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豆粽子

    Spg沒有炮塔 但有少部分TD有 但也不是360°的 :fv4005 線、E4、183、蟋蟀線、天蠍等等

  • 2 # 英年無事

    因為現實中也沒有……幾乎沒有。為了實現擁有足夠火力的同時儘可能的低成本與輕重量,只好犧牲諸如射界、防護與火控等方面的效能。

  • 3 # 神懟友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TD是使用坦克底盤改的。問題就在於炮塔,原先的炮塔和座圈承載不了更強更大的火炮,比如黑豹底盤的獵豹,前者使用75mm KwK L/70坦克炮,後者使用Pak43L/71式88mm坦克炮。

    虎式(P)型底盤的廢鐵男,咳咳……是斐迪南。前者是88mm KwK 36 L/56火炮,後者是PaK43/1型71倍徑88mm火炮。

    使用虎王(貓王)底盤的獵虎,前者是KwK 43/L71型88mm火炮,後者是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

    想要更強的穿甲能力,但是卻沒有更強的的戰車和炮塔去承載,那麼使用無炮塔的反坦克殲擊車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半炮塔結構,全炮塔結構。要知道在早期,坦克的機動、火力、防禦都需要空間和重量,一輛坦克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你想增加火力,就必須犧牲其他元素,相比於無炮塔設計,這兩種只能承載威力更低,重量體積更小的火炮。

    無炮塔結構犧牲了靈活性和一定的機動性;那麼半炮塔或全炮塔要麼犧牲了機動力和防護力,要麼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限增加火力。

    從價效比上看,無炮塔最高,而全炮塔必須要從新設計炮塔和座圈,犧牲了機動或者防禦不說,而且很難保證重量體積的平衡,有些火炮出於重量體積原因,不能向側面或後面開炮,於是就誕生了半炮塔。

    半炮塔折中了無炮塔裝載更大火炮和全炮塔靈活的特點。看起來高明,但是實際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同條件下,機動防禦火力比不上無炮塔,靈活性又比不過全炮塔。

    隨著技術的發展,坦克炮的威力大幅度提升後,坦克殲擊車、平坦、中坦、重坦這幾種車型便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幾種元素完美平衡的主戰坦克。

  • 4 # 燒包穀他爹

    《坦克世界》這款遊戲裡的反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並不是憑空捏造的,相反,他們有些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貨真價實的真傢伙(最差的也是有圖紙依據的)。

    比如德國著名的“三號突擊炮”

    “獵豹”

    “獵虎”

    “蟋蟀”

    蘇聯的“SU-85”

    “SU-152”

    “704工程”

    不過美國在二戰中的一些反坦克殲擊車是帶炮塔的,如M18“地獄貓”。

    但大部分的反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是直接將火炮固定在坦克地盤或重新研發的地盤,這是為什麼呢?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要擁有良好的隱蔽性。反坦克殲擊車,顧名思義,是專門剋制和打擊地方坦克的。一般來說,它的任務就是守株待兔,等待著敵人的侵犯,然後趁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利用自身隱蔽性幹掉敵方坦克。如果有一些隱蔽性或者隱蔽工作做得很好的,敵人連被哪裡打的都不知道,如此就可以使對方產生恐懼心理,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保持車輛的整體重心。有些反坦克殲擊車的主炮較大,而相應的體積和重量就會增加,使得反坦克殲擊車的重心就會就會移向炮管,容易使整個車身都向下栽去。還怎麼駕駛呢?舉個例子吧,當時在研發FV4005反坦克殲擊車時,英華人選擇了183mm這一驚人的主炮口徑來作為坦克主炮。但麻煩的是,當時幾乎沒有合適的炮塔能夠容下這麼大的口徑。於是,英華人也只能隨便搞幾塊裝甲板來拼成了“炮塔”。(注意圖片上的炮管支架,這就是用來平衡炮管的)

    你說這樣的主炮什麼炮塔能裝上?所以就只能這樣了。

    還有一個例子。美華人在研製120mm口徑主炮時也遇到了麻煩,也是安裝了主炮的之後坦克重心偏向主炮。於是,美華人只好在炮塔後面裝上了一塊厚厚的鋼板來平衡重心。

    錢!說一千道一萬,什麼情況下都離不開一個錢字,特別是在發現自行火炮在後方支援而不需要像坦克一樣要應對可能從四面八方任何一個點出來的敵人時,軍方便在炮塔上做了手腳,“把炮塔拆了!”這樣雖然限制了主炮的射界,但節省了大量費用,同時也降低了生產工藝的難度,使得能大量生產。

  • 5 # 浩蕩揚子江

    二戰中的坦克殲擊車的火炮就沒有炮塔,二戰中坦克大軍的鋼鐵洪流在歐洲平原上縱橫馳騁,橫衝直撞,前期阻擊這些鋼鐵巨獸的主要靠反坦克炮,但隨著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小口徑的反坦克炮只能給坦克撓撓癢癢,無關痛癢,後來就直接上了坦克殲擊車,為了增加機動性和越野功能,把大炮安裝在坦克的底盤上,靠履帶推進。

