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96880027329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看心理門診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如何在較短的時間裡(約30分鐘),讓孩子或其家庭成員對造成心理問題的癥結有所領悟,成了來訪者是否信服心理諮詢的關鍵。 心理諮詢來訪者大致可分為5種模式:過度控制的家庭模式、混亂狀態的家庭模式、非白即黑的家庭模式、不能表達情緒的過度理智化的家庭模式、內疚感極強的孩子的家庭模式。現就這5種模式的特徵與對策分述如下。 一、過度控制的家庭模式特徵:表現沉默、壓抑和敵意。父母一方或雙方必是強勢(語言是有力的,你能感覺到在他客氣的言辭中對你的要求)。孩子可能是退縮的(在父母面前少言寡語,習慣了父母的指責和要求,缺少情感的交流,面部表情少,你可以明顯感覺到冷漠後面的敵意)。 治療師的對策:禮貌地要求家長迴避,讓出空間給你和來訪者(孩子)。必須對孩子有強烈的共情能力,絕不可以扮演老師和家長的角色。告訴他你知道他可能會有很多委屈,受過很多冤枉,你將盡量幫助他爭取一些他能夠得到的權利。要從孩子的身體狀況、認知能力(記憶力、注意力)開始問診,最後再回到父母帶他來看病這件事上,和孩子討論問題的起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從治療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才能向他們敞開心扉,化解敵意。到了這種程度,你要肯定他有自我修復的可能,這時即便需要藥物治療,孩子也會服從。剩下的時間留給家長,告訴家長為了孩子做些改變,學會傾聽孩子的要求而不是孩子一張嘴就給堵回去,否則會關閉孩子和家長溝通的渠道。 二、混亂狀態的家庭模式 特徵:孩子選擇逃避。無論家長怎樣努力,一些孩子是不會來諮詢的。無奈的家長只好自己來尋求幫助。在這種家庭中,通常夫妻關係不好,經常會有爭吵,誰也不服誰。來到診室,夫婦雙方誰都不停嘴,你能感到腦袋被多聲道的“噪音”侵擾著。你可以將自己當做那個未出現的孩子,快速感受是煩躁?是委屈?還是恐懼? 治療師的對策:你可以和家長討論你的感受,並且問他們,孩子會不會也會有相同的感受,很煩他們,想逃出他們的控制?通常,家長會告訴你真實的情況,孩子討厭他們,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此時要提醒家長注意,一個人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與人交往,與其早期養成的行為習慣有關。爭吵的夫妻關係模式與他們自己的早年生活經歷有關,而孩子耳濡目染的父母關係也是這種爭吵不休、互不相讓。那麼在孩子今後的人生中,會對親密關係產生懷疑,並且難以和人建立起相互信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即缺乏安全感,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忽視父母的意見)。要求父母做些改變,建立新的互動模式,這樣才能使未到場的孩子間接受益。 三、非白即黑的家庭模式 特徵:父母為不來就診的孩子諮詢,訴說他的孩子性情極暴烈,不去上學,整天待在家中,不與人交往,動輒摔東西、罵人。家長說孩子不出門是害怕別人對他不好,看不起他。孩子的父母會千方百計要求你出診看病人,一旦你拒絕他的要求後,他會驟然改變他先前的態度,將你打入十八層地獄。你感受到的是一種對人、對事的評價的不確定性,你會對他們前後截然不同的說法感到困惑。其實這就是契機。家長在這裡展現出他和醫生的人際互動關係,就是他(她)經常在家庭中和在社會上與人交往的模式。這個家長將其對外部事件的判斷建立在自己的好惡之上,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沒有從父母身上學到寬容和接納,學會的只是非白即黑的處理方法。 治療師的對策:最好的辦法是叫醒這個“昏睡”的家長。要問父母:你愛孩子的什麼?只有孩子符合你的願望你才愛他,那麼你不是愛孩子,而是愛自己。2010-10-29 13:10 回覆 泰山安然 22位粉絲 2樓四、不能表達情緒的過度理智化的家庭模式 特徵:孩子總在其他科室輾轉看病,最終來到心理門診。你注意到孩子的表情不會很痛苦,他會像成人一樣將自己的軀體疾病和就醫過程娓娓道來。父母對他來心理門診看病也持懷疑態度,並且會遊離在孩子和醫生交流的氛圍之外。孩子不會表達情緒,家長可能也不會。 治療師的對策:簡單的做法是“挑戰”孩子,讓他的情緒在失去防禦的情況中表達出來。然後,引導孩子去體察情緒產生的過程,比如興奮、快樂、驚奇、害怕、恐懼、痛苦、生氣、憤怒、害羞、嫌棄、厭惡和羞恥。在被喚醒的任何情緒狀態中,帶領病人去體驗愛、恨、感激、內疚、希望、失望等情感狀態。開始,孩子可能會由於治療師的“挑戰”不知所措,一旦孩子的情緒得以表達,治療師要及時引導其對出現的情緒進行體驗。然後將家長帶入這種環境中,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透過語言來表達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 五、內疚感極強的孩子的家庭模式 特徵:孩子看上去很乖,顯得靦腆、通情達理,對陪同來診的父母有足夠的尊重。孩子出現的問題多半是強迫症狀或是學習成績下降。父母對孩子有很多期望,過多地限制孩子天性的發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發展。這種孩子有很多內心衝突,他們上課容易走神,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經常心不在焉。這種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讚揚,他們將自己和父母的互動模式定位在一個聽話的孩子階段。 治療師的對策:要先將家長請出診室,單刀直入詢問孩子:你是否感到你的實際年齡和你的心理年齡不符?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還要問:你是否經常走神?得到肯定的回答,你再問:你是否覺得沒有父母在身邊你也會經常感到他們在看著你或監督著你?有些孩子會說沒有,那是因為他已經將他的父母客體內化為自己的內部客體了。你還可以進一步詢問:在出現衝突時,頭腦中是否會出現兩個人的對話,一個是父母,一個是弱小的自己。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你將孩子帶入一個真實的場景中:要求他放大那個無助的孩子的聲音,要求他說出他的需要和真實的感覺。做完這些,孩子會有些不自在,因為這是他從沒有嘗試過的。你要鼓勵他,要他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學習照顧自己的感受。還要試著讓家長明白孩子的需求,要求家長給孩子的生活留下一些空間。 短時間內的心理治療能帶給來訪者的東西是有限的,但治療師要儘量展示一種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幫助來訪者建立信心,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自己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爾還能否帶好勇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