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不言敗的中年男人

    今年的年味缺少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缺少了很多東西,但最最重要的是,我缺少了媽媽的電話和愛!我想媽媽!我非常的想媽媽!非常非常的想!

  • 2 # 手機使用者獵手

    在唯利是圖的社會里,尤其是春節,增加的是銅臭味,春節回家你賺錢多了,老婆就Sunny燦爛,笑臉相迎,你賠本了就多雲轉陰,連親朋好友都躲你遠遠的。春節減少的是:老年俗的傳承,鞭炮禁放,禮儀缺失,鼠目寸光的人情,很難找到過去濃郁的年味。

  • 3 # 鴻鵠迎罡

    春節之所以在中國能傳承數千年,根本原因是,春節背後依託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和文化形式。

    但現在,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以及一些政策的變化,年味似乎越來越淡薄,總感覺像缺少了點什麼,找不到曾經的味道了。

    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節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歷來是跟燃放煙花爆竹聯絡在一起,但現在,許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讓年味頓失。

    沒有鞭炮聲的新年,就像沒有音樂的歌舞,很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喜歡氣氛和熱鬧場面。

    又如,過去農村過年時,人們的熱情很高,男女老幼都積極參與村組裡的集體活動,像什麼裝扮社火,扭秧歌,舞龍舞獅,耍紙馬旱船,把年味轟託得非常濃厚。

    而現在,農村年輕人在過年那幾天,基本都在三五成群的賭博,把活動空間集中在狹小區域,人們很難再看見一村人熱熱鬧鬧慶新年的集體活動。

    年味的變化,還跟當今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改變有關,春節好不容易放了一個7天長假,現在不論城市還是農村,許多年輕人都會選擇出去旅遊,因此,會看到村上或社群人影稀少,不夠熱鬧,而景區人滿為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不少人愛膨脹,掙了錢喜歡炫耀,喜歡攀比,畢竟大多數人辛苦一年,不一定掙到多少錢,若去人多的地方,會被這個問那個問,覺得有失面子,所以就不愛去人多的地方。

  • 4 # 崑崙王中甫

    春節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傳統節日,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遞,有所繼承,有所創新。但總的靈魂給保留了下來。哪就是春節的時候,晩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晩輩發押錢。這就傳承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其二就是春節的時候要張燈結綵,放鞭炮煙花,以示祝賀新年,來預示來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其三就是喝酒祝福,中國的酒文化也是隨著勞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但是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氣汚染,環境汚染日趨嚴重,國家為了節能減排,在一些地方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好象看起來年味談了,其實不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跟著形勢的變化,制定新的過年習俗。今年在郟縣三蘇園舉辦的燈謎活動就是一個成功範例,就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我覺得應該提倡。

  • 5 # 滄海拾金王海龍

    現在很多人說年味淡了,年復一年 ,過年越來越缺少了喜慶和熱鬧的氣氛。隨著電視和手機的普及,人們都沉浸在熒屏裡,一家子的人都很少交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見面都以能掙錢的多少來炫耀自己身份,人情顯得淡薄,交流逐漸減少。電視和手機也採取發紅包的方式和人類爭奪交流的機會。很多遠親由於出外謀生,放棄農耕的生活 彼此由於從事的工作領域不同,都不咋聯絡了。況且農村有一半的人口,搬到了城裡。節日的氣氛需要人們的互動和交流才能顯得喜慶和熱鬧。我小時候沒有電視和手機,那時人們都老守田園,很少有外出的。進入臘月,各村就開始排練秧歌,四五十人的秧歌隊伍,每天敲鑼打鼓的排練,在年前就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過年時親戚和鄉鄰都聚在一起,看個小牌,打打撲克,嘮嘮家常理短。孩子們都穿著新衣服,在一起玩著跳格,踢口袋,欻嘎拉哈,猜謎的遊戲,晚上幾個孩子提著自制的小燈籠,這家串到那家,時而在大街上或院子裡放一個小鞭炮或小煙花,村裡到處能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正月初二個個村子的秧歌隊就輪流到各村慰問演出,這夥秧歌走了,那夥秧歌來了,人們領著孩子,都到村部看秧歌,孫悟空,豬八戒,白娘子等的形象,是孩子們關注的物件。哪個村秧歌隊裡,長得最帥小夥,長得最俊姑娘,都是家裡有沒結婚小夥和姑娘的父母關注的物件,十里八村的,說不定就是未來的兒媳或姑爺。我的小時候就是在這鑼鼓齊鳴,每天人們熱熱鬧鬧的氣氛中度過新年的。小時候的年給我留下很多回憶。

