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一國學
-
2 # 金蘭中醫學社
一門學問能夠經得起千年的錘鍊,那自然是最值得人們運用的了。古往今來嗎,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所渴求的話題,然而有關人體健康的養生秘訣,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形成體系,對後世人們的健康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當人們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最希望的是能夠吃飽穿暖;在能夠吃飽穿暖的時候,人們最希望的是能夠長命百歲;在人們已經鶴髮童顏的時候,其實最渴求的還是平安快樂。對於健康長壽這個話題,其實在幾千年前,我們智慧的祖先就已經揭示了其中深不可測的奧秘。
翻開《黃帝內經》,裡面中有這麼一句話:“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麼短小精悍的句子,卻點醒了人們心中的巨人,原來,長壽需要的是這般如此,如此這般。總體來說,無外乎五大方面。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要學會“法於陰陽”。也就是說,人體要與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同步,效法宇宙的自然規律,效法人體的生命週期,效法天人合一的三才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子時一陽生,陰陽交替,應該入眠;午時一陰生,陰陽換班,應該午休,這麼簡單的道理,卻也有不少人一直沒有悟到其中真諦。天寒地凍,君子居室,加衣取暖;天炎地酷,蔭地之涼,取之有道,這也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方式,奈何人們時常將此沒有放在心上。
在《黃帝內經》中講到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以及“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等,都是“法於陰陽”的著名論斷。所謂“法於陰陽”,就是要與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效法自然,向自然界學習,而忤逆自然、逆天而行則不是養生長壽的做法。
其次要說的是“和於術數”。古老的中醫學裡,包含有導引、吐納、按蹺、祝由、房中、意守等養生術數。在中國古代,術數比較多,五花八陣,但有些術數卻或多或少的摻雜了唯心主義的東西,讓人們對術數這個東西產生了誤解。其實,很多養生術數也是頗有良效的,比如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等,這些就不能將古代的方術相提並論。也就是說,只要是有益於人類繁衍和健康成長的方術都應該發掘,比如古代的仿生養生術數就值得發掘。
再其次需要說的就是“食飲有節”。古人云:渴不狂飲,餓不暴食。飲食有規律、有節律,才是健康成長的基本準則之一。一日三餐已成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也是科學飲食、科學生活的基本準則之一。在中國,“一日三餐,葷素搭配,湯菜具備”已經成為餐桌上的一種文化了。還有飲品也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習俗。在中國,茶文化和酒文化盛行,各種飲料更是琳琅滿目。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我們日常要喝的飲品,對我們的健康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如,嗜酒有害健康,品茶有益健康)。
再次就是“起居有常”了。一般來說,到睡覺的時候就該睡了,經常扮演夜貓子,對健康是不利的。到起床的時候就該醒了,經常賴床,血液迴圈也不會太好,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生活起居以及居住的環境,都會對健康有所影響,如居住的地方鳥語花香、山清水秀,自然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如果居住的環境陰暗潮溼,就會使人們罹患關節疼痛的疾病。還有電腦一族,經常保持不正確的姿勢,造成脊柱病變。另外,有些青少年通宵達旦的玩電腦遊戲,顛倒生物鐘,容易造成心神疾病(包括心理、精神疾患)以及身體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從這些例子來看,人的生活起居與健康的關聯是不言而喻的。
還有就是“不妄作勞”。簡單地說,就是不要超越限度的和違背常規的進行勞作。人們要生活,就必須要勞作。有道是勞動最光榮。勞動的目的是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創造價值,並獲得維持生活的食糧和財富。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妄行”,任何貪婪、陰損、投機、邪惡等“妄行”都是不對的。不妄作勞不僅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透過自己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食糧和財富才是心安理得的,但也不要超越身體能夠耐受的最大限度。
需要指出的是,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耗傷心神,長期的勞傷心神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神經衰弱等表現;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耗傷體力,長期的耗費體力會導致腰肌勞損、脊柱變形、肌肉拉傷等疾患;長期無所事事或者遊手好閒的人,並不能因為沒有勞動而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其實長期不從事勞動,且大魚大肉,這樣會骨弱肌膚盛,稍一勞動就會汗出,身體麻木。所以勞動是需要有節律、有規律、有節制的,不能過度的透支身體健康。
以上五點,雖然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也未必都能堅持到底。記得蘇格拉底當年讓學生每天甩胳膊100下,剛開始堅持的很多,但一年以後,發現堅持下來的只有柏拉圖,當然最好成就最大的也是柏拉圖。所以,養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但要長期堅持卻不容易。也就是說,只要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五點,基本上可以“形與神俱”(就是人的精神與身體保持一致,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境界),最終“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些年隨著大家對健康養生的重視,很多人都應該從一些養生節目聽說過《黃帝內經》。這部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雖然很多專家有提到,但目前大多數的內容,都只是在教大家怎麼吃,吃什麼,難道只是怎麼吃才是黃帝內經的精髓?
