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圓子同學Y
-
2 # 森林小草
這個典故不知是出在何處?搞不懂裡面的意思。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臣,要比諸葛亮早出政治舞臺多年,直到郭嘉死後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郭嘉和諸葛亮兩人生前不要謀面,恐怕誰都不知道誰是誰了,哪來的郭嘉不死,孔明不出的事,更沒有郭嘉臨死前推薦諸葛亮到劉備處,或者是推薦給曹操的說法。抑或是郭嘉才幹高於諸葛亮,諸葛亮見郭嘉末死羞於出山輔佐劉備,害怕自己不如對手郭嘉,丟了自己的面子。如果是這個原因,倒有一個出處,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經過一番準備就南下征討劉表和孫權,在赤壁之役被孫劉聯軍打的大敗。事後曹操曾說:如果郭嘉能夠活到現在,我就沒有赤壁之敗了。曹操這句話是在推卸自己的敗失的責任,給自己找個臺下,更是侮辱他手下的文武群臣,在當時應該是有人向曹操提了建議,只是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罷了。但這次戰役卻成就了諸葛亮是神仙的化身,並在一系列的事件上大顯身手,簡直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打敗了曹操八十萬大軍似的。如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曹,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幹盜書,苦肉計,用火攻,借東風等等。這些都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過份地神化了諸葛亮的作用。要是按這些故事推理也只能說是:郭嘉不死,諸葛亮無用武之地。因為曹操對郭嘉是言從計聽,十分相信他。如果郭嘉末死,在隨曹操南征,攻下荊州後,建議曹操要鞏固後方,加強經濟建設,同時加強軍備,訓練水師,等時機成熟再征討江南。要是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那歷史就改寫了,也就沒有諸葛亮在赤壁之役中的大展雄風故事。以上是一種假設,但歷史是沒有假設的。從《三國演義》的故事來說,郭嘉不死,諸葛亮不出山這樣的話並不妥當,也不現實。只能說郭嘉不死,諸葛亮無用武之地較為妥當些。以上只是史實顯微鏡個人的一點淺識,歡迎大家關注並評論。
-
3 # 厚土高天識君
郭嘉在“”官渡之戰”前夕,給了曹操十勝袁紹的底氣,如果袁紹不是敗於內部,曹操很難取勝。郭嘉的才幹遠遠遜於司馬懿,而司馬懿屢敗於諸葛亮,可見孔明之才高於郭嘉。
-
4 # 井夫子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直廣為流傳,那麼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歷史考證,郭嘉僅比諸葛亮大十二歲,也就是說,這二人本該是一個時代競爭的對手,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二十六歲就病故,也正是這時候,諸葛亮才出山。
那麼,真的是因為郭嘉死了嗎?其實不是,主要是諸葛亮其人比較自負,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可是卻只有親近的幾個人才認同,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宣傳力度不夠大,兼之曹魏的謀士圈子,與諸葛亮的謀士圈子並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的能耐或許曹操根本不知道,而這時候,急於需求謀士的劉備聽說了他的存在,也用了所謂的‘誠心’終於打動了這個自負的臥龍,這才有了臥龍出山。
也許郭嘉的死與臥龍的出山只是巧合罷了。
但是,這句話並不完全,畢竟還有一句話,就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這人就是戲志才,也就是曾經的潁川第一謀士《三國志郭嘉傳》說,曹操最開始身邊最看重的就是戲志才,此人謀略過人,曹操“甚器之”。
只可惜戲志才和郭嘉一樣,很早便去世了。直到戲志才去世後,荀彧才舉薦了郭嘉,這時候我們再看一下。
根據史載,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就曾去袁紹那裡了一趟,但是郭嘉認為袁紹並非雄主,於是離開。他做了什麼?他並沒有繼續找尋,反而回家賦閒,這說明什麼,其實並不是他在等戲志才死掉,他做的事情就是在等待雄主。
這也多虧了荀彧的推薦,郭嘉之後終於成了曹操的重要謀士。
這時候再來看諸葛亮,縱容自負,其實也有大把時間與機會可以投奔,但是他同樣沒有,只是深居簡出,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他同樣在等待明主的到來呢?
