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冬雨AK

    滑膛炮,顧名思義就是炮管內壁光滑沒有膛線。最早的火炮就是這種結構,炮彈需要從炮口裝填,炮彈於炮膛封密不嚴,在開炮的時候,會造成燃氣外洩,推力減少,射程比較近,而且精度很差,開一炮,炮彈都不知道能飛到哪裡去!

    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炮管內加鑄膛線的工藝逐漸成熟,所以,開始出現線膛炮,而且炮彈也開始從後膛裝填,這樣彈丸沿炮膛膛線旋轉前進,出炮口後具有一定的轉速,可以保持穩定飛行,這樣射擊精度 射程都會大幅度提高。目前線膛炮仍然是裝備最廣泛的火炮型別。除了坦克炮之外。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各國坦克技術的發展,主戰坦克開始出現,這些坦克都有著厚厚的複合裝甲。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甲彈當然是初速越高,動能越大,穿甲能力越強。但線膛炮的膛線會影響炮彈初速!同時,炮彈的高速旋轉會大大影響破甲彈的金屬射流的威力。所以,從蘇聯的T-62坦克開始,滑膛坦克炮開始大量裝備現代的主戰坦克。(英國挑戰者是例外)

    由於滑膛炮發射的彈丸不是旋轉的,無法保證射擊精度,所以只能在炮彈上做文章,為此,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就是加裝了尾翼的穿甲彈!

    所以,滑膛炮發射的炮彈依然是旋轉的,但旋轉速度比線膛炮要低的多

  • 2 # 薩沙

    當然旋轉。

    早期的火槍和火炮都是滑膛結構,也就是沒有膛線。

    那個年代,滑膛槍跑其實並不難製造。

    以火炮為例,採用金屬澆築的方法,用磨具鑄造即可。

    放在今天,農村鐵匠這幾個工具,也可以製造出來。

    然而,我們很快發現滑膛槍炮缺陷。

    第一,精度差。

    滑膛槍炮的彈藥,基本都採用前裝,槍膛又沒有膛線。

    最終的結果是,彈藥和炮膛之間有距離,不然就無法有效裝彈。

    清軍的火炮裝彈前,還必須給炮彈裹上東西,強行塞入炮膛,以減少尺寸差距。

    所以前膛的滑膛炮裝彈,是很不容易的,也是火炮射速慢的重要原因。

    在著名的中法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都是前裝炮,法華人都是後裝炮。

    結果後者射速是前者將幾倍,將福建水師幾乎全殲,自己損失輕微。

    除了射速問題以外,最大問題是槍的射程不夠。

    準確說,是有效射程。

    在葡萄牙人的鳥銃傳到中國之前,大明主要使用霰彈類火器。

    也就是在近距離發射霰彈,一片片殺傷敵人。

    但霰彈射擊距離很近,超過五六十米一般就不能致死致傷了。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滑膛槍炮的射程有限。

    明軍的大將軍炮,精確射程只有幾百米,少的才二三百米。至於滑膛槍,射程更是可想而知。

    就技術上來說:由於炮彈比炮膛的直徑要小得多,炮彈發射以後會撞擊炮膛然後進行不規則地轉動,這樣就不能圍繞本身的縱軸線旋轉,而是圍繞著一條捉摸不定的軸線成螺旋狀旋轉飛行,這條軸線的方向決定於炮彈飛出炮口時的偶然位置,而且螺旋狀轉動的圈子將隨著飛行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增大。

    所以,炮彈的飛行軌跡很難預料,導致精度差。

    火繩槍精確射擊距離不超過100米,比弓箭略強。

    第二,精度差。

    由於裝藥爆炸時多少會有一些氣體從空隙中洩出,推力不平衡,導致炮擊精度差。

    第三,射程近。

    道理相同,由於爆炸時候洩氣嚴重,火炮射程有限。

    同時,因上面的精度問題,即便火炮射程較遠,但精度無法能夠達到戰術效果也是無用。

    早期滑膛槍炮都是採用球型炮彈,就是儘量解決這個問題。開槍季候,即便子彈不規則亂轉,球形彈藥受到的影響最小。

    隨著,線膛炮出現炮彈逐步變為圓錐形的。

    炮彈出膛就高速旋轉,導致射程、精度和破壞力都有很大提高。

  • 3 # 軍武吐槽君

    我們都知道線膛炮的炮膛內部都刻有一道道的膛線(來復線),當炮彈嵌入炮膛以後,受到發射藥氣體的擠壓,炮彈就會順著膛線的方向開始旋轉,到了出膛以後,炮彈旋轉的速度往往能達到幾千轉每分鐘。例如59式坦克所裝備的100毫米線膛炮,它的炮彈初速900米/秒,轉速則能達到1.8萬轉/分。這麼快的旋轉速度賦予了炮彈類似於陀螺效應的定向穩定效能,使其在空氣中飛速前進時能夠保持初始的前進方向,不至於彈道紊亂,有效提高了準確度。(火炮內部膛線)

