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漂小夥的日常生活錄

    這個問題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也說了 周瑜不是心胸狹隘的人 就沒有嫉妒過諸葛亮 周瑜20多歲被封為建威中郎將 又娶了東吳美女小喬 又領到了赤壁大戰 官場 情場 戰場 處處得志 沒必要啊 哦還有 周瑜是個美男子啊 周郎 郎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大帥哥另外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是在赤壁大戰受了傷 死掉的 三國志裡面 沒寫他說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 是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虛構的。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緣故才導致後人認為周瑜是一位心胸狹窄之人了。

  • 2 # ST山茶花

    我們可以在《三國演義》中看到這麼半句話,那就是“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天居然讓周瑜誕生,為何又要誕生一個諸葛亮出來呢?這就話很明顯就是說周瑜認為自己的才能卓越,可惜還是不如諸葛亮,為什麼處處都要被諸葛亮打壓著呢?對老天這樣的安排很不高興,從而對諸葛亮產生了嫉妒和痛恨的心理,這樣一來周瑜在大家的心目之中自然就成了一個小人了。其實這只是演義之中的說法,是羅貫中故意要貶低周瑜抬高諸葛亮。

      其實周瑜並不是這樣一個小心眼的小人,相反他還是個心胸寬廣之人。而且對諸葛亮的才華很是欽佩,並非嫉妒和痛恨。因為羅貫中受到了擁劉反曹吳的傾向,為了樹立諸葛亮高大上的形象,就將他說成是英勇神武的一個人,而把周瑜的能力一再貶低和嘲諷,並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心胸狹隘、陰險善妒的一個人。

      為了醜化周瑜,羅貫中就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功勞,主要說成是諸葛亮的。而且因為諸葛亮每次都能技高一籌於周瑜,讓周瑜深感不爽,於是多次暗暗地想要除掉諸葛亮。而諸葛亮不僅沒能讓周瑜得手,還接二連三地以正大光明的智慧,讓東吳損兵折將,得到了東吳不少的底盤和兵力,氣得周瑜叫苦不迭。於是就出現了“周郎妙計定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歷史故事。後來還出現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壯嫉妒之語。

      但是讀過《三國志》等正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周瑜並不是演義中那樣,是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一個人。相反他是一個光明磊落、心胸坦蕩、求賢若渴的一位偏偏君子,而且他也不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而是因為受傷不治而亡。如果周瑜不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君子的話,那麼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手下對其聽之任之,最後贏了一把三國史上最慘烈的一場勝利之戰,從而將梟雄曹操給打敗呢?

      其實周瑜臨終前說的“既生瑜,何生亮”還有下半句,只不過被羅貫中特意隱去了。以至於誤導了後人600多年,其實周瑜說的這半句話,後面還有半句話,那就是“君未歸,孤何安”,也正是這半句話體現了周瑜寬宏大量,體貼包容的胸襟,可惜卻很少人知道這後半句。這後半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還不見諸葛亮來東吳效力,自己死了又怎麼能夠安心呢?其實周瑜不是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相反是欽佩諸葛亮的才能,對其倍加珍惜。

      而且周瑜還一度希望諸葛亮能夠留在東吳為東吳效力,只是諸葛亮鐵定了劉備這一號主子,不可能為東吳效力了。所以周瑜死前表達出了“既生瑜,何生亮;君未歸,孤何安”的求賢若渴之豪邁情懷,可以看出周瑜其實是個坦蕩蕩的君子。只可惜,亂世之中,各為其主,人在江湖,也是身不由己了,英雄相惜,卻不能相事一主,實為可悲了。

  • 3 # 梨叔說史

    認為周瑜心胸狹窄的人,都是受老羅的小說《三國演義》影響。老羅一向喜歡劉備一派的,自然要厚愛諸葛亮,而且《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主要就是諸葛亮唱主角,作為諸葛亮對手之一的周瑜當然要受到揶揄與辱弄。想來老羅是以諸葛亮自許,而將現實中的一個對手假設成了周瑜,在小說中發洩自己的憤怒。

    即便從《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周瑜並非心胸狹窄之人。他見諸葛亮才氣非凡,便想將他招納到吳王孫權手下,讓他為東吳效命,甚至讓諸葛亮的大哥諸葛謹去說情。但是屢次被諸葛亮拒絕。周瑜這才想殺他,他們各為其主嘛。周瑜的戰略眼光十分長遠,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劉聯盟只是暫時的。諸葛亮不為我所用,必然要為我所殺。

