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反而實行海禁
5
回覆列表
  • 1 # 利劍穿雲

    那是因為當時百廢待興,需要恢復生產,集中力量發展農業,而當生活資料缺少時,商人往往起到的是負面作用,只有當生活資料充裕時,商人才能起到貨物流動的正面作用。因此對於當時商業,多是由官商進行,為的就是充實國庫,朱元璋還有個駙馬就是因為向蒙古走私貨物被斬首的,記住,不是因為經商被斬首,而是因為走私。當朝駙馬尚且如此有商業頭腦,你說當時的人封閉?

  • 2 # 鶴唳秋月

    不知道為什麼把朱元璋提出來,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沒聽說過哪位皇帝熱衷於海外貿易,世界貿易的產生是資本主義商品過剩的產物,

  • 3 # 老曹電影

    朱元璋是個農民皇帝,為了登上皇位,一路屍山血海,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朱家江山,大殺功臣。但出身貧寒的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國家衰弱和滅亡的根源,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國家的經濟資源都集中到了他們的手中,官商勾結,中央政府可動用的資源大大減少,無力應對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

    所以朱元璋一邊打擊大地主和大商人,一邊實施海禁,海禁不僅可以阻止民間利用海洋貿易的鉅額利潤形成新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又可以使得國家利用朝貢貿易壟斷海洋貿易的鉅額利潤,不加稅就可以得到鉅額財富,以解決國家各種需要。真是一舉兩得!

    另外,朱元璋雖然統一了大陸,但海上還有很多元朝的勢力,這些勢力和一些流寇勾結,嚴重威脅了沿海地區的安全,透過海禁還可以讓一些農民迴歸到耕作上,對百廢待興的大明來說也是一樁大事

  • 4 # 糖醋里脊很忙

    其實還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的。

    1.朱元璋是個苦孩子出身,由於自然災害他看著爹孃兄長自己的侄子等親人一個一個的餓死而那些商人卻囤積居奇,所以他骨子裡痛恨商人。甚至當時出資修築南京城的大商人沈萬三都被他幾次三番下套,落得個淒涼的下場,這與朱皇帝早期的經歷有關。

    2.是朱元璋認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不能改變,農民的級別要高於商人,所以怎麼能對商人收取商稅呢。那樣是抬高了商人的地位。這是他不能允許的。他是個等級觀念很強的人,甚至把人分為固定的職業,以後一輩子都是這種職業,比如軍戶匠戶等等。各個等級的服裝都有規定。

    3.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在於流民,所以他嚴格管控人民的流動。沒有人的流轉怎談商業的發展。

    4.朱元璋伐統一戰爭的時候,張士誠就在江浙地區,那裡的人民對張士誠支援很大。朱元璋不是個心眼很大的人,就對江浙地區徵收重稅,自然阻礙了商業的發展。

  • 5 # 曹老師xixi

    不是朱元璋不重視商業和海外貿易,是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都不重視商業和海外貿易。這是也是由於常年來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政策、國力的發展以及時代的侷限所決定的。

    自戰國以來“獎耕戰抑商賈”,秦漢"崇本抑末”,到宋元"專賣"法,直至明清“宵禁令““海禁令”,均是重農抑商之表現,古代中國以農為國之根本,民以食為天,認為商人或者商業對國家社會都沒有什麼貢獻,而且還會投機倒把,甚至壓榨百姓,激起是非,可以講百無一用的就是商人,因此在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也是最低的。而農業的發達則代表國力的強盛,百姓能吃飽,自然不會造反,糧食的充足,打仗也無後顧之憂,因此在古代包括明朝在內,重農抑商就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方針。

    而海外貿易同理,商人商業都不受重視,海外貿易當然也不受國家支援,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國力的強盛,中華文化圈的藩屬朝貢體系形成,使得明清兩朝打遍周邊無敵手,鄰居都是附屬國(王朝末期另當別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如此強盛王朝的皇帝,會覺得需要與海外弱國貿易嗎?天朝物產豐富,用之不盡用之不竭,貿易換什麼?就如同一個農民有一億,他會自動去到國外做生意開公司?能開個小超市都了不得了。再說了明清時期海盜倭寇猖獗,海外貿易在當時看來是毫無意義。

    有人講宋朝商業不是很發達?我可以告訴你,宋朝的商業那也是相對而言的發達,並且宋朝嚴格意義上來說還算不上大一統王朝,皇室政權都岌岌可危,天下只要能賺錢,皇室就支援,根本考慮不了那麼多。而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也不是做貿易。

