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水農家

    我記得在我7歲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收割機,都是用鐮刀割小麥,成捆地先摞起來,防止雨水浸泡,然後慢慢碾打。一直到夜裡還在打麥脫粒,我記得那時我們小孩都在幫忙同時搗蛋玩耍,忙而累著樂著!那也是我們童年快樂回憶!

    所謂三夏,是夏收、夏種、夏管。三夏,是一年中第一個大忙,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此時,我們村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菜成熟,需要時間收割。接下來又要開始種植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

    這時是農民最苦累,也是最喜悅的季節。在沒有大型收割機械的年代夏收是個繁雜而又苦累的工程,在炙熱的太陽下人們身上的汗水由脖子一直向下流到屁股縫再被蒸發掉,吸收了太多汗液的衣服好像由鹹菜缸撈出來一樣,手感溼膩;上面凝結的汗漬如同粘著鹽鹼粉末一般一圈一圈的,散發著腥羶酸腐之氣。這種繁雜和苦累幾乎要持續一月之久,到了夏收結束的時候,人們幾乎都累得到了脫皮掉肉的程度。夏收人們既迎接著豐收的喜悅,心理和肉體又承受著煉獄的煎熬。

    看了我的闡述有沒有勾起你們農忙時累而快樂的回憶呢

  • 2 # 益路前行

    三夏大忙季節即將來臨,誰還記得過去用鐮刀割麥子的難忘情景嗎?請闡述一下。

    農村人在收割小麥的時候,為了搶時間,都是互相幫忙,今天割我家的,明天割你家的,後天割他家的,這樣輪流割,人多力量大嘛,齊心協力的幾天就割完了。

    大人們在地裡割麥子

    過去沒有收割機,全部都是用人工割小麥,一人一把鐮刀,早上很早就起來,把鐮刀在磨刀石上磨得很鋒利,早上弄點早飯吃,留一個人在家裡做飯,其他的人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就去田裡了。

    大人們在麥場打麥子

    把麥子割好後,用繩子捆起來,用車拉回打麥場,車上還要坐一個人壓住麥子,避免麥子在路上因為顛簸掉下來。打好麥子後,還要用鐵鍬揚灰,並將麥稈用鐵叉叉起來堆在一起,堆成一個草垛子,堆得很高很高,一個人在草垛子上堆,一個人在地下往上送草,堆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蓋一層塑膠膜,弄好後再下來。

    割好的麥子用馬車拉回來

    小時候就喜歡在這些草垛子裡面捉迷藏躲貓貓,天黑了都不回家,還要大人來叫,遇到脾氣不好的大人,還要捱揍。儘管如此,還是屢教不改,只要是天氣好,每天都會往這這些草垛子裡跑。

    草垛子

    將清除了灰塵和雜草的麥子,用口袋裝起來,這個工作一般要兩個人完成,一個人裝,一個人牽口袋,裝好後拉回家。大人們會把麥場掃的乾乾淨淨,生怕浪費掉一顆糧食。

    晚上,大家在一起高高興興的吃飯喝酒,商量著明天下一家的麥子要怎麼怎麼割。

    農村人收麥子,鄰居之間一般都是互相幫忙,收完我家的再收你家的,氣氛很融洽,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有一點吃大鍋飯的那種感覺。

  • 3 # 金友龍

    中國之大,東南西北中各地方的春夏搶收創種時間不同,操作方法也不一樣,比如我們那裡在集體生產隊時,因為人多地少,一般的土地都要種植三季農作物,最少的因時間來不及也要種兩季,所以,在春夏交接的立夏至小滿這段時間是一年四季中農民最累最忙的日子,大,小麥成熟季節,每天早上4.30分鐘就起床,拿著長扁擔,繩子,鐮刀,整個生產隊人一起去搶割大,小麥了,每天早上收割的大,小麥按照生產隊長的安排,要收割完的,收割完畢後,每個人一擔子,要把收割好的大小麥挑到打麥場上,忙了一早上,此時的社員大家人都累了,肚子也餓了,但是為了搶時間,滿足一年肚子的吃糧問題,社員們都匆匆忙忙回家搞一點吃的,馬上又要出去做其他的事情,吃了早飯後的工作安排,一般的女人去打麥場上打麥子了,身體特別好的婦女要和男人一起擔人豬牛糞去大田施肥,也有些婦女和年齡較大的半老頭子去秧田撥秧,準備下午三點鐘後,除了打麥場上的婦女之外,一起去大田插秧,因為要搶時間,每天的生產安排必須要完成,那時的我們整個農業合作社,各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社員,都團結一心,沒有一個人偷懶,大家一心想著明天的曰子一定比今天過的好。社會主義集體化好,大家共同致富好。