  • 6 # 紅塵彌勒

    按照常識理解和老式傳統鋪排,過年其實就是過的舉家團圓闔門歡樂,一家子聚在一起,盡享春節帶給我們的祥和愉悅。

    我們總是說一個詞叫做“重在參與”。過年的年味兒,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的互動和尊重,是雙向的無障礙對等交流。

    但是,這種交流卻人為地出現了巨大的障礙和阻滯。究其原因,無非是年輕人和上了歲數的長輩之間代溝深重,感到沒什麼可說的,或者說即使說了也沒得到理想中的熱切迴應,年輕人的心思和長輩們的心思就一直沒在一個頻道上。

    《常回家看看》歌詞說: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可眼見這一桌好飯被風捲殘雲吃得一乾二淨,卻不打算聽一聽老人的幾句嘮叨,兀自低頭忙活手機或者乾脆出門去約會同學或朋友,把遠離的背影留給了落寞的老人,那這個節日還有啥快樂可言,如此這般的長此以往,那個夢中期待的滿滿的年味兒還有何存留?

    尊老愛幼,禮聖讓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也是這個民族賴以支撐和弘揚的美德。我個人的理解,隨著社會的人文進步和科技飛躍,我們的這種美德可以發揮到極致,起碼是越來越好,芝麻開花節節高。但目前這種人文精神和社會現實之間產生的巨大悖離,才是我們之所以憂心忡忡的巨大人文落差所在,也才是悟空之所以窮究極問一直探尋的根源。

    我們真的應該正本清源,迴歸傳統文化的精髓本位,讓這個社會再一次溫暖如春,同此涼熱。

  • 7 # 山西鑫海源人力資源

    跟小時候比,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我不知道就我是這樣,還是其他人也是。

    自從,從農村搬到縣城,或者是長大了,在也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息很平淡。記得小時候特別盼望舂節,可以穿上新的衣服,能吃上好吃的。跟小夥伴們東跑西竄,口袋裡裝的鞭炮。走哪兒響哪兒,那時候特別熱鬧。

    還記得有一年跟們一塊玩的小夥伴,不小心把口袋裡的鞭炮點著了,最後把新衣服也給炸開口子了。

    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時光,好羨慕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不管以後怎麼樣,活在當下努力奮鬥,也祝願大家新的一年裡,工作順利,事事順心,步步高昇。

  • 8 # 吳宗英528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熱切地盼著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我們可以有父母給我們準備的新衣服,新鞋襪。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打年糕,做麥芽糖,做粑粑,許多人家都殺年豬。那時經濟差,物質少,在貧窮的家庭裡只有過年才能穿得上吃得到,所以新衣穿在身上別提有多精神,那些吃的更覺得是美味佳俙,一飽口福了。

    那時候還不盛行打工,各村各鄉的人口都很多,過年的時候,集鎮上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時候連黑白電視都很少,每年過春節,鎮上〈當時還稱為鄉〉會安排放幾場電影,在各村較大的廣場上去輪流放映,偏遠的村落人家甚至要走二十幾里路爭相趕來看,所到之處真正是人山人海,人挨人人擠人,那種群眾熱情,那種熱鬧場境現今是無法重現的。

    那個年代還沒有煙花,只有雙響和鞭炮,而且許多人家也不捨得買太多的鞭竹,但人口基數大,戶數多,鞭竹放起來此伏彼起,綿延不斷,氣氛熱烈。正月拜年的路上,人們手提,肩背甚至有扁擔挑的,絡繹不絕,帶著孩子,不時向路遇的熟人,朋友互至新年問候,溢滿了新春的喜悅。

    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年都有鄉里組織的龍燈舞

    獅大會。人們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人山人海,綿延數里,龍騰獅舞,鑼鼓喧天,喧鬧聲,炮仗聲,孩子的歡笑聲,人群湧動,熱鬧非凡。

    多年之後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日漸充裕,家中的衣櫃裡已經掛滿了各式冬裝夏服,平時的魚肉蝦蟹早已吃膩,超市裡的食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過年的時候,不再有對那美食新衣的期盼,年味的誘惑也目漸輕談。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國家城鎮建沒的蓬勃發展,人口紛紛向城市湧入,鄉村的人口日漸稀少,往日的熱鬧氣氛早已不復存在,

    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小車代替了步行,手機代替了電視,人手一機,彼此已然少了互動,拜年已經成了短暫的寒暄,而且國家出於安全隱患和環境汙染的考慮,已經限制煙火的生產和燃放,沒了炮竹的喧鬧,更覺年味清淡。現在的年味已經隨著童年的消逝,漸行漸遠,己成昔人的回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