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書共讀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為了緩和衝突,主動避讓和迴避。那麼,“一舍”到底是指多少裡地呢?今天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來深入探討一下。

    我們先來了解“退避三舍”這個典故的來歷。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有關。晉文公就是當初的公子重耳,他的父親是晉獻公。

    當年,也不知道老糊塗的晉獻公聽信了誰的什麼讒言,非要把太子置於死地。

    他先是殘忍地殺死了太子申生。後來,他又懷疑太子異母的哥哥重耳也有重大嫌疑。

    重耳聽到了訊息,就趕緊逃出晉國,去“外國”尋找活路。他東躲西藏,在外度過了19年的流亡生涯。期間,他曾經逃到了楚國。楚王很熱情地收留了他。

    有一次,楚王設宴款待重耳。酒酣耳熱之際,楚王對重耳說:“你是晉國的公子,哪裡也不是你的久居之地,總有一天你要回到你的國家的。

    如果將來能夠回到晉國,有朝一日還能手握大權,你會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說:“大王這是在說笑話嗎?楚國美女如雲,綾羅綢緞不計其數,而且還盛產象牙、裘皮等珍貴的東西。晉國有的楚國都有,晉國沒有的,你們楚國也有。

    天下還有你沒見過的稀罕物嗎?我又能拿出什麼來報答你呢?”

    楚王說:“公子,話可不能這麼說啊!雖然我不缺什麼東西,可是,我有是我自己的。歷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你危難的時刻,我收留並善待你,你總得有所表示啊!這也是你應具備的做人之道啊!”

    重耳聽完楚王的話,羞愧難當。他低下頭,想了想說:“那好吧,借您吉言,希望我能夠跟父皇冰釋前嫌,重新回到晉國,還能執掌大權。

    那時候,萬一晉國和楚國發生戰爭,你我兩軍對壘,我會‘退避三舍’,向後退讓90裡地,以示對您的尊敬與回報。

    如果還是不能得到您的原諒,那我們只能再開戰了!”

    四年後,重耳果然回到了晉國,並當上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由於晉文公在外流亡多年,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所以他十分體諒百姓的疾苦。

    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晉國很快強盛起來。

    其實當初楚國也十分強大,經常出兵征討別國。公元前632年,楚國聯合幾個小國,攻打宋國。而宋國與晉國一向交好,於是宋國向晉國求助。

    晉文公馬上點兵,親自出徵。在攻下幾個小國以後,然後揮師向楚。這樣,晉文公一語成讖,楚國和晉國果然成了敵對雙方。

    晉文公為了兌現當初的諾言,在兩軍對陣的關鍵時刻,命令軍隊退後90裡,駐紮在城濮,也就是現在山東鄄城的西南。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當追到城濮的時候,楚國的領兵大將子玉,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辭十分傲慢,根本沒有把晉軍放在眼裡。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

    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於是晉軍集中兵力,把楚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子玉自知無顏見楚王,含恨自殺。晉文公下令,吩咐將士們把楚軍趕跑就行了,不要再追殺。晉軍還撿拾了楚軍逃跑丟掉的很多糧草,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也正是這次關鍵的戰役,也奠定了晉文公霸業的根基。

    後來,晉文公知恩圖報的故事傳為美談。

    晉文公也以誠信、仁愛的人格魅力,以及驍勇善戰,嬴得了世人的敬仰。晉文公一鼓作氣,吞併了其它幾個小國,成了中原的霸主。

    從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歷我們可以看出:“退避三舍”是指退讓九十里。而“一舍”當然是指30裡。

    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歷,我們也能從中悟出好多做人的道理。

    一是人生本來就是起起浮浮,在我們覺得“山窮水盡”的時候,或許不久會有“柳暗花明”,比如當年逃亡的公子重耳最後成了晉王;

    受人之恩,定要知道回報,比如楚王說的那番令人深思的話;

    做人,一定要信守諾言,才會成大器,晉文公也因此奠定了他霸業的基礎;人生不可大意,或許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比如楚軍後來對晉軍軍情的錯誤估計,使得戰爭失敗。

