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ndy與橋上彩虹

    成績好主要是代表會於做閱讀理解,會考試,而和外華人交流,主要考的是口語運用能力。

    兩者並不是同等的。

    我也見過很多英語成績不錯的人,在和外華人交流時,總會吱吱嗚嗚說不出話來。

    終其所以然,主要是因為他們平常對口語,方面的訓練太少,沒有養成肌肉記憶。

    不過這也難怪,畢竟中國的啞巴英語現狀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變的。

    要知道,大學以前,社會,老師家長都告訴我們的是,一定要好好學習,拿到高分。

    那些家境優越的除外,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學好英語口語的意識 總會打算著出國留學,基礎會好很多。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們哪有機會去萌生這樣一個打破啞巴英語的意識呢?

    我在大學以前也絲毫不覺得英語口語運用能力有多重要?如果把當時的我扔到外華人面前,我也只會那句,my english is poor。

    直到大學,真的是因為看到了榜樣的作用,也接觸到了一群活潑上進的美國大學生,才逐漸把提高英語口語,放到了人生目標中。

    而我身邊很多英語專業的人,除了考個專四專八,口語還是差的一塌糊塗啊,因為他們沒有把學好英語看得重要 ,沒有付諸行動。

    當然也有,那些真正的把英語專業學好的人,不僅成績好,口語也頂呱呱。

    所以,主要是看人,跟專業沒有什麼關係。

    口語也主要是看人,跟成績好不好,也沒有多大的必然關係。

    就我這幾年自學英語的經驗來說,讓我受益至今的是這幾個思維模式和行動方案:

    輸入量得不斷持續提高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每天,都花時間去聽英語廣播、練耳朵的原因。

    也會有意識去找英文原著讀,儘可能的主動為自己塑造英語環境。

    只有英語輸入量提高了,口語提高才會有基礎。

    不斷訓練肌肉記憶,用的多才記得牢

    肌肉記憶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透過不斷的大量輸入,積累常用的精彩句型表達,在每天的訓練中都去,模仿運用。

    讓口腔適應說英語的感覺,才會在真正用到英語的時候脫口而出。

    總之,英語嘛,學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沒學好但考高分的人也不少。

    主要是取決於你自己的行動,思維。

    我是Mindy, 95後英語達人,每天分享英語學習資訊,更多精彩,不要錯過

  • 2 # 一句話精通語法

    這種就是典型的“茶壺裡煮餃子”現象,首先考試是確定性的,準備充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而口語交流是非確定性的,要的是以往的經驗與練習。

    考試需要的是準確性,也就是你的語言能力“好不好”;而口語交流是“有沒有”,那麼問題來了:

    考試最低也有個參考答案,有最佳選項;而口語交流能說出來就是王道,試想一個英語成績非常優秀的人,在英語交流中過多地思考對錯與最佳選項,那裡還有精力去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

    更為恐怖的是“試卷上的考試內容基本都是正確無誤的,而你口語交流的外華人也許錯誤連篇”,這種情況下,你只能懷疑自己是錯的,緊張的心情是口語交流的大敵,能說好英語才怪。

  • 3 # 達倫王

    謝邀!題主的問題其實反映了華人學英語的一個現狀。英語交流能力好的人,成績沒有不好的;反之英語成績好的人,交流能力不行的大有人在。原因在於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方法不對的原因又是考試方法不對,所以考試方法不改革,華人的普遍英語水平的提高無從談起。

    但對於個人來說,並不是沒有辦法。不僅有辦法,而且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放棄應試學習方法!有人可能會問,可是考試成績很重要啊,那怎麼辦?放心,我前文已講:英語交流能力好的人,考試成績沒有不好的!

    說一下本人的英語學習經歷,我是一個70末出生的農村孩子,小時候毫無英語環境可言。但自從學習第一個英文單詞的那一天起,我就把英文交流能力作為我的學習目標。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一個目標?我想可能還是我生長的環境造就的,我的童年雖然沒有英語語言的環境,但我生活在一個四省交界之處,又有一個上海人辦的“三線廠”(看到“廠”字你不要以為是個工業區,我的家鄉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鄉僻壤之地。關於“三線廠”,那時建國初期的一個現象,自行百度吧)。我父親和母親在家裡說著完全不同的方言,他們會在至少3-4種方言中自由切換。所以,可能對我來說,語言本來就是活的,是用來交流的,這個意識是深入骨髓的。

    我們那個年代是初中才開始有英語課的,一開始我就是把它當做不過是另一種方言來對待的。想到它是遙遠的英國的“方言”,我還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呢,總想象著有一天我流利地說英語的畫面... ...