直到劉備的出現,三顧茅廬後,他就投奔了劉備。
所以說,不論是郭嘉還是諸葛亮,恐怕都不是因為別人的死才決定出山,只不過是還沒有遇見能讓他們覺得值得輔佐的雄主罷了。
-
5 # 歷史有知社
郭嘉是最受曹操器重的謀士,在曹操統一北方的程序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郭嘉卻英年早逝。此後,曹操每遇挫折,都會想起郭嘉,而痛哭、哀悼一番,並嘆曰:"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而作為三國第一名人、被後世認為是智者化身的諸葛亮,其出場時間比郭嘉要晚得多。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時,郭嘉已經去世。所以,這兩位智者雖同處一個時代,卻未能上演一場智者之間的巔峰對決,而被很多三國迷引為憾事。甚至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晚出山,是為了避郭嘉的鋒芒,而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似乎,郭嘉的智謀更在諸葛亮之上。
然而,諸葛亮與郭嘉壓根就不屬同一型別的人才,並不具備太大的可比性。若一定要拿曹魏的人物與諸葛亮相比較,那這人一定不會是郭嘉,而會是荀彧,為何如此說?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 荀彧荀攸賈詡傳》作注時,就如此評論道:..臣松之以為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詡不程式設計、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而裴松之在給《三國志· 程郭董劉蔣劉傳》作注時,又評論道: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裴松之的意思是說:史學家在編修紀傳體史書的時候,如果要將多位人物合傳,一定要分好類別。如皇帝之間可以合傳,嬪妃之間可以合傳、宰輔之臣間可以合傳、將軍之間可以合傳..等依次而類。陳壽不將賈詡與程昱、郭嘉等人合傳,而將其與荀彧、荀攸合傳,是錯分其類了。
裴松之是將賈詡與郭嘉、程昱等歸於智謀之士一類,而將荀彧、荀攸等歸於宰輔之臣一類。可以說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宰輔之臣屬正道,其德行應為天下之表率,此即“治國以正”。而智謀之士屬旁門,尚權謀欺詐之術,雖也能為君主多立殊勳,但有違治國之正道。故《荀勖別傳》中有記載:晉司徒(司徒為三公之一)闕,武帝(司馬炎)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顯然,諸葛亮也與荀彧同屬宰輔之臣一類,而跟郭嘉不屬一類。諸葛亮的才能也更體現在治國上,而非出謀劃策之上。劉備領軍打仗很少帶諸葛亮,就是此番原因(《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宰輔之臣的地位也是智謀之士所望塵莫及的,這從《三國志》中的傳記順序就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傳》位於蜀漢群臣之首,而《荀彧傳》也是僅位於《諸夏侯曹傳》(宗室)之後。如果一定比郭嘉、諸葛亮,誰的智謀更勝一籌?那應該是郭嘉。但論地位與治國之才,郭嘉卻遠不及諸葛亮、荀彧。所以,壓根就不會存在“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這兩人不在一個頻道,也就形不成多大競爭的關係。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毫無根據,但是諸葛亮與郭嘉確有相似之處,就是遇到非常信任自己的明主才出山。只不過郭嘉早了點,而諸葛亮晚了點。
郭嘉少時學術水平聰明絕頂,頗有遠見,在三國時期文藝圈是有點小名氣的。最早是以新秀才身份在袁紹府下做賓客。但是當時的袁紹手下人才濟濟,他根本沒注意這個黃毛秀才(那時郭嘉很年輕),更談不上重用他了。於是郭嘉索性離開了袁紹,一直賦閒了六年。
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此人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君臣二人常常徹夜長談,行車同座,關係密切。郭嘉為曹操平定北方出策出力,最終由於積勞成疾,水土不服病死於軍中,曹操知後悲痛不已。
諸葛亮所在的新野屬於劉表屬地,劉表的地盤兵強馬壯,亂世之時誰都不敢惹輕易他,東吳水師有上門找麻煩,但是也討不到任何好處。他本人也是守土之主,無胸懷大志。
諸葛亮就這樣,在這一片“和平”的屬地默默無語的耕耘,一直等到劉備(明主)三顧茅廬,一直等到曹操大軍南下,他發揮了自己的謀略水平。
郭嘉與諸葛亮都是為了明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不過是郭嘉早了一點,諸葛亮晚了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