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大多數經典故事都是悲劇收尾。
21
回覆列表
  • 1 # 連子萌萌萌啊

    中國的古典悲劇,不論其故事情節多麼淒涼,人物境遇多麼悲慘,但結局總是一貫的大團圓。不像西方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亞》等著名悲劇一悲到底,極少有大團圓的結局。

    “大團圓”結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是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的一種傳統的結構定式。在中國古典戲劇中,在悲劇主人公遭到不幸之後,往往給予一線光明,或以團圓結局。中國古典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符合人們對和諧、完美、圓滿的喜愛。一般說來,人們比較喜歡和諧完美而不喜歡殘缺不全,對和諧、寧靜、溫情而美滿的生活抱有執著的信念。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作用對中國古代文學來說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和為美的社會審美心理體現在戲劇中就是強調悲和喜的因素相互滲透,達到和諧,這對“大團圓”結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東漢末年,佛教思想逐漸傳入中國,佛教大力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論,其天道輪迴、因果報應等佛教教義對中國戲劇的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戲劇產生於元、明、清時期,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知識分子不受重視;戲劇流傳於市井勾欄,創作者多是落魄不得志的文人,欣賞者多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創作者寫戲,還是欣賞者看戲,都帶有尋求心理慰藉的原因。元、明、清時期的統治者,無一例外地都頒佈了嚴苛的法令,限制戲劇的內容和演出形式。悲劇中免不了會出現一些表現社會陰暗面的內容,皆大歡喜、和樂融融的“大團圓”結局就成了悲劇作家們處理悲劇矛盾衝突的首選,甚至是唯一選擇。

    《長生殿》的唐明皇與楊貴妃死後在月宮團圓;《趙氏孤兒》的孤兒報仇;《精忠譜》的鋤奸慰靈;《祝英臺》的雙蝶齊飛。這些悲劇的結局無一不是圓滿的,人們喜歡圓滿,渴望圓滿,中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們所期待的視野與文人的創作心理相契合的產物。

    《長生殿》劇照

    《趙氏孤兒》電影海報

    《精忠譜》

    《祝英臺》劇照

  • 2 # 文藝滿天星

    中國古典戲劇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論是喜劇還是悲劇的戲劇結局中多是大團圓結局。不是歷盡千辛萬苦金榜題名,就是苦命鴛鴦終成眷屬,或是好人得以善報,惡人得到處罰,在悲劇主人公遭到不幸之後,往往給予一絲希望,給予大家一些心靈慰藉,既緩解了矛盾衝突,也符合了華人自古注重家庭團圓和理想化的團圓情結,對戲劇中的劇情抱有理想化的結局。

    對比中國戲劇結局的團圓美好,西方戲劇相較於中國,結局往往更加慘烈悲壯,在最後結尾形成悲劇的高潮,以血淋淋的矛盾及尖銳的衝突留下令人震撼難忘的悲劇結尾。就像哈姆雷特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結局,透過現實般的刺痛感加深戲劇的震撼效果,引發人們的思考,追求生活中的真理。

    華人喜歡和諧完美,對溫情美滿的生活抱有堅定而固執的信念。無論是小說,是戲劇,總是一個美滿的團圓。即使是悲劇作品,他們也往往會在悲劇的結尾加上轉折,來營造一個完美的結局。中國戲劇這樣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繁,中下階級嚴重受到壓迫,家庭無法和諧圓滿,溫情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被撞得粉碎,在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情景都透過戲劇表現出來,在藝術中寄託自己的理想,圓滿生活中無法得到團圓的空缺,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邪惡勢力的懲罰。

    《竇娥冤》中的竇娥,儘管被無辜冤死,但結局卻以六月飄雪的方式為她平冤昭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梁、祝,生前彼此相愛卻被迫分開,死後化為雙飛蝶;精忠報國的岳飛,為國衝鋒陷陣,卻被奸臣謀害致死,落得一個悲劇下場,但結局卻為他洗刷了冤屈,讓奸臣秦檜落下千古罵名。“大團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深深地根植下來,根植於中華傳統民族文化裡,從戲劇中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對昏庸官府的鄙棄,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對貪官奸臣的厭惡。好人最終會有好結局,惡人最終會受懲罰的大團圓結局小說安慰了民眾的心靈,支撐了民眾的精神,讓他們在美好的願望中尋求心理安慰,在殘酷的現實中自尋慰藉,所以大團圓結局還是好的。

