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什麼達達叫不成
-
2 # 頑石補天
一個國家的政治正確性是事關一個國家的一切活動的合法性問題。那麼作為的政治文化這應該是地地道道的一個國家的基礎文化。
我理解的“政治文化”則應該是代表了這個國家“為人處世”的方略。一個問題經常縈繞在我們耳邊:美國為什麼那麼多的盟友,為什麼就能那麼強大。我想一方面應該是和美國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在反法西斯陣營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關鍵的領導作用;再就是他們始終高舉著政治正確的旗幟——自由、民主、公平——招搖於一切內外事務。所以的才能使世界認可得到很多國家的支援,才有了那麼多的“盟友”,才能夠在世界上一呼百應,才能夠心安理得的剪人家的羊毛而不被拒絕,才能用別人的財富服務於自己國家而使之強大。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政治正確的政治文化的顯示世界範圍內控制了文化道德“制高點”。而相對於前蘇聯,一樣是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起到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但是,再戰後一內政外交上被美國抓住了“政治獨裁”的小辮子,理論上失去了“政治正確性”,這也就相當於政治文化的落後拖累了內外事務。最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
再舉個例子,——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放棄了“意識形態”的張揚事態,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融入西方主導的政治經濟文化世界。儘管西方世界在政治上始終對中國採取戒備政策,但是在經濟活動中我們披著政治狼皮的外衣,我們也得到了寬鬆的發展環境。於是,我們利用世貿國際規則迅速拜託了落後貧困境遇走向復興。但是由於我們始終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形式上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因此政治上的敵對始終存在於西方世界的心理。因此,軍事領域的限制,政治領域的打壓始終沒有放鬆。這些都極大的限制了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的更大利益的活動。我們夢寐以求的世界領導地位也因此被掣肘。所以,要想成為世界老大,不僅在經濟上世界第一,政治文化上必須也要世界第一。而今,一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已經展現在了世界上,但是,那只是一個標誌,還要在“政治文化”上做出令世界佩服的率先垂範的表率,贏得世界的信服才行。
-
3 # 真相很簡單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
如果政治是基礎,那它的意思就是人人談政治,人人講這個政治,你的生活,你的家庭都以這個為基礎來設計,這是非常可怕的。
政治是一種制度設計,也是一種職業,有專業的人做,為什麼有政治家?就是一種職業。如果人人都是政治家,你們單位都是搞政治的,你們親戚都是搞政治的……就想去吧。
-
4 # 吳山野士
提問者帶有西方偏執的思維方式。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
中華思維方式是一是二,二是一。
存在是一,因為認識而有了區別於不存在,所以存在與不存在就是二。這個二不是存在的分解,也不是存在的增加。就是存在一的本身。所以古人說小事為事,大事為政。
事這個字的甲骨文寫法是手持中的指事。手持中可以會意成正在下種為事。男女性交只是小事,但如果關係到族群生存問題就是大事,政事了。婚姻法,計劃生育都是政治。但落實到個人,就是怎麼對待男女性交的問題了。
也就是說政治文化本身就是從基礎文化提升來的。所以很難說政治文化不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文化。只是說一個國家的基礎文化不只有政治還有風俗、教育、宗教、、、。
-
5 # 言者青青
什麼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為現代政治學的一個精確概念,僅始於20世紀50年代。有關政治文化概念範圍的意見分歧是:一部分人慾將它限制在政治制度的主觀定向範圍內,另一部分人則要把公開的政治行為看作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範疇。如果把政治體系比如“硬體”和“軟體”,那麼,政治文化就是“軟體”, 猶如計算機執行需要軟體與硬體相互相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硬體)也需要相互匹配。
基礎文化內容包含十分豐富。有:政治,經濟,教育,歷史,自然,生活,傳統,生產,勞動,習俗等等所有的人文與自然。
而政治文化是統領經濟,教育,歷史,自然與生活等等最基礎的文化。沒有政治文化做統領,國將不國,民不聊生,一個國家就會走向動亂文化,不得安寧。
政治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牽動著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既然政治起著統帥作用,那麼,政治自然是一國的最基礎文化,政治指導上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所有文化的走向。
歷史已經證明:任何朝代的社會,都會產生那個朝代的真實的政治思想經濟狀況,而這些都是透過文化來展示,記載下來的。例如各個朝代的歷史文化書籍,裡面就記載了各個朝代政治思想經濟民俗等文化現象與本質。
總之,政治文化是一國的基礎文化,是統領其它領域文化的基礎。太平盛世的政治文化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安全幸福與快樂,反之,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在災難重重的國度裡,國家和人民走的是逃難求生之路,哪裡還有心思搞其他的什麼文化建設?例如發展經濟,弘揚傳統文化等等,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政治文化是一國的基礎文化。我們要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堅持優質的政治文化,一起拓展各領域文化,為建設好我們美好的家園而努力奮鬥!
-
6 # 尋道底呢
首先;政治與文化不等於一回事!政治是統治者為統治一方平安:興旺的手段理念!文化是千秋之教化!萬代大同,民安居樂業!當然它倆有一定聯絡!但決不是一回事!!你的文章!是受了西方近幾年出現的概念“政治文化",其實是個不找邊際的政治口號,自欺欺人的西方某人的理論!!!
-
7 # 現實的完美
政治文化就是覺悟文化!一定脫離了覺悟二字的文化就是知識!毫無意義!比如這樣理解!一切飯都是以充飢為目的才能叫飯!
-
8 # 662663991田廉鋒
政治文化不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文化,他是國家狀態即時的表現形式。國家的基礎文化,應該是歷史性的、傳統的、繼承性的、不可逆的、自發的、非統治者指導的人本文化。政治文化是隨著改朝換代或體制更迭或自我改革的改變而改變的。
-
9 # 使用者庫克
文化是文化,政治是政治,二者驢是驢,馬是馬,不可混為一談。政治文化只是政治寬泛罷了,是政治意識的外延,是引申意義上的政治,怎麼能與單純意義上的文化相混淆,甚至劃等號,繼爾凌駕於文化之上吶?這是一切為了政治的一種不講理的說法,是文化大革命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思想遺毒在作祟!雖然人類自有文化以後,政治就出現了,可以說政治是伴隨著文化的出現而出現的,是伴隨著文化的產生而產生的,但把文化看成是政治的一種附屬品,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本末倒置了,政治不可能先文化而產生!這是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
回覆列表
首先明確一下,政治文化不是一國的基礎文化。
政治文化是最早來自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但它做為一個概念出現是在18世紀末。當時德國的文藝理論家、狂飈運動的理論指導者約·赫爾德第一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詞。1920年列寧也曾使用過“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政治文化作為現代政治學的一個精確概念,僅始於20世紀50年代。有關政治文化概念範圍的意見分歧是:一部分人慾將它限制在政治制度的主觀定向範圍內,另一部分人則要把公開的政治行為看作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範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準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係。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猶如計算機執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相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範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係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政治文化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它的提出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卻歷史久遠。
客觀政治過程在社會成員心理反映上的積累,包括政治認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觀等。如社會成員對於政治的性質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參與的熱情,對待公共權威的態度,評制政府政策的價值標準,內心遵循的政治行為準則,都是政治文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