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小雄

    肥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但是陳員外認為,這場戰爭並不是必勝的,是充滿偶然因素。雖然戰爭中沒有必勝的概念,但是,先進的制度打擊落後制度是必勝的。

    我們先來看看交戰雙方,前秦政權攜統一北方的威勢,起80萬大軍大舉南下,準備一統天下。而東晉方面,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從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已經形成了大世家大地主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山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東晉方面出兵八萬,這八萬不是東晉所有的力量,而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大世家大地主謝家的兵力極限。

    謝安看似胸有成竹,實則慌的一逼,連鞋子都弄壞了。在秦軍渡江之時,晉軍莫名其妙的有人高呼秦軍敗了,本就無心打仗的秦軍,這一時搞不清楚狀況,前面的軍隊極速後退衝擊後軍,最終形成大敗,而晉軍乘勝追擊,絲毫不給秦軍停留下來思考的餘地,最終大敗。

    此戰,秦軍最大的戰略失誤是沒有鋪開戰線,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這給了晉軍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其次,秦軍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統一北方,過度疲勞,不想打仗也是另一個主要的原因。

  • 2 # 珍珍兒的新新

    東晉時的淝水之戰,是一場由前秦企圖滅亡東晉而發起、東晉全面勝利而結束的以少勝多經典案例,雙方兵力分別為前秦軍80萬、東晉軍8萬左右。東晉取得淝水之戰充滿了偶然性,卻也有其中的必然原因。下面,史河風rain為您一一解讀!

    一、前秦軍隊不適合水戰

    前秦軍是由原五胡十六國軍隊混合形成的,將士多以騎馬射箭為長,而且大多來自北方,不擅長水戰。雖然在淝水之戰之前,前秦軍打敗了東晉的部分水軍,繳獲了部分船隻,但沒有注重對水軍培養訓練以及水戰的重視,所以在淝水之戰時,前秦軍多次渡江均被東晉軍擊退,形成了長久的對峙。

    二、前秦軍戰前戰線不統一

    經過長時間南征,特別是在淮南爭奪戰中前秦軍遭到不小的挫折和損失,在淝水之戰前,前秦朝廷群臣相繼上書反對繼續出兵伐晉,但前秦皇帝苻堅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百萬大軍,只能在勝利中前進,便力排眾議,決定繼續伐晉。所以在淝水之戰前,前秦軍的統一戰線沒有形成,應戰情緒強烈。

    三、前秦軍後勤保障不充分

    前秦軍80萬,所需糧草等後勤極大,經歷淮南爭奪戰和淝水之戰長時間的對峙,前秦軍後勤保障嚴重不足,這也導致了軍心不穩。前秦皇帝苻堅眼見這種情況心裡焦急,想要儘快與東晉軍決戰,以致聽從了東晉軍讓前秦軍後撤以便東晉軍渡江進行決戰的建議,導致前秦軍在後撤時被東晉軍渡江突襲,集中兵力於一點的前秦軍被突襲,頓時軍心大亂,四下逃竄後撤。

    四、東晉充分利用大江、士氣優勢

    擅長水戰、決心護國、後勤保障充足的東晉軍,在優秀將領謝安統領下,淝水之戰前積極反抗,淝水之戰時充分發揮大江相隔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以持久戰進行拖延應對。終於在前秦軍拖不起的時候,利用前秦軍軍心不穩的弱點和急於決戰的心理,提出讓前秦軍後撤、方便東晉軍渡江決戰的計策,趁前秦軍幾十萬大軍一起後撤相互踩踏、陣型混亂時發動突襲,前秦軍中軍心不穩之人看到前秦軍後撤大呼前秦已敗,導致前秦軍全線奔潰,在東晉軍攻擊下四下逃竄,損失十之七八,成就了東晉軍淝水之戰的全面勝利!

    綜上,面對80萬前秦軍,東晉軍以8萬兵力取得全面勝利,主要藉助了大江的天然屏障進行拖延戰略,加之前秦軍不擅水戰、糧草不足、軍心不穩,東晉軍將領謝安抓住了前秦軍的弱點,適時採取策略,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 3 # 歷史縱橫帝

    謝謝悟空邀請。淝水之戰交戰雙方分別是氐人建立的前秦帝國和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前秦作戰意圖非常明顯,攜重兵,集結自己全部的力量試圖一戰而定天下,開創歷史上第二個大秦王朝。東晉統治者被動應戰,一來防止自己政權的垮臺,二來對衣冠南渡的漢族士族保全和延續;至於收復北方恢復漢家疆域,這個東晉確實有心無力,甚至可能連這心都沒有。