    其實現在生活當中“退避三舍”這個詞常常用來表示“忽略”“漠視”。

    比如有些人平時說話比較尖酸刻薄,或者是那種“槓精”之類,我們可以本著“不與傻瓜論短長”的心態,“惹不起,躲得起”,不與這種人做無謂的爭論,對其“退避三舍”。

    還比如日益增多的“水滴籌”“輕鬆籌”。有不少人,其實自身經濟條件並不差,卻不願意拿出自己的積蓄財產為家人治療,反而用“賣慘”來賺取人們的同情,騙取錢財。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也只能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

    總之,現在“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常常用來表達對一些不合時宜的人和事,採取忽略、漠視的態度。

  • 2 # 機哥聊野史

    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國國君設宴款待他,問他將來怎麼樣報答,他說:“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

    後來已估晉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 3 # 隨手談詩

    退避三舍,主動迴避或退讓,以免產生衝突。“舍”在古代行軍打仗時,專用於衡量距離,一舍就是30裡。

    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晉文公重耳,他避讓的是楚國軍隊,為什麼要避讓呢,是為了報恩,這得從重耳逃亡生涯說起。

    重耳流亡

    那一年,晉國國君是晉獻公,這個老頭子身邊有個妖豔賤貨人稱驪姬,跟歷史上大多數君王一樣,晉獻公沉迷於美色無法自拔,結果就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驪姬之亂。

    這個妖豔賤貨,把晉文公跟其他女人生的兒子一個個都禍害了,只為了讓自己兒子繼承王位。迫不得已之下,重耳和他哥哥夷吾就逃跑了。

    從此,重耳就過上了悲慘的流亡生活,他一路上經歷了數十個國家,基本上每個國家都不把重耳當人看,你想啊,一個逃亡在外的公子,如此落魄,當然不受人尊重了。重耳的性格也是在這些世態炎涼中被磨礪出來的。

    後來,重耳又逃到了楚國。當時的楚國可是一個大國哦,但楚國國君並沒有輕視重耳,反倒對他禮待有加,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對重耳說:“你看,這十多年來,你到哪兒都不被重視,我卻對你這麼好,將來你如果回到晉國當了老大,怎麼報答我呀?”

    重耳說:“大王,您這金山銀山要啥有啥,還需要我報答什麼?”

    楚成王說:“到底我都懂,可是你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說:“這樣吧,假如將來我們在戰場相見,我退避三舍算是報答”。

    楚成王哈哈一樂,說好的!

    退避三舍

    後來,重耳果然回到了晉國,是為晉文公。晉國在他的努力經營下,國力日隆,也成了不可小覷的強國。但是如果晉國想要稱霸,還必須幹掉楚國才好,於是,晉、楚兩國就真的在戰場上相見了。

    楚國那邊,是大將成得臣領兵,晉國這邊則是重耳親自指揮。兩軍剛一碰頭,重耳就下令後退90裡。軍中將士都覺得這個重耳瘋了,還沒開始打呢就後退,這叫什麼話。

    重耳邪魅一笑,說你們不懂,我要報恩。

    重耳這一笑,被晉國戰神先軫看到了眼裡,他知道,這一退,晉國必勝:

    首先,從道義上來說,我方為君你方為臣,臣追君是為不義,戰後要講道理晉國也佔上風;

    其次,我先讓你90裡,就像高手對決我讓你三招一樣,自己顯得有風度了;

    最重要的是,楚國本來就長途跋涉,再追擊90裡勢必勞累不堪,而晉國越退離自己家大本營越近,後勤補給就越及時。

    這一退,退得天時地利人和都讓晉國佔全了,焉有不勝之理?果然,晉國大獲全勝,重挫楚國,從此晉國走上了稱霸之路,陸續吞併了周邊幾個效果,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現在生活中,退避三舍常常用來表示避其鋒芒,比如你要來揍我,我退避三舍,在道義上踐踏你,在精神上折磨你,不是打不過你,是我懶得跟你嗶嗶。

  • 4 # 豌豆尖兒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代表:90裡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如伊布足以征服五大聯賽,但當年為何沒有在巴薩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