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鋒芒智庫同相

    韓娛圈的“水逆”仍在繼續。

    如果說李勝利夜店事件、樸有天涉毒引爆的一系列韓娛圈地震,是韓流男團、韓流偶像符號崩塌幻滅的標誌性事件的話,雙宋離婚,則扼殺和斷送了另一樁韓流產品:韓式愛情。

    1998年,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此後,光鮮亮麗的男團女團、由頂級工業流水線批次製造的全能偶像、為女性觀眾們量身定製的狗血愛情劇,這三項產品聚攏成一股韓流,肆虐於全球各個娛樂市場,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對毗鄰南韓的內地來說,韓流帶來的衝擊尤甚,它打破了由港臺控場的內地市場格局,向內地輸送了大量韓劇、韓綜、韓團、南韓愛豆,偶像文化派生出飯圈文化,並最終撬動了粉絲經濟。經年累月下,一座恢弘氣派的韓流帝國於內地落成。

    2016年,宋慧喬、宋仲基的定情之作《太陽的後裔》開播,兩人飾演的柳時鎮與姜暮煙演繹了一段脫離傳統韓劇敘事“套路”的浪漫愛情。彼時愛奇藝以每集23萬美金的歷史高價將該劇引入內地。資料顯示,《太陽的後裔》首播播放量輕鬆突破3000萬,收官時總播放量超過28億,多家媒體稱“愛奇藝透過該劇至少拉動了500萬付費會員”。至今,《太陽的後裔》仍名列愛奇藝電視劇熱度榜的第19名——直到雙宋離婚的新聞爆出,網友們認識到“現實遠不如韓劇美好”,《太陽的後裔》光環才終於消散。

    而隨著一件件韓流“核心武器”陰溝裡翻船,席捲內地二十年的韓流也面臨著全面潰堤——內地偶像工業的崛起,更是讓這股韓流加速走向盡頭。

    “韓流”始末

    內地觀眾從瞭解韓流到被韓流攻陷,大多離不開三個“渠道”:韓劇、韓團以及韓綜。

    1993年,中韓建交的第二年,《嫉妒》被央視引進播出,這部由崔真實擔任女主角、首部登陸內地銀幕的韓劇並未能撲騰出什麼水花。幾年後,《愛情是什麼》登陸央視八套、《星夢奇緣》亮相鳳凰衛視中文臺,而成為80後集體青春記憶的《夏娃的誘惑》和《藍色生死戀》則於2000年引進內地並播出。

    一段段南韓浪漫愛情拉開帷幕,霸屏內地熒屏數年的韓劇時代正式開啟。隨後,《冬季戀歌》《大長今》《浪漫滿屋》《對不起,我愛你》《我叫金三順》《我的女孩》《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等韓劇接連掀起內地收視熱潮。

    韓流巨星也伴隨著韓劇熱誕生。無論是早期的安在旭、車仁表、張東健、蔡琳、宋承憲、宋慧喬、元斌、韓彩英,還是後來的全智賢、李敏鎬、金秀賢、池昌旭、樸信惠、宋仲基、李鍾碩、金宇彬、孫藝珍等,都藉著韓劇東風在內地一夜爆紅,名利雙收。以宋仲基為例,《太陽的後裔》之後,其內地品牌代言費水漲船高至2280萬元,創下韓星海外廣告價紀錄。

    韓團“南下”的歷史,則要追溯到以H.O.T、N.R.G為代表的南韓一代團。

    1999年,央視與南韓KBS電視臺在中國劇院共同舉辦中韓友好文化交流演出,演出中,N.R.G以一曲嘻哈風的《MESSENGER》進入內地觀眾視野,在那個沒有社交媒體的年代,據說“中國代理公司每天都能收到100多封全國各地的歌迷來信”。H.O.T則更代表著韓流金字塔的塔頂,2000年初,H.O.T於北京工體舉辦演唱會,引發“萬人韓文大合唱”,隔天北京媒體甚至用上了《H.O.T燃燒工體》的標題。

    一代團後,將韓流一舉推向巔峰的二代團崛起,東方神起、BIGBANG、Super Junior、少女時代、Wonder Girls等均是其中翹楚,尤以創團於2006年、由南韓YG公司推出的BIGBANG最受內地韓飯歡迎。2016年,BIGBANG曾在內地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巡演,搶票難度“已經遠超搶一張春運火車票”,深圳站最貴的兩張票甚至賣出了12萬的天價,足見人氣之高、粉絲之瘋狂。

    韓團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懷揣明星夢的中國年輕人,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就在經歷練習生生涯後,從南韓三代男團代表EXO中成功出道。