    為了對付坦克的裝甲,殲擊車的火炮口徑很是嚇人,比如著名的德國“獵豹”,這種坦克殲擊車使用的是128mm Pak 80 L/55 炮。這種反坦克炮比一般坦克使用的火炮口徑大得多,蘇聯的T34坦克使用的才是76.2mm坦克炮,威力自然也大得多。另外,由於坦克殲擊車使用了大口徑反坦克炮,後坐力大,所以當時的坦克殲擊車基本上都沒有獨立炮塔,很多都是火炮/底盤一體化。

    坦克殲擊車在實戰中基本是戰術防禦,所以除了炮口大之外,為了減輕重量裝甲更薄,機動性通常比坦克更高。沒有炮塔生產和維護都很方便,適合大批次生產製造,當然防彈能力就弱雞了,坦克挨他一炮廢了,他挨坦克一炮也得全體陣亡,所以坦克殲擊車在戰場上得玩陰的,藏起來背後捅刀子,打了就跑。

  • 6 # 忘怒

    坦克是突擊兵器,突入敵陣,面對各個方向的敵人,所以需要能旋轉的炮塔。坦克殲擊車就是把反坦克炮裝上車。是防禦性武器,只要炮口對準正面來襲之敵就行,就不需要炮塔吧!

  • 7 # 哪是剎車

    wot的戰車資料源於二戰以及二戰之後的第一代坦克。

    其中坦殲大都源於二戰中的實戰車型。部分源於二戰後期的實驗車、圖紙車,還有瑞典的奇葩:s型“主戰坦克”。

    那麼免不了要說一下坦殲是怎麼誕生的:德國進攻法國時,法國的裝甲力量在歐洲是數一數二的,甚至數量和質量並不比德國差。德軍當時裝備的短50短75很難擊毀法軍和步兵坦克(就是重坦啦)。

    此時德國有大量的反坦克炮(含繳獲)可以用來對付法國坦克,而這些反坦克炮由於缺乏機動性,無法跟上戰場的節奏,導致戰場上的德國坦克無法得到反坦克炮的支援而頻繁處於下風。

    與此同時德國軍工也擁有大量過時的、繳獲的坦克底盤,這些底盤都還能開動,直接報廢多少有些浪費。

    綜合這兩種情況,德華人靈機一動:把這些反坦克炮裝到這些垃圾底盤上,不就變廢為寶了嗎?既解決了前線裝甲部隊的火力支援問題,又消化掉了大量過時的底盤存量!於是第一批坦克殲擊車:黃鼠狼出生了,黃鼠狼的車型真是五花八門,可以說什麼底盤都有,什麼炮都有……看著一點都不像正規軍

    然而就這樣東拼西湊出來的黃鼠狼們到了戰場上幾乎完美解決了德軍裝甲部隊最頭痛的反坦克火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隨同坦克一起發動閃擊戰,德軍再也不怕遇上法國罐頭了!

    所以,坦殲是一個因為戰爭需要而誕生的應急產品,破車抗大炮是對它們非常精確的描述。根本沒有必要去安裝炮塔

  • 8 # 總說裝甲

    這是採用了頂置火炮,頂置火炮式坦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車長、炮長的高點觀瞄得不到保證;火炮和裝彈機沒有可靠的防護。這樣,將使透過全車最高處的觀察、搜尋和瞄準難以實現,不能及時發現目標和轉移火力;火炮及裝彈機等極易被各種火器和彈片所損傷,使坦克的主要效能得不到發揮。

    頂置火炮不是應有的選擇頂置火炮式坦克實際上是無炮塔坦克,是長期以來被不斷提出且被有的國家選定或預測為未來主戰坦克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其特點是取消炮塔殼體,火炮安裝在車體上方可作360"旋轉,目的主要是為了減輕坦克的戰鬥全重。因此,對處於第一線作戰的主戰坦克來說,是不能也不應當選用頂置火炮方案的。

    與頂置火炮式坦克相類似的還有一種被稱作凹槽式或開槽式炮塔的方案。但凹槽式炮塔的主要問題是:除高點觀瞄、火炮防護的問題仍不能令人滿意外,還帶來火炮升降機構較複雜,炮塔開槽後密封防護較困難等新的問題。因此,凹槽式炮塔亦不宜用於新一代主戰坦克上,不是一個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各種矛盾的方案。

    其炮塔高度較低,中間開槽,火炮置於槽內的起落機構上,射擊時火炮升起處於最高位置,其餘時間火炮降下處在較低的位置上。這種方案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高點觀瞄能力,頂置火炮的易損性問題得到改善,炮塔重量也可得到減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面板變白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