    因此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下,朱元璋也不是神,他也就是一個深受中華文化儒家文化影響的一個勤君,他改變不了也不會去改變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以及海禁的政策。

  • 6 # 噠噠雜談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他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現代很多教材或者論著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及朱元璋重農抑商的論述。但我個人認為這些論述有待商榷。

    國情

    明朝伊始,朱元璋深知戰爭與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以當時的國情,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發展農業,讓老百姓先填飽肚子才是上策。老百姓有吃有喝才會國富民強,國家才會安定,政權才會穩固。

    中國古代生產力較低,農業往往是建立在勞動力密集的基礎上的。商人的存在,會分散農民耕種的積極性,也會很快體現出極富極貧的巨大差異,使得社會動盪,政權不穩。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時期視商人為不勞而獲的階層,他們不是生產,只是買賣貨物,靠倒賣抬高物品價格而獲利,這樣作為開國皇帝一定會打壓商人。

    皇帝自身的原因

    說起明朝,那不得不提沈萬三了。據史書記載,沈萬三擁有的財富是當時世界的前三甲。可他偏偏和朱元璋的死敵張士誠搞曖昧,沈萬三和張士誠都活躍在江浙一帶,一個治軍,一個做生意。張士誠在蘇州對戰中,沈萬三資助八個月之久,讓朱元璋久攻不下,就這樣沈萬三成為了朱元璋心頭的一根刺。後來沈萬三不知收斂,被朱元璋定罪。沈萬三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灰色的印記,很有可能朱元璋抑商的源頭出自沈萬三身上。

    對於大海,朱元璋是陌生的,沿海地區的老百姓對這位新的統治者依然比較反感。朱元璋對大海的陌生和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出發,對沿海區域的百姓實施監控,尤其是江浙閩粵地區。當時該地區的造船業非常發達,他為了避免江浙閩粵地區的百姓與敵對的海勢力勾結,便下了禁海令。禁海令,只禁民,不禁官。這樣既能發展國家實力,又能有效的控制住國家政權。

    朱元璋是一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孫中山曾說過:嗚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靈,何以及此?

  • 7 # 歷史永遠是記憶

    對此問題誇誇其談者大有人在,不過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已。回答此問題其實很簡單,縱觀歷史,在這片大陸上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就是歷代統治者的基本策略,過於發達的經濟對於統治是極其不利的,這就是根本原因。

  • 8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朱元璋重農抑商的力度前所未有,對所有非農部門都進行了打壓。

    對於手工業,《大明律》專門有《工律》,對軍民官府營造的申報審批、營造所需材料、財物、人工,製造器物的品種規格等等都作了規定,違反者治罪處刑。這個是以前朝代沒有的。

    明朝的匠戶匠籍制度,工匠分輪番匠和住坐匠兩種。輪番匠每三年到京服役三個月;住坐匠固定做工,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官府做工。這樣,國家就把所有工匠都控制在手裡,私營手工業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裡,不允許你自由發展。種田的人想要改行做工匠,那也是不允許的。

    這和元朝相比實際上是更嚴格而不是更寬鬆了,因為元朝的匠戶是國營手工業管理制度,明朝把它擴充套件到民營了。

    對於商業,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甚至還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這種打壓力度前所未有。政府對商人進行嚴格管控,明朝按照戶籍形成的商幫出現,這不是商業繁榮的結果,而是政府管控加強的結果。每個戶籍的商幫可以從事的經營專案都是規定死的,大多數商幫販賣的都是政府專營的商品。

    政府把能賺錢的商品,比如鹽茶等列入專營,用“鹽引”“茶引”進行管理,具體交由商幫執行。朱元璋頒佈的《鹽引條例》規定對販賣私鹽的實行絞刑,帶武器販私鹽的斬。但是到《大明律》,對販私鹽的處罰明顯放鬆,估計是因為專賣稅率降低了。明朝的專營似乎不為了收稅,就是為了限制商業活動。

    貿易方面,朱元璋規定,民眾不得擅自出海進行貿易。“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重法”,輕者杖一百,重者絞刑或者處斬。“沿海軍民私與賦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

    所以終明一朝,貿易都沒有開展起來,所有貿易基本都依靠走私。為了對抗打擊,形成了各種武裝走私集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濫伐林木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