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4K鑲金
-
2 # 三月有鳥
我就講通俗一點吧。
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板塊,是透過實驗研究,發現心理規律,再透過實驗手段驗證。之後再用它去預測別人的行為。
因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心理影響生理,生理表現反推心理活動。
當研究過足夠多的心理反應對應的在外表現時,就可以反過來透過外在表現推測出他的心理活動。
-
3 # 鏡心談心
經常會有人這樣認為:心理學=讀心術!
所以,如果你告訴對方,你是一名心理諮詢師,那麼他很可能會這樣問:“那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
我只能很抱歉地說,我並不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因為我不會讀心術,也沒有動畫片裡面那種神奇的“心靈戒指”!
那麼,心理學工作者瞭解人們的內心,靠的是什麼呢?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並不神秘,心理學對人們心靈的解讀,是透過心理學的原理和技巧,來推測和判斷人們的態度和想法的。
在表達層面,其實最不可信的就是“語言”:
他說著:“真不錯”,可心理也許在想著“這是什麼玩意!”
他說著:“沒關係”,可心理卻存著怨恨“下次看我怎麼對你!”
他說著:“我愛你”,可心理卻嘀咕著:“我到底愛你什麼,我都不知道!”
那麼,我們要如何“透視”一個人的內心呢?
第一、面部表情透視著你真實的內心世界。
人的表情,可以說是內心最真實的詮釋。
雖然微表情最短的只有1/25秒,它會在人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瞬間,洩露你內心的秘密。
微表情,現在已經成為心理學一個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就是因為語言會騙人,但你面部的肌肉不會,人的每一個表情都是下意識的本能反應。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想法,不要只憑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
第二、肢體動作暴露了你真實的內心感受
除了表情語言之外,人們還有一種肢體語言,也能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人們真實的內心感受。
比如:
·手指輕輕敲擊,意味著內心有些焦躁不安;
·身體向前傾,表示注意或感興趣;
·女士不經意間整理頭髮,表示她很在意你的感受,希望留下好印象;
·手裡把玩一些小東西,證明他的心不在你說的話上。
……
所以,別一味問別人:你怎麼了?
注意觀察他的動作,那也許是他內心態度更真實的體現。
第三、人的行為,是態度的一種反應。
人的態度和行為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態度。
一般來說,人們的身心反應是統一的,即,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是實施什麼樣的行動。比如,他口口聲聲說愛你,卻當你在一件喜歡的衣服前駐足的時候,指責你不該愛慕虛榮亂花錢,那麼,這愛你別太相信。
第四、內隱聯想測驗,讓你真實的態度瞬間呈現。
當然,比較專業的測試人們內心真實態度的做法,還有心理學的內隱聯想測驗,這是由格林沃爾德首先提出來的。比如,測試美華人對於黑人的真實態度,可以透過人們對於白人、黑人、武器、工具的內隱測驗得出。
透過測驗得到的結果是:雖然人們口頭上都說,支援種族平等,可他們真實的反應卻是,對於黑人和武器的聯想速度更快,暴露了他們內心對於黑人的偏見,而這才是他們真實的態度和想法。
-
4 # 李旭東
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產生的,所以,你有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社會處境,就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活動。不過,人的地位有現在的地位,也有過去也許不一樣的地位,現在的處境也可能與過去不同,所以你只看現在的地位和處境,也不能完全瞭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
誰能真正地瞭解別人的心理活動呢?只有那些掌握了資源,掌握了權力,掌握了情報的人才能準確完整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有的書上說什麼看錶情,看動作,看言行等等那都是騙沒有資源的人的,因為別人很容易用假動作,假表情迷惑你。
其實也沒有什麼神秘的,就看誰掌握了權力。
要想全面系統地把握人的心理活動,就不能拘泥於雞毛蒜皮的細節。就像股票,有總體的執行趨勢,也有區域性回撥,還有日間雜波。其實最有價值的是總體執行趨勢,區域性調整或者反彈還能感受一二,日間雜波你根本就沒有辦法預知。
對於心理活動,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把握總體趨勢就可以了。細節只能讓專業的人去搞,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
5 # 70大叔談人生
關於透過表情和語言以及肢體動作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這一點很多人都回答過了。
我就不再重複了。從另一個角度說一說。
其實透過外在表現分析一個人的心理,這對大多數人有用。
然而,對於經過特殊訓練的人來說,就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準確了。
比如說我,我可以在說真話時眼神飄忽,滿臉通紅,額頭出汗,搓動手指。
也可以在說假話時,目光堅定,坦然自若,心跳脈搏平和。
也可以無論在說真話假話時都面無表情,眼神平靜。
那你如何透過我的外在表現來判斷我的心理活動?
