在泰國、印尼、菲律賓、巴巴新幾內亞也有與俾格米人相似的尼格利陀人。這些棕色人種是東南亞最早定居的人種,相傳他們體內有更多的丹尼索瓦人的遺傳成分。

    上圖:非洲的俾格米人。

    非洲的俾格米人生活在森林中,因此身高似乎不是一種優勢反而是一種劣勢。因為在森林中穿行和攀爬似乎都不太適合高個子。短小精幹似乎更合適。

    尼格利陀人雖然跟非洲的俾格米人身材和外貿類似,但基因研究發現他們的親緣關係很遠,但是他們跟俾格米人有類似的生存環境。他們主要也是生活在森林中,因此它們演化出矮小的身材似乎是進化趨同的結果。

    看來這些最矮的民族跟寒冷的氣候也不沾邊呢。

    生活在最寒冷地區的人種

    愛斯基摩人是居住從東西伯利亞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島極地地區的原住民。在北極地區被稱為“愛斯基摩人”的群體實際上主要有因紐特人和伊努比亞人構成。

    上圖:愛斯基摩人的地理分佈

    愛斯基摩人的身材屬於次矮或偏矮檔次。

    根據“人類表型”網站,人類身高次矮一檔的標準是:前工業時期男性148 - 164cm,女性139 - 154cm後工業時期男性156 - 173cm,女性146 - 162cm人類身高偏矮一檔的標準是:前工業時期男性154 - 170cm,女性144 - 160cm後工業時期男性162- 180cm,女性152 - 168cm

    上圖:因紐特原住民的老照片。

    除了愛斯基摩人之外,所有的極地民族幾乎都有類似的矮小粗壯的身材特徵。這跟極地的寒冷氣候是分不開的。身材太高大包括高大粗壯實際上並不是在極地生活的優勢。雖然體型魁梧也有利於儲存熱量,但是魁梧的身材增加了能量的消耗,這對於食物稀少的北極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更高的身材可能會加大在冰上行走摔倒(從重心方面考慮)甚至導致冰面破裂的可能性(從壓強方面考慮),這顯然不是在極地地區狩獵生活的最佳身材。矮小粗壯,體重適中可能更適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愛斯基摩人到西伯利亞的各種民族到蒙古人都是這種五短身材為主(西伯利亞有的地方比北極還冷,環境更惡劣)。只有再往南一點,到了中國東北和華北,才有高個子族群出現。

    總結

    人類的身材是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的,但並非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土著居民就一定會長得高大。同樣,並非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就長得矮小。就算放到中國國內,這個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南方也有高大的族群,而北方也有矮小的族群。這跟遺傳和營養水平等都有關係。放到世界水平,這種複雜度就更高了,不難簡單一句話來判定。

  • 3 # 辛福先

    寒冷地方人身材高大是不真的事實。

    這跟保溫,儘量減少熱量損失有關。人體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也叫單位體積對應的表面積。這個數值隨體積增大而減小。

    單位體積對應表面積越小,越不容易散熱。

    寒冷地區的人為減小散熱,儘可能增加體積,人也就高大了。

    哺乳動物性成熟以後,發育緩慢,甚至停止發育。

    熱帶地區氣溫高,人的發育快,沒長多高,性已成熟,長不高了。

    寒氣地方,發育慢,性成熟推遲,多點時間長個子,所以人材較高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那個讓你感動的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