    由於刻劃膛線涉及到技術非常複雜的深孔加工,並且對於精確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早期的前裝炮都是滑膛炮,內部是沒有膛線的。也正因為沒有膛線,早期大炮其實就相當於一個使用火藥的大彈弓,炮彈在炮膛之內是很難發生轉動的,不過出炮膛以後,由於早期的球形炮彈會受到馬格納斯效應的流體擠壓效應,也會發生隨機的旋轉,不但這種旋轉由於無規律可言,速度太慢,對炮彈的穩定性反而適得其反,因此早期的圓形實心彈或者開花彈的射程都非常近,彈道非常不穩定,準頭很差。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紅夷大炮,其最大射程也不過1500米,還不如現代狙擊步槍打的遠。(前裝滑膛炮)

    從18世紀之後,前裝滑膛炮就基本上被射程和準確度碾壓的後裝線膛炮所淘汰了,目前我們看到唯一還在大規模使用的滑膛炮只有三種,分別是迫擊炮、坦克炮、無後坐力炮。這些炮彈由於沒有膛線的壓迫和調教,在出膛之後又沒有球體的馬格納斯效應,因此是沒有發生旋轉的。那麼它們是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穩定的彈道和足夠的射程呢?(前裝線膛炮)

    這個解決方式就是加裝穩定彈翼,彈翼相對於流體型的彈體而言,面積較大,向外擴張,在炮彈飛行時會受到一定的空氣阻力,當彈頭被空氣流動帶偏,受到阻力的彈翼因為阻力大而不容易改變自身運動狀態,從而將彈頭重新拉扯回正確的方向,這就起到了傳說中的彈翼穩定作用。我們仔細觀察無後坐力炮彈、迫擊炮彈、坦克炮彈就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三種炮彈都帶有形狀類似的尾翼裝置,這個裝置就和古代紅箭箭矢尾部的羽毛一樣,成為滑膛炮彈必備的一個裝置。(無後坐力炮)(迫擊炮彈)(坦克脫殼穿甲彈)

    既然尾翼穩定裝置可以讓滑膛炮彈獲得不亞於線膛炮的穩定性和準確度,那麼為什麼大口徑的加農炮和榴彈炮中卻從來沒有使用過滑膛炮管呢?主要原因在於這類大口徑火炮的膛壓太大,必須採用高強度的結構和材料來製造尾翼,這勢必會大幅度提高成本,而且擁有尾翼的炮彈在裝填時也非常不方便,會影響戰時射速。而線膛炮只需要解決身管膛線的問題,炮彈加工製作就相對簡單了,因此遠距離壓制火炮依舊還是以線膛炮為主流!

  • 4 # 戰情解碼

    滑膛炮出現於18世紀初,特點在於炮管內沒有膛線,這也是它與線膛炮的最大區別。線膛炮的炮管內部存在膛線,而膛線可以促使炮彈旋轉,讓炮彈在出膛之後,仍可以保持射擊方向,就像陀螺旋轉一樣,可以提高炮彈的命中率。

    (滑膛炮歷史悠久)

    (線膛炮炮管內部存在膛線)

    滑膛炮沒有膛線,所以炮彈出膛時並不旋轉,由於炮彈與炮管間存在縫隙,推進燃氣會發生洩漏,導致滑膛炮的射程一般都比較近,但是滑膛炮的膛壓比較高,可以發射導彈等彈藥,造價也比較低。

    (滑膛炮射程一般比較近,但是膛壓高,造價便宜)

    滑膛炮的炮彈也不是一定不能旋轉,只要在炮彈尾部加裝尾翼也可以讓炮彈旋轉。因為尾翼存在一個偏轉角度,當炮彈出膛後尾翼與空氣產生摩擦,摩擦的阻力也會促使炮彈產生高速自轉,這樣炮彈也可以獲得穩定旋轉,進而有效提高射程和命中率。

    (迫擊炮作為滑膛炮,其炮彈的尾翼可以促使炮彈旋轉,增加命中率和射程)

    滑膛炮的膛壓比更高,對於大型火炮來說,製造可耐受高膛壓環境的炮彈尾翼,將大幅度提高炮彈製作成本。對於彈藥這種消耗品來說,顯然不太經濟,因此大口徑的榴彈炮和遠端火力壓制火炮多采用線膛炮,以降低成本。然而迫擊炮,無座力炮等武器則多采用滑膛炮,以保證威力。對於坦克來說,因為滑膛炮的高膛壓對裝甲車輛的打擊效果要強於線膛炮,所以坦克炮多采用滑膛炮。使用尾翼脫殼穿甲彈的滑膛坦克炮,具有出速高、威力大、穿甲能力好、穩定性強的特點,現已經廣泛應用於各國的主戰坦克上。

    (滑膛炮很適合迫擊炮、無坐力炮等火炮)

    (坦克炮比較適合使用滑膛炮)

    (尾翼脫殼穿甲彈)

    綜合來看,滑膛炮也可以發射旋轉炮彈,只不過對於炮彈這類消耗品來說,這會增加成本。坦克炮、迫擊炮和反坦克炮等武器使用滑膛炮比較適合,而大口徑榴彈炮則使用線膛炮更為合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suv哪款車最耗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