    那時的我,放學後的工作就是放牛。在江南水鄉的田間地頭放牛是一門技術活,需要高度的專注,才能保證牛隻吃到莊稼地之間的雜草,而吃不到田地裡的莊稼。可是我好像很難把專注力放到這事上,放牛腦子裡浮現的總是自己處在某個與外華人對話的場景,然後把課本里學來的有限的幾個句子變換著形式自言自語... ... 不過,這樣做的結果經常是災難性的:牛吃了莊稼,自己被大人狠揍了一頓。

    堅持這樣的目的去學一門語言,效果無疑是顯著的,我的英語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整個初中、高中我連一個“活的”老外也沒見過,這個情況一直到我進了大學才改變,那已經是千年之交的90年代末了。到了大學裡,有外教、有英語角,我終於如魚得水了,瘋狂地參加各種英語活動和比賽,由於口語好很快成了學校的“名人”,經常受邀去當英語比賽的評委。

    大學的英語課我經常缺課,作業經常不完成,但每次考試都考得很好,所以老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意為難我。我大學其實是貪玩的,是地道的“學渣”一枚,但不影響我以優秀的成績輕鬆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引來“學渣”同黨們無比羨慕和不解的目光。

    畢業後很快從國企跳槽進了外企,有很多外國同事還經常有機會出國,英語水平也水漲船高,算是實現了兒時的“流利說著英語方言”的夢想。無數次,老外問我從哪裡學的英文,當我回答“中國”時他們無不驚掉下巴,因為我的英文口語幾乎沒有華人特有的口音,已經可以以假亂真了。後來因為出國留學,要考託福,我也僅僅在考前一個晚上熟悉了一下考試形式,幾乎是完全的“裸考”的情況下仍然獲得了高分其中閱讀滿分的成績。

    現在的條件與七、八十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各種英文視聽資源隨手可得,大街上老外已經多到不可能吸引路人的一個側目。這麼好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學不會英文?還有什麼理由要去堅持應試教育的那套方法學習呢?如果非要應試,建議大家去應試考託福之類的考試也可以,因為考試考的是活的英文。

    Last but not least,真正地去享受這門語言吧,考試都是毛毛雨啦!

  • 4 # zagsoft

    謝邀,個人認為語言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英語成績好的只能表示其聽讀寫的能力不錯,而且瞭解考試的套路,應該這塊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需要和外華人進行交流,一方面要有較強的說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得有勇於開口的膽量,這塊就不是透過考試就能夠考察得出來的,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不奇怪。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5 # 行走在鄉間的風景

    現目前的中考、高考主要是為上一級學校篩選合格學生,這種考試不是水平考試,而是類似於英國的GCSE和A-level的學業成績考試,是基於標準的入學準備考試。

    但由於中國中考、高考兩大高利害、大規模考試中的外語(主要是英語)考試試題中選擇反應題型所佔比率過大,考查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題偏少,且幾年大體上保持固定不變。長此以往,造成題海氾濫,很多學生只要透過“題海戰術”就可獲得“高分”,重知識輕能力,進而導致高分中低能(實踐能力的不足)問題。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在今天也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從發展角度看,其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程式、教學主體、教學評價方面存在著諸多弊端,在強化應試教育的同時,導致了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偏差,最為關鍵的是影響到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長期偏讀寫,輕聽說,就造成相當一部分人英語成績非常好,卻不會和外華人交流。

  • 6 # 清風細雨梧桐

    這裡所說的英語成績非常好指的是學生的考試,主要是考語法,閱讀理解等。和外華人交流主要需要的是口語。有的人筆試成績很高,但是不敢張嘴說,這樣就無法進行交流。

  • 7 # 使用者98280131273

    英語成績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語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熟練度比較高的表現。但是談到交際,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首先,交流者對語言的輸出和輸入,不單純是教科書或課堂中,按照既定模式或理想化設計的訓練內容來套用,更多的是與實際交流情況相結合的口語化交際。就如同我們說漢語,還有地方口音、特定行業術語、不同交際圈行話、個人慣用語、地方習語等影響交際效果,同時說話者的語速、輕重音、連讀弱讀、聲音強弱、停頓等也會對交際是否成功有影響。

    另外,兩個國家的人之間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個性習慣、禁忌偏愛、民族信仰等勢必會影響交際的廣度和深度。所以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脫離不了文化的束縛而單獨執行。

    最後,言語交際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尊重原則、相容原則、得體原則、策略原則等。

    所以,不僅僅是理論聯絡實際這麼簡單,畢竟學業成績只是對課本知識學習程度和校園教育的認可,要想具體實踐交流,還需要不斷磨練和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各銀行櫃員少了,大堂裡溜達的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