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遇王和平

    我記得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就說過“天下文章一大抄”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只是看你怎麼去抄,那些好的語法,好的詞語,稍做加工,加上自己的構思,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就成了一篇好的文章。

  • 2 # 大提琴心聲

    恭喜恭喜你啊!有人剽竊你的文章是你福氣啊!就怕你的東西看都沒有人看!我希望自己的文章讓所有人去收藏,轉發或者修修補補,改頭換面再一次傳播!一篇好文章的作用是可以“救人”的,而一段無厘頭影片是可以讓人娛樂的,今天作家沒有地位,是因為他們“生不逢時”,他們趕上了一個人人可以表達到世界!所以真正的作家在暗暗的流淚,而我們這些業餘愛好的寫者如魚得水,胡說八道,一儘快感而洋洋灑灑,來吧!剽竊吧!來吧!抄襲吧!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 3 # 負薪映雪

    嘴上掛著“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人著實無恥,投機取巧、心安理得還要討好賣乖、譁眾取寵、聒不知恥的心態敗壞了文化氛圍,教壞了很多人。

    粉絲經濟、網紅現象、論文答辯……令很多胸中無物又想招搖過市、魚躍龍門的人採取剽竊別人的作品達到曝光或是學術的目的,網路上這種事不計其數,這是道德的淪喪,教育的滑坡……

    允許鄙人用兩首詩當結束語,表示本人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憤怒以及對快餐文化的厭惡與不屑!

    一聲嘆息<打油〉

    文章浮水面,白骨覓不見。

    別具一格<打油>、

    天下文章一大抄

    有抄不抄是草包。

    未見風流先收益,

    有才難成真“離騷”。

  • 4 # 守拙歸山林

    你應高興才是,說明你的作品有價值。別人出書簽名才叫抄,很容易出事,在網上不算抄,誰也抄不了去,這叫轉發,網路是智慧人,文章的原出處作者,網路能記憶儲存尋找到,完全能分辨出誰是原作者,千萬不能小看網路的功能,大可放心,網路上的東西,沒有抄一說,充其量叫轉載。

  • 5 # 沖天一笑17

    只能說明你名氣不夠大,真正剽竊你文章的人名氣比你大,但文采比你差,有了名氣那麼剽竊的才能獲得外部認可。這種學術界的亂象真的很扎心。我認為你可以拿你的原稿到有關單位去認證,應該是可以的。

  • 6 # 榮湧湧

    都知道吧!智慧財產權是受法律保護的。

    剽竊可恥。

    攝影:龍鳳侯家(我的老伴)

  • 7 # 周宗明217

    天下讀書人多如牛毛,見解獨領風騷,鳳毛麟角。聖手文章天下抄,洛陽紙貴,歷代文選入選才是英豪。

    仿,剝,射,竊都是腹中無有,腹上扣瓢,怕明眼人看的。論文造假,丟臉方舟子,無論其它。

    名言美文傳唱,悠悠之口自有否臧,傳一時為原創廣告,傳千秋一夢黃粱。《大風歌》何人能仿?巜五噫歌》梁鴻逃亡,無韻巜離騷》巜史記》美,巜紅樓》斷尾難續貂。巜阿Q正傳》世無雙,巜沁園春、雪》試與天公共比高。一唱雄雞天下白,蔣公介石,天下文人,八斗毛公風流人物看今朝。仿,抄成天下笑柄。怕只怕長江水滔滔。

  • 8 # 大拄

    此言不虛!有語云: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會抄者獨創妙文,不會抄的,即為抄襲剽竊,會遭遇口誅筆伐。有人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獨創,讀過的文章產生影響,寫出來就是這些影響的集合。

    (一)丶抄襲是撰寫文章的必然現象,是寫作的初始基礎。 這裡所謂抄襲,僅限於字、詞丶句及引用文字。這是寫作須臾不可或缺的。這些都是我們抄襲前人的。無一是我們獨創,我們也無此資格與權威。據此,可以說我們一落筆,就是在抄襲。 有些名言佳句,也曾為文學名家抄來抄去。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最早見於唐朝詩鬼李 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的第十句。宋朝的石延年(曼卿)丶歐陽修,元朝的元好問等都照搬襲用過。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的最後兩句也摘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些文學巨擘絕非抄襲,而是化用丶襲用丶借鑑,至多算是引用。雖是同一句話,前邊的在於說明,老天若有喜怒哀樂之情感,也會隨著歲月的蹉跎而衰老的。表達了詩人們對所處時代的無奈和悲天憫人的情感。而毛澤東則不存在"無奈“,他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指明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大局已定,勝利在望。 誠然,凡事都有例外。字丶詞都可創新的。例如:"曌"丶"囍”,前者是女皇武則天,後者是兩任宋相王安石。夏衍在抗日戰爭時期辦《救亡日報》時,根據方言創造了"搞"丶"垮“兩字,得到毛澤東的首肯並採用。這在於說明,創造新字詞,或是名人政要,或是公眾認可,約定俗成,非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為。

