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國力的“投資”產出更高時直接“消費”了。
5
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一是沒必要,二是朱棣有私心!

    從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登上皇位開始,朱棣就沒有“消停”過。永樂元年(1403)朱棣招撫東北各少數部落,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永樂三年(1405),朱棣開始派遣鄭和下西洋,一直持續到1435年;永樂四年(1406)建造哈密衛,後延伸為關西七衛,明朝勢力深入新疆東部地區;用了五年(1407),明朝平定安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八年(1410),朱棣開始大規模北伐蒙古,前後進行了5次;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承宣佈政司,治貴州宣慰司城......

    從繼位開始,朱棣就沒有閒下來過。那麼問題來了,打仗這麼燒錢,且剛經過4年的靖難之役,明朝為什麼不需要休養生息就敢於繼續開疆拓土呢?

    在“靜Yes”看來,原因有二:

    1、沒必要

    從1398年朱棣造反,到1402年朱棣打進南京,其中有3年多的事件,交戰的地區都集中在河北、山東一帶,特別是山東,而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的富庶地區,沒有被靖難之役波及,因此不存在需要休養生息的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朱棣傾巢而出,而且還綁架了寧王,導致北方邊境空虛,蒙古勢力趁機捲土重來,這也導致了後面的“天子守國門”。

    因為經濟重心南移,所以人口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江南地區,而這些地區,在靖難之役的大部分時間裡,根本就不受影響。朱棣能夠取勝,靠的是最後的長途奔襲。

    而在激戰的河北山東,這裡從宋朝以後就不是經濟重心,因此人口相對較少,說白了,這裡就是用來打仗的。所以這些地區對明朝整體的影響不大。

    經過了朱元璋時期的積累,到朱棣繼位時,明朝已經有雄厚的經濟積累,不需要繼續休養生息。

    2、朱棣的私心

    朱棣作為篡位而來的皇帝,對於下面臣子的想法,朱棣是非常介意的。那麼怎麼辦呢?

    首先要樹立自己威信啊。除了殺幾個不服的震懾一下,還需要拿出點真本事來,要不然殺來殺去還是鎮不住場子,所以朱棣必須有所作為。

    所以我們看到朱棣繼位之初開始,就不斷地開疆拓土,儼然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這樣的作為,讓所有人或者說大部分人都可以閉嘴。

    這是朱棣穩固自己皇位的一個措施,也是朱棣的私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的開疆拓土不能停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宋安之

    任何朝代開國初期都是多變動盪的時期,並不是你想修生養息就可以修生養息的。正所謂太祖開國太宗開疆莫過於此,當時的形勢並非是你不動,別人就不會動你了。而朱棣身為篡位登基的皇帝,面對這種別人挑戰的形勢自然是征戰到底以顯示自己的文韜武略。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朱元璋在位31年造下了洪武之治,給朱棣留下了很好的基礎。

    雖然朱棣與侄子朱允炆的靖難之役歷經了四年,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皇族內部的政變,明朝並非傷筋動骨。

    再說說當時形勢

    雖然明朝以第一次北伐成功而開國,而且開國以後繼續了八次北伐將北元割據政權徹底打回蒙古部族狀態。但蒙古始終是明庭的心腹大患。

    當時的形勢嚴峻,篡位的朱棣需要證明自己,又有父親朱元璋洪武之治留下的底子,所以就北征蒙古,任命靖難第一功臣丘福為總兵官開始北征蒙古韃靼部,結果丘福冒敵輕進,全軍覆沒。

    丘福失敗以後朝野議論紛紛,朱棣經不起再次的失敗於是在永樂八年御駕親征,開始了親征蒙古,想要徹底解決蒙古邊患,到死一直親征了五次蒙古。

    收復安南

    安南身為明朝藩屬國之一,其早在秦朝就屬於中國領土,到了五代十國末期才徹底獨立出去。

    安南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國家,早在朱元璋時代就侵佔了中國邊疆一些地方,朱棣繼位後安南還是不老實,內部發生了改朝換代,明庭支援前朝皇族卻被新的掌權者打臉,一直挑挑釁明庭。

    鄭和下西洋

    朱棣時期東南沿海的經濟已經發展的非常繁榮,而且之前朝代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所以這時期發展海外貿易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還有一方面原因在於,朱棣想建立一個完整的朝貢體系,而海上交通是重中之重,而且當時西洋並不太平,透過鄭和下西洋的行動可以重新建立起秩序,增加自己的聲望。

