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我們的小書屋

    大家好,讀好書、結益友、愛分享,我是你們的小書屋

    這個詞的具體意思

    總的來說,“職場人”就是擁有一門專門的手藝並以此為職業的人。這門手藝主要為手工製造工藝品的技術。他們的技術被稱作“職人芸”。 對於職人有這樣一種印象:他們非常執著於磨練自己的技術,並且對自己的技術非常有自信。他們不惜金錢和時間的成本,只接受自己認可的工作,堅持自己的意志。一旦接受了工作,會拋卻利益心,將技術發揚到底,一心完成工作。於是這樣的性格傾向被稱謂“職人氣質”。 在日本,關於職人有不少研究,主要是日本史學,美術史,國文學,民俗學的研究物件。

    這個詞的起源(歷史)

    以我貧乏的知識,這個詞彙本身什麼時候開始用的實在是無法查證……如有哪位高手,還望指點一二。

    但是日本開始有文字記錄一般的說法是在公五六世紀,更早在三四世紀有一些出土的土器上有文字。所以這個詞的起源恐怕不至於上溯到那之前吧我猜。但是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輸入的,如果查查中國的那時候的史料,發現了“職場人”這個詞兒,那還真說不定。——我只是非常真心的胡說八道,這句請無視……

    如果不說這個詞,而說職人這個身份的出現,可以往原始社會追溯一下。日本列島有人類居住大概是一萬六千年前,人由遊牧生活到定住生活,由狩獵採集野果的生活到開始種植水田。有生產就需要工具,這時候的工具是共同體的成員自給生產的。還沒有“職人”這個身份。到了3世紀,由於農耕的普及,社會一定發展,有了被貴族強制生產的手工生產者。他們擁有製造技術,但是沒有製造所需的工具,需要依附於貴族。這算是“職場人”的前史。

    職人真正誕生是在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在一些需求較高的領域,農民的職業分化開始發生,他們提供手工技術和製造道具,但是原料由訂做者提供,從中收取手工費,如木匠,泥瓦匠。14世紀進一步發展,手工業者全盤提供技術,道具和原料,訂做的人交錢買訂做成品,如裁縫,做傢俱的。前者一開始是按工作量算價錢,後來漸漸變成按時間算錢。

    職場人不斷的發展,終於成立了組織,並確立了對技術的保護意識,產生了徒弟制,也就是徒弟跟著師傅學,師傅不教,徒弟在幹活兒的時候偷學。所以學成要花好幾十年。

    十三世紀左右職人的興盛反映在一種叫做“職人歌合”的描述職場人的文學作品當中。職人歌合類的文學作品中登場的職場人種類隨時代增多,有學者認為這體現了職人種類隨時代不斷分化增多。但是也有批判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有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刻意增加職人種類的嫌疑,作為歷史資料引用是有待商榷的。特別是文學作品中對職人的具體記述非常少,職場人是兼業還是專業等等都並不詳盡。

    另外,雖然職場人這種身份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但“職場人”這一詞語本身在這時並非一般性的稱呼。也就是說“職場人”這個詞更大規模使用是在這之後了。 到了中世後期(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戰國大名掌權,職場人依附於領主,得到了免除諸役的特權。江戶時代城市發達,職人更進一步細分化。除了一些專業的職場人,也有農閒時行行商,搞些副業的職場人。江戶時代的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職場人屬“工”,由於歷史上職人一直很受尊重,由大陸傳來的陶藝工和鐵匠甚至得到了“士”的待遇。

    職場人的高地位一直持續到18世紀。因為至此為止手工業一直是唯一的工業生產。但是這之後工場手工業開始發展,大規模生產的時代開始了。

    於是職場人之後的命運就沒過去那麼好了,職場人的手工業生產開始瓦解,受到大規模生產的打擊,他們得以生存的空間也變得逐漸狹窄。

    當今日本的“職場人”和各種問題

    延續到現在,職場人的生產領域已經基本是傳統手工業了。

    舉些具體的例子,以下日本職場人名工會的主頁上登載的職場人所涉及的一部分手工業:

