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淨是一派胡言

    沒錯(1722年-1735年在位)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 2 # 溦詨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圓明園生病,然在此以前他照常辦公,接見一些官員,這時健康狀況不會太惡劣。及至二十一日也未休息,二十二日晚病劇,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宣佈傳位弘曆,二十三日故世。這個對中國歷史施予了一定影響、有著傳奇性經歷的皇帝就這樣急驟地撇棄了金鑾寶座和熱切留戀的人世。 雍正之死,“實錄”只反映他故世的迅速,而為他送終的張廷玉則有感情地提供了一點新情況。張廷玉在自撰年譜中寫道: 雍正二十日就有病了,然很平常,二十二日白天還見了皇帝,夜間再奉召入見,就“驚駭欲絕”了。除了驚訝病情急速變化之外,是否還有難言之隱?這是不能排除的。 被呂四娘刺死說 雍正暴卒,官書不載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竇,再加上關於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更易引人猜測,於是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其中,被呂四娘刺殺的說法較為風行。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或說是呂留良之子進士呂葆中的女兒,在呂留良案中,她攜母及一僕逃出,為替父祖報仇,習武,入宮殺掉了雍正。或雲她的師父是一僧人,原為雍正劍客,後不樂為其所用,離去,培養了這位女徒。據有人講,這種說法,“都是實錄”。這個傳說直到今日仍有市場,1981年曾發掘雍正地宮,未開啟即作罷。可是社會上傳說棺材已經開啟,雍正有屍身而無頭,擬以考古發掘證實雍正被呂四娘所刺。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道理。雍正處置呂家,戮屍、斬首之外,呂留良孫輩發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乾隆時,呂氏遺胤有開面鋪、藥鋪的,有行醫的,還有人成為捐納監生,被清政府發覺,改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後住齊齊哈爾,隸水師營。呂氏後裔俱在,不過遭到嚴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動,當然不能替祖上報仇。至於呂四娘主僕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當時辦理此事的浙江總督李衛以擅長緝捕盜賊而著稱,所以奉命兼管江蘇盜案,若呂留良後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說他曾為呂家題過匾,呂案發生後雍正沒有責備他,他必心懷畏懼地下死勁處理有關人員,怎肯容主犯子孫逃脫! 被宮女、太監縊死說 這種傳說,亦有它的淵源。另有一種傳說,謂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伺雍正睡熟,以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癒。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在明朝倒發生過類似的事。明世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宮婢楊金英等縊而未死,用太醫許紳之藥而康復。雍正和嘉靖都廟號“世宗”,民間傳說,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難免的。雍正被呂四娘之刺說,可能由此衍化而來。再說他的孫子嘉慶倒真被人謀刺過。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進神武門,至順貞門,突有旗人陳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獲。這個發生在宮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為後人附會刺客殺害雍正的版本。 還有雍正遇刺於湖南盧氏婦人的說法。謂盧某謀逆被處死,其婦工劍術,為夫報仇,進入暢春園,刺殺雍正,然後自刎。這是小說家言。說湘人被害,大約是出過曾靜案的緣故。把圓明園誤為暢春園,可見傳聞的不確實了。 丹藥中毒之死說 另有雍正死於丹藥中毒的猜測。 雍正早就對道家的藥石感到興趣,他推崇紫陽真人,為之重建道院,特別讚賞的是真人“發明金丹之要”。表明他對道家丹藥的強烈興趣。他平時愛吃丹藥既濟丹,四年(1726年),賜鄂爾泰服食,受賜者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雍正告訴他:“此方實佳,若於此藥相對,朕又添一重寬念矣。仍於秋石兼用作引,不尤當乎?”要他將儒醫與道醫之藥並用不悖。雍正還把既濟丹賜給田文鏡,說自己正在服用它,沒有間斷。常服並非治療某種疾病,專用作彌補元氣。