    因此,鄭和下西洋的遠航的活動就開始了。

    只不過後來發展偏了,經濟貿易方面沒有發展好,反朝貢體系越發完善,頗有一些得不償失,最終下西洋行動被取消。

    透過以上歷史可以看出,朱棣並沒有修生養息的必要,首先他的父親朱元璋的31年洪武之治早就打好了基礎,四年的靖難之役並沒有什麼影響。而且王朝開國初期周邊環境是複雜的,遇到很多挑戰,朱棣正因為篡位問題而頭疼呢,更是會藉著這些挑戰來迎難而上以顯示自己的赫赫武功,增加自己的聲望。

  • 3 # 雲在藍天8480

    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合法性問題,或者說爭取士大夫階層的支援。朱棣作為五千年來首個和平時期,地方藩王造反成功,有著不可複製的執政壓力。在進南京城的時候,出來迎接的官員數量不超過兩成,給朱棣造成巨大壓力,如何能收天下士大夫的心?就需要製造一個更大的矛盾轉移國內視線,北伐蒙古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是需要打。

    第二,自信。朱棣的雄才偉略自不必說,再加上造反之前就是鎮守當時抗蒙第一前線的燕王,對蒙古的形勢瞭如指掌,蒙古已經不是當初的蒙古,戰力在朱棣那一代已經沒落。

    這是可以打。

    第三,五次北伐的結果我們也清楚,開疆展土。

    這證明打得過。

    最後說一下好處。

    朱棣憑藉北伐,在當時徹底擺脫亂臣賊子的帽子,收了士大夫的人心,使燕王一脈徹底坐穩了整個大明江山。

  • 4 # 李哥講史

    大家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取了大明江山,雖然後人對他的做法褒貶不一,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朱棣在位期間所做出的政績。在此之前明朝建立後,為什麼朱棣不採取修養生息的策略,而是繼續開疆拓土呢?

    1.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三十多年,社會相對穩定,而且縱觀周邊國家,只有北元是威脅,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完全不是明朝的對手,所以剿滅他們易如反掌。

    2.當時的明朝政府政策:朱棣當時發動靖難之役,範圍主要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區,而且在朱棣登基之後,對這些地區給予大量賦稅方面的減免。這些地區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就恢復了。

    3.皇位的合法化:大家都知道朱棣是透過造反奪得的皇位,為了改變天下人對他的看法,所以朱棣需要開疆拓土來證明自己有資格做皇帝。

  • 5 # 小小芝蔴

    首先,靖難之役並沒有消耗太多的國本。朱棣把他侄子從皇帝的寶座給攆了走,自己坐了上去,在此期間打的這場仗並不是全國範圍的戰爭,只是一些重要的地區,城市的爭奪。其他地區並沒有波及到,該幹嘛幹嘛。就像下象棋一樣,贏得比賽並不需要把對方所有子兒都吃光,只要吃掉對方的老帥(朱允炆)就行了。而且很多富庶的地方,那幫納稅大戶們也沒有受到多大影響,統治政權的收入來源很穩定。

    其次,都是自己家的家當,以後還要過啊!其實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叔叔打侄子,叔叔不樂意侄子當家,把侄子打跑了自己來當家,所以打的時候都很注意,沒有砸鍋燒房子之類不過了的行為,畢竟這些都是自己以後的家當。所以在雙方交戰的地區,並沒有出現屠城,或者太多的打砸搶燒的平民損失,人口基數還在。只要有人口在,恢復過來還是很容易的。

    最後,生產力的提高,恢復過來不是很困難。這已經是明朝時期了,不是漢朝初期那會兒了。一提到休養生息大家會立馬想到漢朝初期那會兒的“無為而治”,從漢高祖就一直修養到漢景帝,休養了幾代人這才緩過來,於是大家在印象裡就自然形成對比,靖難之役後怎麼沒休養就又開始擴張了。可是別忘了,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400年,期間可過了1600年,人們的生產力,生產水平和生產技術早就不在一個層面上了。而且前面我們說過,人口基本也沒多大損失,只要有土地,有人口,幾年之內恢復起來不是難事。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打仗就是打錢,既然朱棣敢擴張,那就說明他還是有些家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什麼有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