  • 3 # 曉鈺家美美

    所謂古典悲劇大團圓,很多人都會想到在中國大部分的古典悲劇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劇結尾處總要設定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樣才能迎合中國古代民俗的傳統。人們為什麼總要在悲劇的結尾加上“大團圓”的結局,這也和中國古代敘事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傳統的結構模式。“大團圓”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喜悅,而不是悲傷,自古以來,華人民就始終保持著以喜為吉祥的象徵,所以在古代不少的經典悲劇中,總能以悲為主線,以喜為美好的結局。

    從中國古典悲劇的作品中來看,以大團圓為結局的不少,而縱觀西方的悲劇,卻真的都是悲劇的結局,所以為什麼中國同西方的悲劇不一樣,是以大團圓為結局,這卻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這也要從中國的傳統來說起。從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以及參考資料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眾意識對戲劇作家的影響

    從古至今,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深厚,流程千古,其中影響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儒家講求以和為美,和和美美才是天下興旺的關鍵。古代人民正是接受了這種文化的薰陶,在漫長的歲月裡,“大團圓”這個詞和傳統文化有了聯絡,以和為美代表的就是團圓,它不僅能闡明團圓的含義,還象徵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古代大部分的戲劇作家都是處於中下層階級,他們是最能體會中下層人民的需求,他們深入群眾,體會到民眾的意識,帶著他們的訴求,寫入這些戲劇中,即使寫的是悲劇,在結尾處也要加上大團圓的結局。

    二、大團圓結局反映中國民眾的審美需求以及情緒宣洩

    在很多悲劇中,總要設定一些戲劇衝突,這樣劇情才能向著該走的路徑走下去。而在古典悲劇的前一部分,劇情總是會感覺很虐,劇情很悲傷,,而到了結區域性分,卻是以大團圓來結局的。反射古代人民的心裡訴求,他們受到中國古代價值觀的影響,對真、善、美有著極大的追求,大團圓象徵著真善美,它反映出人們的心理意識。古代悲劇作家把人們的這種需求寫進悲劇中,展現不一樣的結局,不僅能使人向善,追求積極美好的東西,也更好的追求心中所想的。

    三、與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程序有關

    中國古代以傳統文化為主流,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美好的事物,就如和美,真善美,團圓等,這些美好的追求構成了古代人民的欲求。美好的事物總是能夠保持到最後,並最後戰勝邪惡的,毀滅的事物。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以這樣的事態發展到現在,構成了完整獨立的體系。而這種悲劇大團圓的結局就體現在戲劇當中,自古美好的事物與邪惡的事物鬥爭時,總會被壓迫,但它總能掙脫束縛,戰勝對方。悲劇團圓的結局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趨勢,這也是華人民的嚮往。

    對於古典悲劇大團圓的結局也許還有更多的原因,但我認為這種結局不僅與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趨勢有關,而且最重要的是與中國古代人民對大團圓的追求有關,這種大團圓代表著一種善,它是對古典悲劇中人們追求和美的體現,能夠使人向善。

  • 4 # 爽爽和蕾寶寶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然而,把已經撕碎的東西再從新拼回給你看,那種不可名狀的淡淡憂傷令人彷徨不安。

    悲劇揭露了生活醜態,也改變著人們的思想,使人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中國古典悲劇往往表現為悲劇主體因不滿現實生活的束縛或遭遇苦難時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即使遭遇毀滅,也表現出不卑不亢,頑強拼搏的精神。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部由家庭價值觀念的激烈衝突而造成的愛情悲劇,同樣作為愛情悲劇的《牡丹亭》,則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然而,在大多數華人眼睛裡的悲劇,卻有著大團圓的結局。梁山伯與祝英臺雖無緣結髮為夫妻,卻化繭成蝶雙宿雙飛。《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與柳夢梅雖經歷過生離死別,最後卻以成親的大團圓結局告終。因而,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的悲劇的。

    在我看來,《梁山伯與祝英臺》、《趙氏孤兒》、《竇娥冤》等中國古典悲劇作品,最後雙宿雙飛、冤情得以昭雪或者完成復仇,雖然都有看似大團圓的結局,但是現實的悲劇已經造成,仍然無法消除他們身上的悲劇氣氛,他們的命運依舊是悲慘的,悲劇命運已經形成,而且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恰恰是這些團圓的結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物的悲劇形象深入人心。悲上加喜,以喜襯悲,更顯悲劇氣氛。這不是中國古代詩人慣用的寫作手法嗎?所以,悲劇的結局不一定要以悲的氛圍結束,大團圓的結局或許更能體現悲劇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擊敗TES鎖定世界賽名額,Theshy偽四殺吸血鬼不講道理,369凱南出裝遭吐槽,比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