回覆列表
《黃帝內經》中為我們清楚地解釋了人的成長規律。
《黃帝內經》認為,氣是生命之源,而生命之氣都儲存在腎臟,腎氣充盈則生命力強盛,腎氣衰竭則生命力枯萎,後世養生常以補腎為本,就是從這裡來的。
因此,《黃帝內經》認為,人的一生就是腎氣由盛到衰的過程,並且對男女的成長作了更為詳細的表達。
就是男性而言,
自出生之日開始便不斷充實腎氣,
到八歲時,則腎氣開始變得充實,頭髮出現油亮的光澤,乳牙開始脫落。
到十六歲時,則腎氣活動旺盛,精氣飽滿,男性特徵開始顯現,並且有了兩性交合的強烈慾望,就具備了生育的能力。
二十四歲時,則可以達到一生中腎氣最飽滿的時候,牙齒完全健全,筋骨變得富有彈性而有力量,肌肉開始變得粗壯,精力旺盛,身體有一種輕盈向上的張力。
三十二歲時,腎氣依然飽滿,筋骨健壯,肌肉結實,是一生中最穩健的階段,但是,腎氣的活躍度有所下降。
到四十歲時,則腎氣開始衰退,頭髮開始變白,甚至脫落,牙齒開始鬆動,精力開始下降。
到四十八歲時,腎氣不足,陽氣不能充實身體上部,所以,上肢肌肉會出現明顯萎縮,面色也開始失去紅潤,臉皺紋開始明顯,鬢角變白,精力明顯不足,肢體的運動功能下降明顯,消化能力下降,飲食易脹氣。
五十六歲時,腎氣開始虧缺,導致肝氣不足,筋骨開始變得不靈活,走路變慢。
六十四歲時,腎臟開始變衰,牙齒和頭髮脫落明顯,身體開始蜷縮,其它臟器也因為腎氣的不足,其活動能力下降,人生接近暮年。
就女性而言,其成熟要比男性略早,但衰老也相對要快一些。
一般而言,女性在七歲時,腎氣變得充盈與活躍,開始換牙,頭髮也油亮發光。
到十四歲時,腎氣旺盛,任脈通暢,月經按時來潮,就有了生育能力。
二十一歲時,則腎氣飽滿,生理發育健全,女性特徵凸顯,精力旺盛。
二十八歲時,腎氣飽滿而旺盛,筋骨開始變得有力量,頭髮濃密,是女性一生中綜合體能最好的階段。
三十五歲時,開始變衰,氣血變得不那麼旺盛,臉上的紅潤之色開始減退,憔悴蒼白之色開始升起,頭髮也開始悄然變稀。
四十二歲時,腎氣明顯不足,氣血不再旺盛,面部的皺紋開始增多,頭髮開始變白。
四十九歲時,則腎氣變衰,任脈氣血衰弱,月經斷絕,失去生育能力。
當然,以上講的是人生成長的一個普遍的自然生理過程,可能個別人也有例外。
《黃帝內經》也強調,明白了人的這個成長規律,我們就要重視養生,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避免精氣神消耗過大。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和醫學的觀點,養生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重視“含蓄”和“內斂”,精力不能過度外洩。
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不能太情緒化,一驚一乍,把得失看得太重,慾望過於強烈,含住精神,固住本原,才是長生久視之道。
然而,在滾滾紅塵中,或迫於生活壓力,或源於世俗的名利追求,又有誰能夠真正守住本心。
還是請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盡力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