  • 4 # 荊楚陽哥

    三夏大忙季來臨的時候,還記得怎樣用鐮刀去割小麥。

    作為一個農村農民。對於這種場景,那是一生都忘不了的事。在90年代種小麥。好多農民為了節約成本。捨不得用化肥。那個時候化肥也很少,價格也很高,交通又不方便,為了買一點化肥,到城裡去要用上一天,這種環境下,一般的農民都放棄用化肥,所以說農民種的小麥產量都不是很高。

    三夏大忙季來臨的時候,用鐮刀去割小麥這樣的場景,我一想起來心裡就不是滋味。那個叫苦啊,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收麥機。什麼樣的農機械都沒有,全部靠那麼一雙手,就用鐮刀,一刀一刀的把它割完。割完了後面更累。靠近公路邊的農民,那就把麥子放到公路上用路上的車,來來回回,就壓可以壓出來,沒有在公路邊的農民沒有車壓的條件,那就只能耗一雙手,一把一把的把它打出來。

    麥子割收完,打完後都沒得休息,更累的在後面。因為我們那個那個地方都是用田種小麥。麥子收割完後,又要急急忙忙的 犁地翻耕,田又不能荒,又要改種水稻,真的很難累啊,有的人家口人少,根本忙不過來。頂著大熱天 中午都在地裡頭幹活。

    三夏大忙季來臨的時候,用鐮刀割小麥

    那是農民的惡夢。當然記得,永遠也不會忘記。

  • 5 # 喜鵲在樹上

    三夏是農村一年中的第一個最繁忙的季節,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到六月中旬結束,上一年秋季播下的油菜小麥這時候己經成熟了需要搶時間收割,收割之後馬上又要接著整田插秧,秧苗插下之後又需要進行田間管理,追肥,田間水的看管,這些農活都費時勞力。

    自古以來農民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70後80後的農村朋友那可都是在農田裡長大的。記得以前小的時候沒有收割機,也沒有什麼機械化,一切都是傳統的耕作方式,雖然自己還小,每天天一亮就要跟著父母起床下田幹活,早上勞動一兩個小時之後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餐接著幹,再到下午一點鐘之後回來吃中飯,吃完中飯休息一會兒之後再接著幹到天黑下來才回家,一天下來那可真是腰痠背痛,想直起腰來都很困難,因為幹這些農活都是要彎著腰的。還有就是拿鐮刀收割小麥或者油菜的時候,經常會不小心割破手,不是把指甲削掉了就是把手指頭割掉一塊肉,往往會血流不止,但簡單用田間的草藥處理一下後又接著幹,尤其是在田裡插秧的時候,經常會被螞蟥蟄,因為以前的農藥沒有現在使用的多,所以水田裡的螞蟥也特別多,為了預防被螞蟥蜇,很多是在腿上套上一雙襪子。

    不過現在隨著時間的改變,傳統的三夏時節在我們那兒己看不到以前繁忙的景象。一是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已經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二是以前我們那裡冬季普遍種植的油菜小麥現在也很少有人去種了,即使水稻也改種成了一季稻,這樣農民就有更多時間外出務工,真心希望未來我們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一天紅紅火火。

  • 6 # 農資談

    問這個話題的人好有心;看到這個話題,也讓我們都勾起了無數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就記得自己割麥子不快,然後媽媽指著說,你就割這兩壟,能到頭就行了,一抬頭,不遠就在頭起的的老楊樹;媽媽的話又在耳邊響起,就跟上我們的節奏就可以了;媽媽呢,低下頭,開始呼啦呼啦的往前割著,割著割著一看,媽媽已經趕到了前面了,咦,我的兩壟怎麼變成了沒壟了?,原來媽媽過來幫我割了一點,怕我跟不上,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只要父母在,我們依然都是孩子;

    當時最開心的事就是還差了有三米遠就到地頭的時候,然後那種奮力往前的樣子;就害怕一鐮割過來把自己的鞋子割破,割到頭時總是站起來往遠處眺望著,盼望著賣冰棒的人騎著單車帶著一個白色的箱子,騎著的在田頭走過,那種高興的勁頭比看見現在的美女要,更加開心;拼命的喊著他,喊著他,跑到他的冰糕箱前咬著一塊過來,然後拿著帶給大人的一堆冰棒兒,這樣等到大人吃到最後的時候,還可以接過來吃個尾巴。

    早上還沒有睡醒,外公就把撈起來了一起去,牽著牛,割第一茬麥的時候,地頭露水還很多,踩得腳上粘糊糊的,太陽還沒有出來呢,心裡頭鬧著,外公就說啊,這塊地今天再割不完,上午都掉麥頭了;你外婆又要來拾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外公雖然不識字,但依然能把這首詩念給我聽;現在明白,咱們國家5000年農耕文明帶給這個世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在割麥子的回憶中傳承著耕讀的文化,在領略耕讀文化的同時,不要遺忘我們割麥子那種快樂的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空調膨脹閥是怎樣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