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八零印記I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中秋節最初由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在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

    而說到中秋,就不得不提與之密切相關的乾隆帝了。

    清朝時,中秋節在各節令中佔有突出地位,節日前後安排了豐富的節目和活動。乾隆酷愛過中秋,自即位第六年至乾隆六十年,他有48箇中秋節是在避暑山莊度過的。中秋三天樂

    乾隆是中秋節放假三天的鼻祖,皇帝的生日被稱為萬壽節。乾隆的生日是八月十三,與中秋節只隔一天。他下旨:王公貴族,萬壽節至中秋節連放三天假。

    作詩狂魔——乾隆

    乾隆作為一位文藝青年,一生作詩43630首,擁有“上一次廁所,寫4首詩”的神速。

    這些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但大多以雞毛蒜皮為主。

    中秋御用月餅——自來紅

    自來紅又稱紅月餅,白糖、冰糖渣、果仁為餡,金黃色的外皮上有一個紅色的圓圈。祭月結束後,皇帝會賞宮內眾人,伴駕的嬪妃和阿哥等人自來紅月餅一盤。

    中秋祭月供品——10斤重大月餅

    皇家祭月供品有大小月餅、茶酒、瓜果鮮蔬等共28種,其中大月餅重達10斤。祭月結束後,10斤重的大月餅被精心包裝,貯存至當年除夕夜,皇家全家分著吃。

    中秋小節目——為母獻詩中秋才藝大比拼——君臣吟詩

    一到中秋,乾隆更是詩興大發,在避暑山莊度過的48箇中秋裡,共作中秋賞月詩100餘首,他一個人吟詩不過癮,還會拉著群臣一起參與。

    中秋才藝大比拼——現場徵文中秋壓軸節目——木蘭圍獵

    乾隆一家子在行宮開開心心過完中秋節後,第二日便浩浩蕩蕩出發至木蘭圍場,開啟中秋歡樂行的第二站。

    ---—————————————完————————————————---

    ---————————真的完了——————————---

  • 2 # 評良心而言

    農曆八月十五為什麼叫中秋節?

    大家知道一年分四季,每季是三個月,分別為孟月,仲月和季月,而八十五正好是仲月,又是秋天,所以叫仲秋。後來人們又稱之為中秋。

    從古代人們就有賞月的習俗,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月亮顯的各外大而圓,人們常說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能看到吳剛砍伐桂花樹,也能看到嫦娥懷抱玉兔。賞月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自從嫦娥和后羿分手後,飛向月宮,一個人正日孤伶伶的。吳剛被罰到月宮看守廣寒宮時,給他的承諾是,只要他砍倒桂花,就讓他回家,和家人團聚。誰知吳剛、剛把斧子撥出,桂花樹又完好無損。他想到愚公精神,所以一直在砍。但有於寂寞,嫦娥有時出來也和他搭話,聊上幾句,就像情人一般。後來人們有的借賞月之名,偷偷出來約會情人,所以今天又叫中秋佳節。

    八月十五賞月,不能幹賞!並且還有情人,那就帶點月餅,吃點月餅吧。

    提起八月十五吃月餅,故事發生元明之間,大家都知道,南宋時期蒙古人就

    曾侵犯中原,在元明這個時期就是蒙古人統治中原,為了不讓老百姓造反,看管很嚴,每村只有一把菜刀,菜刀掛在水中井,派一蒙古噠人,專人看管,誰家挑水,誰家切菜,用完刀馬上送還,否則遍會捱打,農民為了不受期壓,就商量個辦法,除掉看管人,以八月十五出來賞月為名,傳遞餅,餅中夾有信紙,今夜動手。蒙古人名中,這噠,那噠太多,就像日本這郎,那郎一樣。後來朱元璋稱帝后為記念這個節日,就改為吃月餅了。

    俗稱八月十五吃月餅,家家戶戶殺噠子。

    只是過去的分掙。

  • 3 # 傅斯鴻

    八月十五作為節日,起源於唐朝。唐玄宗時期,宰相張悅為了拍皇帝的馬屁,將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來又改為天長節。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於靈武繼位,又將皇帝的生日九月初三定為地平節。兩個皇帝的生日捱得太近,讓準備慶典的官員忙到不迭。因此,將兩節併為一節來慶祝,即定八月十五為天長節。

    唐朝滅亡後,這個節日因為被全民慶祝了一百多年,已經形成了既定的節日。到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宋朝建立。趙匡胤認為這是唐朝皇帝的生日慶典,怎麼還能叫天長節呢?於是,改名為中秋節。

    華人過節從來都要賦予節日以文化的價值。因此,中秋節怎麼來過呢?於是,大家就把上古時期嫦娥奔月的故事放到了中秋節上,這一天宜賞月,觀月畫,祭月神。

    到了丙辰中秋,大文豪蘇東坡酒後作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懷念他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勾起了人們的思念之情,於是,中秋節就又被賦予了團圓的意味。

  • 4 # 家人JAY

    “中秋”是仲秋的諧音。中國古代曆法將一年分為四季,每一季有三個月,分別為孟月、仲月、季月。八月十五是在秋季的第二個月,故稱仲秋,即為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但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之所以稱為中秋佳節,其實是因為它有兩個與月亮有關的浪漫傳說。

    相傳吳剛為鎮守天門的大將,威勇無比。但在一次天庭盛會時,他對嫦娥一見傾心,嫦娥亦被吳剛的男子氣概所吸引。二人的感情隨著時間日益發酵,愈發的你儂我儂。導致吳剛經常假借巡邏去與嫦娥幽會,最後被玉帝發現。

    玉帝讓吳剛在玉宮砍那永遠不會被砍盡的玉桂,並告誡吳剛,只有砍完了才能與嫦娥相見。玉桂雖砍不盡,但是會在八月十五之時莫名的失去恢復能力,這樣在那一天吳剛就能讓玉桂消失,與嫦娥團聚。

    在滿月的這一天,溫柔的月色照著這一對有情人,彼此的思念在這一刻盡情的宣洩,此刻不存在分離,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深情的溫存。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情成分淡去,最後中秋佳節演變為了一個充滿思念,祈求團圓的美好節日。

    另一個傳說講的是,齊國醜女無鹽因為高尚的品德被選為君王的妃子。但卻因無權無勢,備受冷落。那一年的八月十五,她在皎潔的月光下虔誠的拜月,向上天禱告,祈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君王剛好路過,看到了無鹽在月光映照下如仙女一般的絕美身姿,他被無鹽脫俗的氣質深深的打動了,之後立了無鹽為王后,給了無鹽所希冀的幸福。

    中秋總是迷人的,有思念,有團圓。拿著月餅慨嘆,誰解鄉愁滋味,誰懂歲月風情。

  • 5 # 搜了共享農莊

    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堂,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視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聚會.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予自己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風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拔尖道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皇帝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拔尖,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長幼,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願望,懇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風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道賀美好的日子,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維A酸乳膏去雞皮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