    諸葛亮多番氣周瑜,也是這麼想的,氣死一個周瑜,東吳就銳氣大傷。想來諸葛亮非常腹黑,為了除掉周瑜是煞費苦心,竟然來了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狠。他拿捏住了周瑜的心理,竟搞些心理戰。周瑜沒玩過心理戰,結果就被玩死了,還背上了一個心胸狹窄的惡名。其實心胸狹窄的何嘗不是諸葛亮,他一樣不能容忍周瑜活著。

  • 4 # Ad哥哥

    “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寥寥數語,一個情場戰場雙得意,且英姿颯爽,風度翩翩的的儒將形象躍然於紙上。

    東坡先生的這一篇赤壁懷古,描繪的正是東吳第一英將,大都督周瑜。

    丰神俊朗,有佳人在懷;指揮若定,使曹公遠遁。這樣的一個青年英才,怎麼會被人認為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呢?我想大多數人對周瑜的認知,起源於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描寫的是三國曆史,但終究是一本小說,而非史書。

    作為小說,自然不會像史書一樣公正真實的記載每一個人物。因為史書不需要主角,但小說需要,正反分明,好壞獨立,能更好的展開矛盾,吸引讀者。

    小說中為了體現諸葛亮一角,周瑜就很不幸的成為了襯托者。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樣描寫這二人博弈的經過。

    聚鐵山斷糧

    周瑜忌憚諸葛亮之才,使其兄說降不成。便派諸葛亮去聚鐵山斷曹操糧道,欲借曹操之手除之。

    諸葛亮欣賞領命而去,魯肅來探虛實,他故意言道:

    “吾聞江南小兒謠言云:‘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於陸地,但能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

    魯肅將話帶給周瑜,周瑜聽後,勃然大怒之下便要自己帶兵去聚鐵山。

    從這件能看出兩點

    1 諸葛亮才能高過周瑜,明知周瑜誘他去聚鐵山送死,卻將計就計,反將周瑜一軍。

    2 周瑜心胸狹窄,且不顧大局。明知聚鐵山斷糧斷不可行,才讓孔明去送死。結果被孔明幾句話說的大怒,便要自己親往。這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再到草船借箭,同樣如是,都可見周瑜嫉妒諸葛亮的小人之心。

    智謀不如孔明,反被連次三次,乃亡。

    智取南郡,一氣周瑜。

    周瑜在前線跟曹仁打的你死我活,諸葛亮趁機鑽了空子,用計拿了南郡。當時周瑜的反應:

    卻說周瑜見孔明襲了南郡,又聞他襲了荊、襄,如何不氣!氣傷箭瘡,半晌方蘇。眾將再三勸解。

    小說中諸葛亮是絕對的正派人物,因此讀者在看時,只會覺得諸葛亮智謀超人,不用一刀一槍奪了南郡。而周瑜則是自己無能,技不如人又不能容人容事,反被氣得重傷。心胸之小,可見一斑。

    接劉備回荊州,二氣周瑜

    演義中周瑜提出招劉備為婿,誘其過江殺之。

    此一點實小人詭計,已為人不恥。但劉備過江之後,一路化險為夷,反帶著孫夫人返回荊州。

    周瑜立刻便兵追殺,結果中了諸葛亮事先的埋伏,沒殺得了劉備,反又氣傷了自己。

    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面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

    讀者看到比處,都會覺得周瑜小人行為,活該落此下場。

    識破假途滅虢之計,三氣周瑜

    周瑜數次失敗,又生一計,假意借道去取西川,實則欲趁機攻下荊州。

    這等把戲自然是瞞不過智慧的化身孔明。

    結果周瑜兵臨荊州城下之際,又中了孔明埋伏。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

    在回程中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周瑜也從演義中殺青了。

    小說中將二人之間的對弈,刻畫的精彩萬分。而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周瑜的存在就是作者塑造孔明光輝形象的襯托者。

    所以看過小說的無不感嘆孔明神機妙算,而罵周瑜心胸狹窄,自己作死。

    但真實的周瑜,如三國志中記載,他並不是這樣的人,否則蘇軾也不會寫出赤壁懷古來感懷他。

    然史書與小說相比,文風敘事不免稍顯枯燥,也不及小說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活靈活現的人物來的精彩,讀者基礎自然也沒法跟小說比。

    因而三國演義這本書,正是周瑜被後人認為是心胸狹窄的小人的“罪魁禍首”。

    不過歷史還是能證明大都督的“清白”。

    風流儒將,江東英才,實乃三國亂世中的上等人物。

  • 5 # 炸毛的小紅鳥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太小氣死了,魏有五子良將,蜀有五虎上將,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皆是國家棟梁,無奈公瑾氣量太小英年早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一部上9.0分的電影或電視劇要滿足什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