    (二)丶模仿是學習寫作的必經過程,概無例外。 模仿是重要的學習形式。人降生後,除本能外,都是在模仿他人。如同我初入黌門學習書法,先是"描紅”,然後臨摹字帖。到高小後沒書法課了,擺脫了字帖的桎梏和樊籬,全靠自己修行了。但字帖的影響仍在。寫作亦類同。初始照搬或模仿字丶詞丶句及結構,大段或整篇抄襲則不許。那種情況多見於不公諸於眾的論文或領導彙報講話。依我個人經驗,人都有記憶功能。讀書籍報刊,特別關注醒目標題丶新穎觀點丶華麗詞句,遇之則銘記於心或予以抄錄。待寫文章時,精心篩選,改頭換面丶搬運嫁接。再加以修飾潤色,便大功告成。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於心。自然所寫文章有抄襲和模仿因子。 先秦《禮.曲禮》有云:"勿剿說,勿雷同"。就是講模仿抄襲的。談到模仿,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第五、六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相較,確有明顯的模仿痕跡。王勃化用這兩句,舉足輕重,乃點晴之筆。寫盡友誼深厚,江山難阻。使友情昇華到美學境界。這是送別詩中不世經典。 在古今文壇,此類情況不勝列舉。"魯郭茅,巴老曹“這些文豪的作品,或多或少有抄創之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與俄國果戈裡的同名;曹禺的《雷雨》,與蘇聯的劇本《大雷雨》也有點撞車。

    (三)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模仿的最佳化昇華,猶如破繭成蝶。 抄襲模仿達到一定高度,自然而然地產生悟性,若對文學有潛在的天資、天分丶天賦此時亦應顯現。即可舉一反三丶觸類旁通。南北朝時的劉勰說過:"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竭“。又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而今又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要捨得花功夫去"觸類"。仔細品味他人文章的巧妙構思,咀嚼其精美語言並熟記,領悟其得當剪裁,透視其內涵精髓,揣摩其主旨靈魂。由此激發喚醒自己的靈感,挖掘潛能,啟迪思路,由彼及此。閱讀得多了,自然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了文學修養。只要潛心領悟,或許有朝一日頓覺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可根據自己的文章立意,因時、事、地丶人的不同,謀篇佈局。 無人生而知之,包括王勃一類的神童。但其詩詞天賦,無不稱奇。比如他的《滕王閣序》,詞采飛揚,氣勢恢弘,佳句連珠,絢麗多彩,才情灑落,乃駢文典範。其中語驚四座,聞者拍案叫絕,之後膾炙人口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恰恰這兩句,乃是脫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的千古稱頌,庾信的知之寥寥。王勃的好在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好似齊飛。碧水長天相接,上下渾然一色。與庾信的兩句相比,顯然更勝一籌。尤其是突出了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 動態美,孤騖在飛,雲霞在落;立體空間美,長天秋水交相輝映,將嫁接發揮到極致。雖不是原創,卻勝過原創。是真的"觸類旁通“了。

    (四)丶借鑑寫作規律技巧,形成個人文風,是模仿的最高境界。 清朝邵梅臣說:"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為“。啟示我們要兼收幷蓄,博採眾長。善於借鑑他人是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古人袁 虎,周恩來的秘書楊 剛,均能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他們必定是飽讀詩書,坐擁書城,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是從模仿達到最高境界的標杆。我們只能仰望,不可高攀。我們能做的是,多讀文學大家的抗鼎之作,錦繡文章。廣泛涉獵詩詞歌賦,經史子集。開宗明義,開卷有益。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以求文從字順,言簡意賅。 中國頂級的文學巨匠,都有模仿借鑑的經歷。這種借鑑已達到爐火純青丶出神入化的極致。非通古博今丶學貫中西者,很難發現評說。 莫言講過:美國的威廉.福克納丶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等人,曾給予自己重要啟發。據說,茅盾的《子夜》,是模仿法國激進主義者愛彌爾.左拉的《金錢》。兩個文字確有相似之處。魯迅模仿過俄國的果戈裡。曹禺模仿過挪威的易卜生等等。從模仿丶借鑑昇華到才當曹斗,書通二酉,才思敏捷,妙筆生花的文豪聖手。這就是文壇泰斗們的成功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出穗後再長几天可以吃青煮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