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門學士

    教師要學會傾聽,對待這樣的家長,你傾聽了他們對自己孩子崇高評價,他們便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幸福的人,這對今後家校合作配合教育孩子很有好處。

    ——這就是當教師必備的“藝木”。

  • 2 # 生活寬度

    自己生的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在自己的眼睛裡,自家的娃就是天下第一,既聰明又能幹,可是在家裡還好,沒有什麼特別的比較物件,上了學校,就會發現,真的是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在家裡再聰明能幹的孩子,在外面也變的一般了。

    很多家長就是心態沒有放好,事事都喜歡比較!

    作為兩個娃的媽,我一直告訴自己的事,心態要好,心態一定要好,因為這個決定著你的心情,也決定著你對孩子的態度。

    不要總是跟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 3 # 瀟湘無淚1

    謝謝邀請。我的孩子成績一般,在學習上表現的要慢一點,我常常給我的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有的選擇在夜晚出現有的選擇在黎明出現,不管有沒有注意到在黎明閃爍的星星,但他們同樣像深夜的星星一樣閃亮,這些星星為了趕在破曉前閃亮付出了更多,努力的過程最絢麗。

  • 4 # 遇見梔子

    我是一個二年級頑童的媽媽。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家的孩子成才了,父母臉上都有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智力平庸,那就相當於比別人家的孩子成才的機率要小。現在很多孩子都吃不了苦,不能堅持。那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希望父母看看曾國藩的書籍。曾國藩從小資質平庸,背一篇文章,躲在床下的小偷聽他讀的都會背了,他卻還不會背。但是曾國藩憑著兩個字成為了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一個字是“勤”,一個字是“恆”。

    父母要灌輸給孩子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也可以成功。

  • 5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也許一些家長覺得,孩子智力平庸,未來成才的機率也就比較小。

    不過,小時候的智力水平,能準確預測未來的發展嗎?

    事實上,在孩子6歲以前,智商水平對未來發展的預測性並不強。

    一個人18歲時的智商,和他2歲時的智商,相關度只有0.31(完全相關是1.00)。

    這也是因為,智力除了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教育、成熟、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總的來說,在人們40歲以前,智商分數一直呈平緩上升的趨勢。

    不過,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有些人智商上升很多,而有些人的智商卻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原因何在?

    通常,那些智商提升的人,一直處於智力刺激較強的環境之中;

    而智商下降者,往往承受著生活單調、酗酒、慢性病等方面的痛苦。

    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學校學習時間越長,智商提高越多。而人們離開學校之後,智商每年下降可達6分!

    因此,作為父母,不需要太過在意孩子在幼年時期表現出來的智力水平,不需要因為孩子不是“天才”而感到遺憾,這不一定能說明什麼問題。

    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利於成長的、刺激豐富生活的環境,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來看上個世紀發生在美國的一個故事:

    某個孤兒院中有一些孩子,他們被認為是智力落後的、沒人會領養的兒童,於是他們被送到了另一個福利機構。

    沒想到這些孩子因禍得福,他們在那個福利機構裡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再後來,這些孩子被人領養了,他們得到了愛、家庭和刺激豐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智商平均提高了29分。

    而當年孤兒院裡那些被認為被認為智力正常的兒童,因為繼續留在孤兒院裡,一段時間後,他們的智商平均降低了26分(Skeels 1966)

    由此可見,雖然孩子的智力,先天遺傳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出生後就不能改變基因了。不過,今天的心理學家們有一點認識是一致的:

    改善社會條件和教育,將能提高智力水平。

    既然後天環境能影響智力,那麼智力可以被“教授”嗎?

    傳統的回答是“不可以”,因為已經有研究發現:

    簡單的訓練對於智力測驗得分都沒有什麼提高。

    不過,在一些“兒童早期教育計劃”中,卻找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結論。

    有這樣一個研究:

    給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從嬰兒期到整個學前期,都提供強化的環境條件,這些孩子剛剛2歲時,智商就超過了沒得到強化環境的同齡人。

    因此,傳統的“教”,“訓練”並不是好辦法,但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利於成長的、刺激豐富的環境,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後天環境、教育、歸因方式對智力發展的影響。

    美國有心理學家發現,相比之下,很多亞洲孩子在學業方面都更加成功。

    亞洲孩子的學業成功都有啥秘訣?

    其實也很簡單:

    假設有兩個孩子,分別叫小東和小明,他們倆成績都不好。但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小東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天生智力水平不太高;而小明成績不好,是因為小明貪玩,不夠刻苦。那麼,判斷一下,以後誰的成績還能提升呢?

    肯定大多數人會覺得,小明的成績更有可能提升吧?

    這種推理,恰恰也是中國孩子成績更好的關鍵。

    有研究表明,在美國,老師、家長、學生自己都傾向於認為:

    一個班裡的孩子,能力是有很大差異的,於是把學習成績歸因於穩定的內在因素,比如自己夠不夠聰明、智商高不高等;

    但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老師、父母、孩子,都會覺得:

    一個普通班裡的孩子,能力都差不多,於是把學習成績的好壞歸因於暫時的情景因素,比如孩子夠不夠刻苦,有沒有堅持。

    這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對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覺得學不好,都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智商不夠,那孩子肯定會感到自己很失敗,也不願意再努力克服困難了。

    但如果把成績不好,當成是缺乏努力的結果,那孩子們更可能為將來的學業成功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在這一點上,中國教師、父母和學生的歸因風格可能更加恰當。

    既然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優勢了,家長們可千萬別捨本逐末,太過關心孩子天生的智商,而忽略了後天的教育和努力。

    孩子們的基因在出生之後不能再改變,但我們能夠透過改善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使孩子們的全部潛能得到充分開發。

    打個比方:

    智力就像一根皮筋,外部環境就像拉力。

    如果皮筋本身就比較長,不怎麼費力就能拉到一定長度;

    如果皮筋本身比較短,費點兒力氣,也能拉到同樣的長度。

    當然,也因為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不能無限地拉。揠苗助長就適得其反了。

    只有聰明的爸爸媽媽,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啊!從這個角度來看,“拼爹”、“拼媽”確實是道理啊。

    因此,要想培養聰明的寶寶,爸爸媽媽也不能忽略了自己,我們即便離開了學校,也得堅持學習,讓自己處於智力刺激較強的環境之中,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智商“掉隊”啊!

  • 6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很多的人在提要接受孩子智力平庸的事實,這其實是非常錯誤、非常負面、非常消極的一個教育觀念。

    英國曾經對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0個人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中居然有一半以上的人中小學成績平平,有的甚至是學困生,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後來成為了引領全球的科學家藝術家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用智商來評價一個人本身就是非常片面的。

    正向心理學提出了7項指標,認為他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7大秘密武器:堅毅、激情、自制力、樂觀態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這7項指標中唯獨沒有智商。

    用智力平庸作為麻醉自己的藉口,本身就是對孩子極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這種消極負面的教育觀念,正是迎合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無力感,從而獲得了廣泛的市場和認同。多數家長都是第1次為人父母,所以對孩子教育知識的匱乏,是絕大多數家長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連開個車都要去學習去考駕照,更何況我們孩子培養這麼一件重大的事情。

    所以,只要家長朋友積極地去學習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就能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智慧,從而輕鬆的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不是盲從那些錯誤的教育觀念,給自己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無力感找藉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階魔方第二層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