人們服丹藥,總有所顧忌,怕與身體不投,所以雍正要田文鏡放心:“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異,放膽服之,莫稍懷疑,乃有益無損良藥也。朕知之最確”。表明他研究丹藥藥性。 雍正在宮中養著道士,原是為著治病,有的是用藥石,有的用其他手段,如賈士芳則是念咒,行按摩術。婁近垣,為雍正設醮禱祈除祟,此人“頗不喜言煉氣修真之法”,不是煉藥石的。他很得雍正的青睞,封為妙應真人。雍正密令督撫推薦懂醫藥的道家,就是要“修煉養生之人”。為雍正煉丹的是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他們“為煉火之說”,在圓明園內修煉。雍正和道士接近,極其希望道士給他治病、健身,對道家的丹藥持欣賞態度,這些情況說明他有可能食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驅逐道士張太虛,這是與雍正之死是否有關的耐人尋味的事情。乾隆上諭: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與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聯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幹法紀,久為皇考之所洞鑑,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恕。 雍正事出倉皇,乾隆繼位,百務待理,竟把驅逐道士當作要務,實令人費解。如果純粹出於厭惡道士,本可從容解退,如若僅此之由,必令臣下認為他即位首先挑剔乃父毛病,這對其統治不利,他不會這麼幹。然則或有大故,有可能是乃父食道士丹藥致死,給雍正造成不得善終的惡名,因恨而逐之。此種大恨本可致王定乾等於死命,但若熱喪期間殺人,倒使事態滋大,引人議論,反為不美,故逐出而嚴加管束。 要想把這個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需要弄清道家的長生不老術在歷史上的變化,何以到明清時期還有人相信?這時道家藥石有何特點?雍正服食丹藥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筆者尚無專門研究,這裡只是把問題提出來。 關於雍正的死因,有三種可能,一如官書所載,因病而亡,但它對暴死的異狀未作解釋,令人疑竇叢生。鄭天挺師認為雍正“是中風死去的”,可惜沒有說明,但是值得重視的說法。二為劍客所刺,此無稽之談,經不起辯駁。三是死於丹藥中毒,此說頗有合於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 安葬泰陵 雍正子夜死,乾隆、允禮、鄂爾泰、張廷玉連夜將他的遺體送回大內,安放於乾清宮,上午八九點時入殮。因死的急驟,缺乏料理後事準備,當遺體送回大內時,侍從諸大臣,如張廷玉、鄂爾泰只能乘官廄中劣馬,或雲馱煤的騾子,又要趕路,張廷玉幾乎從馬上跌下來,鄂爾泰弄得肛門開裂,鮮血直流。到大內後,張廷玉一晝夜水都未喝一口,當夜只睡了一個時辰,鄂爾泰在禁中忙了七晝夜,始行回家。經過諸人的竭力安排,雍正喪事一切如禮進行。二十七日發表遺詔,九月十一日梓宮安放雍和宮,十一月十二日,乾隆為其父上諡號,曰“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乾隆元年二月定雍正山陵名“泰陵”,二年三月初二日安葬雍正於易州泰陵地宮,初五日以其神主升礻付太廟。 雍正和其他帝王一樣,繼位不久就張羅異日的陵寢。因為順治、康熙陵都在遵化,選擇陵址,很自然地就在遵化進行。但一施工,發現土質不好,於是棄而不用,別尋他處。命福建總督高其倬與允祥勘察,兩人相中了易縣泰寧山太平峪地方,雍正對這裡很滿意,認為“山脈水法,條理分明,洵為上吉之址。”但這裡遠離父祖陵寢,與建陵一地之理不合。不過雍正主意打定,就讓臣下給他找合理的根據。果然,大學士等奏稱,漢唐諸陵雖都建於陝西,但漢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別在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分散在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據此,在易州設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是畿輔之地,離京城不遠,完全可以建陵。這樣,雍正算是通過了輿論,決定在易州建造陵寢。 在選址的時候,雍正就積極準備工程用料。他認為自己的陵墓,只要辦好,花錢在所不計。 八年(1730年)開始建陵工程,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泰陵包括一組建築,有矗立“聖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地宮,此外還有一群石像生。泰陵雄偉壯麗,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之森嚴禁區,今日為遊覽勝地,這自然違背了雍正的意願,但卻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他。 ———摘自《雍正傳》馮爾康著 人民出版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魚時魚鉤掛底怎樣能讓它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