    和紙,風鈴,風箏,祭禮道具,三味線(樂器),刀刃,佛像,草簾,墨硯,茶具,人偶,日本象棋,漁具,漆器,陶器,藍染……

    沒有具體查這些“職場人”的具體形態,如果有人瞭解望指點。

    再舉一些我瞭解的現代職場人的具體例子。

    日式草屋(姑且這麼叫吧,種類挺多,比較有名的是岐阜縣白川鄉的合掌造,有興趣的歡迎google合掌造)是日本的傳統民居,屋頂為蘆葦,芒草或稻草,每過十年到二十年需要重新修葺,其製造符合日本潮溼的自然環境,很是巧妙。但是由於經濟發展,建築行業也引進了國外的先進工藝,維護起來很麻煩的草屋則沒了必要。加之草屋非常易燃,於是被國家禁止新建。曾經的傳統民居成了歷史,改修草房的技術也不再被村落所傳承,職場人也無用武之地了。然而這種草房有不少成為文化遺產,在各地被儲存下來工人觀光學習,而且在一些偏遠地方依然有這種草房現役使用,職場人的工作從單純的修房子變成了保護文化遺產。我覺得正式由於這種性質的轉變,才吸引了年輕人的加入。比如我有一位學姐研究生畢業去一家公司跟著那兒的職人師傅修草房去了。如果是過去的師傅收徒弟的制度,想必是很難吸引年輕人的。

    另外還有個學姐採訪過修木桶的職場人。現年已經七八十歲了,早已不幹這一行了。師傅修的木桶曾經是用來洗澡的,叫“五右衛門風呂”,桶身不到一人高,底下用火加熱,人坐進去,水深只到腰,算是蒸氣浴,上頭有蓋子蓋住,以免蒸汽外洩。這種桶在昭和前期和中期還非常普遍,現在的七八十歲的老人,年輕的時候還去家附近的河邊舀過水,可是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上下水普及,浴室成了主流,這種桶瞬間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剩下的極少的一部分則進了民俗博物館。桶不再用了,職場人自然也不再需要了,很多這種傳統工藝,面臨的不僅僅是手藝失傳的問題,而是產業本身的消失的問題。

    當然,也有帶著手藝轉行的現象。比如戰爭時期造兵器的切削加工技術,戰後用來造佛壇。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條老街道,現在是“佛壇職人一條街”,全是造佛壇的師傅。這種新手藝造舊東西的現象,也說不好是“傳統手工業”還是“新興手工業”。

    總而言之,“職場人”在現代的前景並不光明,面臨這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作為“傳統手工業”得以延續,另一方面市場變小,傳承方式也面臨解體和改革。

    “職場人”詞語本身的新用法:

    雖然傳統意義上的“職場人”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職場人”這個詞本身反倒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以壽司為代表的食品行業的“職場人”。同理還有做味增的,釀酒的都可以叫職人,因為他們都是傳統工藝。另外,非傳統產業的,如高度精密儀器的加工工匠,也可以叫“職場人”。比如鐘錶,還有iPod的鏡面加工之類的。另外職場人還作為亞文化用語使用。即,雖然非本職工作,而是出於興趣在做,但是依然非常優秀,“職場人”是對這類人的一種敬稱。比如明信片畫得好的叫“ハガキ職人”之類的。高效能電腦和各種軟體普及之後,雖非專業人士,一樣能做出高品質的動畫,flash,這類的人也被叫做職場人。說的應該就屬於此類。

    這些新的用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雖然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工業者”,但是他們的執著和對技術的追求都傳承了“職場人氣質”。這種精神賦予了“職場人”這個詞新的生命力。 前面說過,“職場人”這個詞大規模使用是在13世紀之後。事實上,“職場人”變成一種稱謂,管誰都以“職場人”相稱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戰後日本產業發展,經濟高速成長,傳統手工業收到嚴重打擊,一度讓“職人藝”和“職人氣質”瀕臨滅絕。正因為傳統職場人不斷減少,人們才開始意識到他們的重要性。他們的精神一定程度代表了老一代日本人的執著認真的工作品格。為了將傳統手工製造和職人的精神氣質傳承下去,才出現了一詞多用的現象。

    我認為,現代日語裡的“職場人”一詞,和中世的“職場人”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東西。它更多指的是精神層面,而非侷限於手工製造業。這是詞彙本身的一種進化。

    “職場人”和漢語“手藝人”的異同個人感覺在指“傳統手工業”這一點上,“手藝人“應該是和“職場人”類似的,但是後面提到的“職場人”這個詞的現代新用法就不適用於”手藝人“了。

    最後嘮叨的有點兒長,關於歷史方面的東西我也不是很懂,主要參考了日語wiki和日語yahoo百科,如有興趣和日語能力,可以讀讀原文。另外現代的東西主要是自己身邊的人的研究成果,並非我自己的研究,我又拿來主義了。阿彌陀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最高階機是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