    再說戰前,兩國的政治形勢。前秦苻堅繼位後,重用寒門王猛。採取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貴族勢力發展來強化中央力量,並興修關中水利,前秦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攻滅前燕、仇池氐楊氏、前涼張氏、鮮卑拓跋代(北魏政權的前身);積極開拓西域,氐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疆域東起北韓,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係,北韓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接受前秦冊封。國勢蒸蒸日上。而東晉剛剛經歷權臣恆溫的篡位內鬥,雖然被王謝兩家評定,但時間還沒多久,實力還沒有恢復,十九歲的東晉小皇帝繼位才兩年,一切都不是國家的最佳狀態。再說雙方的軍力部署,前秦兵力80多萬(前秦基本上傾全國之力),東晉在淝水東線才8萬人,況且東晉的西線益州已經敗北,此種情況下,無論從哪方面看,東晉都可能被一股而下,但是淝水之戰的結果讓人瞠目結舌。東晉僅僅傷亡五千,前秦將近百萬大軍灰飛煙滅,強大帝國土崩瓦解。

    理由和原因,我們詳細闡述來分析:

    第一條理由:前秦在苻堅王猛的執政下,國勢日盛,但是畢竟建國時間太短,滿打滿算也不過四十幾年,整個北方包含西域在內大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怎麼來的,征伐、兼併,其中充滿了利益和國恥家仇,在沒有利用一兩代人好好消化並把資源整合的情況下,沒有整合所有勢力成為一個高效的統治體系,倉促發起滅國之戰,著實危險。

    第二條理由:前秦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在建國和統治過程中,胡人治國的方式很明顯。雖然部分上層比如苻堅用漢臣,興漢化,但是畢竟和完全漢化的文明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比如是否都採用郡縣制這樣的中央行之有效的垂直管理體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顯然不太可能。被征服的割據政權並沒有完全臣服,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他們照樣執掌重兵,有很大的勢力,只不過畏懼前秦的軍事高壓,被迫臣服。大家覺得咱們都差不多,都是胡人,又不是文明的碾壓,不過是現在我打不過你讓你當大哥而已。前秦就像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直接統治區域(核心區域)還是不夠,如果都能用郡縣制這樣的中央垂直管理體系,把軍閥都分化、打壓、消權,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徐徐圖之,大事可定。王猛去世前,苻堅已經有南下伐晉之心,但是王猛的建議是內憂是重點,鮮卑和羌族是內部大患,應該先整合他們,不建議征伐正朔東晉。王猛的話可謂金石良言,可惜王猛沒有聽到心裡去,還是太著急了,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終於把這鍋給煮糊了,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局面。前秦的軍閥們巴不得苻堅失敗,趕緊回去當山大王去,誰給你混小弟。

    第三條:苻堅淝水之戰沒有留足後備隊和穩定的統治基礎。與同樣的曹操赤壁大戰相比,曹操雖然也是83萬人馬,詐稱百萬,照樣被打的全軍覆沒。但是並未傷筋動骨,青、幽、並、冀等還有四五十萬精兵。且內政人才把大後方打理的井井有條,曹操的赤壁慘敗就像感冒了一樣,很快就又滿血復活,西征張魯,東檔孫吳;收復漢中,南望巴蜀。再看苻堅,一戰崩潰後,原來的軍閥紛紛起義,前秦帝國處處烽火,到處漏風,直到崩塌。

    第四條:東晉以漢族為主的政權,漢家正朔。平定恆溫叛亂後,內患已滅;新組建的北府兵兵源來自北方難逃的漢民,對於北方的胡人漢之入骨,都有國恥家仇,打擊胡人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再加上滅國的壓力,北府兵戰意滿滿。再加上謝石謝玄的正確指揮以及朱序恰到好處的製造恐慌,多種原因疊加造成了前秦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擊即潰。

  • 4 # 種地的秀才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軍80餘萬想一舉滅了東晉。東晉的大地主階級為了保衛小朝廷的統治利益不得不應戰,急命謝玄、謝石等領兵8萬去抵抗。前秦大本營屯項城,苻融領兵8萬為前鋒屯洛澗,後續大軍屯淝水北岸,之後命朱序赴晉軍勸降。朱序把秦軍的部署詳情告之謝玄、謝石,並制定出淝水之戰的戰略計劃與戰役部署,並約好相互配合。戰鬥開始後,劉牢之率軍5千向洛澗秦軍突擊,秦軍敗逃後,晉軍追至淝水,隔河對峙並相約於河北岸決戰。秦軍擬於半渡堵擊,如約向後移動,晉軍乘勢攻擊,朱序又從重策應,秦軍各部互不相顧,一潰千里。大將苻融戰死,慕容垂等率部逃走。這次戰爭,秦軍雖然數量很多,但大多是由被壓迫的各族人民強迫湊成的,沒有戰鬥意志,而像慕容垂等本來就心裡另有算計,而無征戰之心。苻融的落敗已使士氣大受影響加上朱序等有計劃的從中策應,潰敗也就不意外了。反觀晉軍,從將領到士兵的戰鬥情緒高昂,加上謝玄、謝石等的軍事才能與正確的部署,劉牢之等將領的英勇善戰,謝安對前線不盡餘力的支援,所以才能取得此次戰爭的勝利。經此一戰,東晉政權又從死亡的邊沿上挽救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瑜伽體式“戰士一式”怎麼做?體式要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