    韓綜則走出了一條“南韓包圍內地”的路徑。憑著早期的《情書》《X-man》《Running Man》《兩天一夜》《我們結婚了》,及近年來的《三時三餐》《花樣青春》《孝利家民宿》《我家的熊孩子》《新西遊記》《新婚日記》等高分節目,韓綜打上了搞笑幽默、創新創意的標籤。內地觀眾的喜愛側面激發了內地綜藝對韓綜的“拿來主義”風潮,據去年10月南韓放送通訊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電視臺對國內版權抄襲問題現狀》分析報告,中國已經抄襲了南韓多達34檔綜藝節目。

    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開幕式,內地觀眾見證了韓流巔峰——表演嘉賓有張東健、金秀賢、鳥叔、EXO、JYJ及樸有天,護旗的是玄彬,點亮聖火的是李英愛,一場體育盛事,竟成了老中青三代明星聚首的韓流盛會,而比這更讓內地觀眾驚訝的是——這些明星我們竟然都認識!

    負面迭出,韓娛圈“震盪”持續

    韓流就像一場瘟疫,沒人能對它“免疫”——韓劇契合了女性幻想的理想愛情,青春洋溢的偶像團體極致迎合了東亞審美,韓綜紓解了當代人日漸陡增的生活壓力,即便你是個無慾無求的宅男,也會淪陷在女團妹妹們既美豔撩人又青春動感的舞蹈裡。如果你覺得審美疲勞,韓流又以更新速度快聞名,內地二十年僅迭代出四大花旦和四小花旦,但韓流幾乎每五年一次大換血,新人、新作持續吸引著粉絲的注意力。

    所謂韓流,就這麼匍匐在內地這片沃土,精通算計,少有疏漏。

    可惜的是,多米諾骨牌終究還是倒下了第一塊。

    今年1月29日,韓媒MBC電視臺《News Desk》揭露Burning Sun夜店於去年11月發生鬥毆事件,隨後,這條新聞向失控的方向發酵,下藥性侵女客人、賄賂警方、建聊天群發偷拍照、販毒、逃稅、賭博、性接待、重查張紫妍事件、甚至樸有天涉毒也由夜店事件牽出……越來越多的韓娛圈黑幕被揭露。

    韓娛圈長期來形成的行業潛規則、制度問題、等級矛盾等集中爆發。風波最早影響的是夜店持股方之一的BIGBANG成員李勝利,隨後波及了YG公司,其市值兩天內蒸發了近7億人民幣,最後蔓延至整個韓娛圈,除YG外,SM、JYP、FNC等南韓上市娛樂公司股價均大幅下跌。反映到內地,則是微博熱搜連續多日被韓娛圈負面新聞霸榜,經過這場風波,韓流形象一落千丈,飯圈之外,內地普通觀眾的好感消失殆盡。

    有網友調侃:“李勝利一個人搞垮了整個韓娛圈啊。”

    事實上,“勝利門”的表象之下,韓流消退早有端倪。2016年時,由於薩德事件,中方推出限韓令的訊息廣為傳播,儘管一直未得到官方確認,但無論韓劇、韓團還是南韓愛豆,確實都淡出了內地舞臺。這成為一個分水嶺,即便後來限韓令出現鬆動的訊號,但市場風聲鶴唳下,韓流並未實質性地回暖。三年來,內地再無一部韓劇堪比《太陽的後裔》的熱度,再無一個韓團可比肩BIGBANG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字幕組”,內地觀眾甚至可能失去韓綜。

    與韓流消退,短期內難以“改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偶像工業近兩年來的快速崛起。和曾經超女、快男時代初級、粗糙的造星流程不同的是,這一次,業界顯然準備充分。

    資本湧入+網際網路思維助力下,《創造101》《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青春有你》《以團之名》《創造營2019》等多檔偶像綜藝上線,其中大部分引發了全民關注和討論;蔡徐坤、楊超越、範丞丞、孟美岐、陳立農、周震南等大量新晉偶像“養成”,頂流們“改朝換代”;樂華娛樂、香蕉娛樂、絲芭傳媒、時代峻峰、坤音娛樂、覺醒東方等多家公司入局,逐鹿偶像經濟的紅利期。不難發現,韓流退散之際,孵化偶像成了內娛圈的“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等節目將嘻哈、街舞等小眾文化搬上主流舞臺,一批非典型的、針對更細分市場、更垂直圈層的愛豆在誕生;黃景瑜、李現、朱一龍、白宇、肖戰、宋威龍等發力影視劇的“鮮肉們”,也成為新生代流量的代表。

    上月末,李敏鎬INS粉絲數破990萬曾引來飯圈熱議,但跟許多轉發、點贊動輒上百萬的內地新晉愛豆們相比,“資料女工”們真談不上有多努力。連歸國四子都很少再提及曾經的練習生經歷了,中國偶像,終於不再需要舶來品,“本土製造”向追星女孩們供應了百花齊放、各式各樣的愛豆,“豐儉由君”。

    韓流依舊流淌在世界各地,只是中國不再是其中一個“要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水卷材可分為哪些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