那麼更準確的方式就是,不看他的任何表情和語言來下結論。
只看他怎麼做,這樣才能判斷出他要的到底是物質利益還是情感利益或者是道德感利益。
並且不要急於下結論。有時候對方,會在具體做法上也戴上面具。
有些人,做法也會掩飾他的真正目的。
比如說他喜歡一個人,為了掩飾這一點,會做出很多混淆視線的事情。
為了讓這個人吃到蘋果,他會給身邊的人都買蘋果。為了請這個人吃飯,他會請大家一起吃飯。為了和這個人握手,他會和所有人握手。
為了這個人在有困難時,可以出手幫忙。他會在別人有困難時也出手幫忙。
這樣普通人就很難判斷出來。
當然在飽經世事的人眼裡,這些混淆視線的舉動,仍然會被看穿。
因為你喜歡一個人,不可能絲毫不露蛛絲馬跡。
一個眼神就可能暴露你的真實想法。
所以要想不被人看穿心理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動聲色。
就好比在賭桌上,無論拿到的牌多好還是多壞,永遠都是一個表情,一種眼神。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對於學過心理學來說透過微表情微動作並不難判斷一個人的情緒變化和思維模式!
1,動作僵硬,缺乏動感;說話經常指手畫腳,喜歡做各種手勢的人,在說謊或有所隱瞞時,他的手勢會比較少。如果當時他坐著,可能會把雙手放在大腿上;如果站著,可能會把手貼在大腿兩側。更多的時候,他也許會把手插在口袋裡,或雙手緊握。這些動作都說明他內心不夠放鬆,有緊張焦慮的情緒。當你質問某人時,你往往會發現對方的雙手緊握或掌心向下,表示他已經心虛並有所防備。假如他對你一連串的質問感到困惑,他會掌心向上,雙手一攤,表示”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2,縮小空間,有所保留;如果對方的手腳貼近身體,表示”他有所保留“,心理比較拘謹,手腳交盤可能是防衛心態的表現。當我們覺得自在並且充滿信心時,手腳會自然地向外伸展,相反,當我們缺乏安全感時,就會縮小身體佔據的空間,幾乎把手腳弓成像胎兒的姿態。
3,動作不自然,表現做作;這與第一點看上去有點類似,但也有不同。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演技青澀的人身上,他們試圖用手勢來讓觀眾相信自己的信念多麼熱枕,然而機械化的動作讓人大失所望。
4,動作的方向與言語表述不一致;比如,在遊戲廳打遊戲的孩子,在放學時候按時回家,詢問時”我放學沿著一條水泥路前行,然後左轉,最後再直路前行回家。“但在說左轉和回家的時候,卻做了一個向右的手勢,正好指向遊戲廳位置。通常說謊者由於緊張都會搞混一些方向性的動作,除非他陳述的時候不用動作去指明方向。(說到這裡想到了我弟弟小時候的事,放學去跟同村夥伴去河裡洗澡,晚上回家晚了,媽媽問他幹嘛去了,他說在學校跟同學一塊寫作業了,而且手指還指著北邊(北河),其實他說的那位同學住在南邊,現在想想他當時的動作和謊言結合的確實......。)
5,適應性動作反應;有一類動作是人類為了適應陌生的環境,緩解自己的不適而引起的,這類動作我們稱之為“適應性動作”,包括摸頭髮,撓頭皮或者搓手掌等。在說謊時,大部分人都會有焦躁不安和緊張心虛的情緒,他們擔心自己的謊言被發現,這種擔心會導致他們做出(適應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