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幕聞達

    秦國最後能統一天下,秦孝公的招賢納士和商鞅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孝公不顧世族反對,將秦國現狀和多年積累的弊病毫無保留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可見其強秦之決心,招賢令中更是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意思是天下不管是誰,只要能幫助強大秦國,就給高官厚祿,且裂土封王。這裡說一下,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朝代,一個能讓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的人,高官厚祿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裂土封王,兩王並立,世所罕見。由此可見孝公眼裡,秦國再不變法圖強,恐前途不可知矣,必須下定決心強大秦國。至於商鞅變法,它確實達到了孝公招賢令中強秦的效果,且後效持久,在孝公至秦始皇的數代君主時期,商鞅變法保證了秦國在一條有跡可循的發展道路上不偏不倚,越走越穩。所以孝公招賢令和商鞅變法對秦國統一天下功不可沒,秦國統一天下則對奠定我們民族統一思想功不可沒。

  • 2 # 願有生的時間遇到你

    商鞅變法是中華歷史上最成功的。李斯制訂的法律是失敗的。可後世帝王喜歡李斯的律法,而不喜歡商鞅的。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也就是“以法治國”,而李斯的核心思想是“術與勢”也就是說“法律僅是帝王的工具”中國帝王太自私,他們不喜歡高於皇家的法律。漢武帝時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核心思想便是“尊皇”“三綱五常”。也就是強調帝王超然的地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每一項都是皇帝自私至極,維護自己私慾的條款。後來又有“七出之條”,表面上看是強調女子賢德,實際上只是維護男人的權利。而後又有“三不去”,尤其其中有條“前貧賤後富貴”:指丈夫娶妻時貧賤,但後來富貴的。根本就是為了維護公主或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家人女兒的利益提出的不平等條約。何謂“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則為法治。法治有利國家,有利百姓,但不利於貴族,商鞅變法極為成功,最後卻被舊貴族害得商國被滅,被車裂。可見舊貴族內心極其憎恨破壞了他們利益的商鞅。但新崛起的貴族和秦國百姓已經將商鞅律法奉若神明,故才有秦國將相有識之士皆學法的熱潮,造就了秦國即使皇帝皆是偶然登上皇位,皇帝頻換,國家內鬥,五次合縱大軍攻秦。秦國仍然不倒,長盛不衰,直到秦始皇掃平六國,並且無論君主是如何機緣巧合坐上皇位,皆有所作為(一位僅當了3天皇帝的秦孝文王除外)。這樣國家昌盛,明君倍出的盛景真是令後世各國汗顏。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做到君主個個是明君呢????五次合縱軍攻秦:第一次秦國小勝,敗魏、趙、韓三國聯軍於修魚。第二次經三年苦戰,聯軍攻入函谷關,迫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聯軍勝利。第三次白起在伊闕殲滅韓魏聯軍24萬,數年內連續攻佔韓冶鐵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宛、鄧及魏之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兩國益衰。趙國有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可以與秦周旋。趙國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兼併宋國。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進至滎陽、成皋。秦見勢不利,主動取締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第三次未交戰,但李兌的戰略成功了,為趙魏謀取了巨大利益。第四次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楚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於陳。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15萬,迫魏再獻出南陽地區。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45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聯軍取得勝利。第五次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趙將龐暖指揮攻秦,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中國歷史上可有一個國家如秦國這般強大,不會因為任何內部矛盾、國王更換,還是外敵入侵而長盛不衰的????這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強大的國家。這個強大是誰造就的,是秦孝公和商鞅。秦始皇為了一統中華,讓李斯建立新法,廢除了商鞅的舊法。法律的核心思想改變了。但這套缺陷嚴重的李斯法律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李斯法律實施後,笑話不斷,其中最可笑的便是“指鹿為馬”,可見秦國已經淪為了人的天下。人只要有權,但可以為所欲為。而後世王朝更是變本加厲,皇帝更為捧上神壇。一個小小的縣官,便握有一方生殺大權,而且審理案件,判案根本不是根據律法,而是根本縣官的喜好。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將這荒誕的理論推上巔峰。從此中華就是一個人欺人,人吃人的禮儀之邦。大公公欺負小公公、婆婆欺負媳婦,男人欺凌女人,富人欺負窮人,官家子弟欺負百姓,官高一級壓死人,出身高貴便自幼特權加身,講究忠義。可笑、荒謬。如果兩人相交,無才之人若甘心屈服於才華橫溢之人,也沒什麼話說。就比方能做喬布斯手下做一名苦力是一種榮耀。但一個人只憑出身就要求別人為他生,為他死,無論他多麼低能,多麼無恥,多麼行為不檢,闖了多少禍事……別人都需要忠於他。就像皇帝無論是對是錯,皇帝再任性,再胡作非為,天下人也要聽皇帝的話,也可歌頌帝王。世道如此,真是暗無天日。中國清朝受盡列強的欺凌,不是秦始皇的錯,更不是商君的錯。而是皇帝和他手下這些王侯權貴自私彼利的錯。作為特權主義的一群人,他們凌駕於一切律法、道理之上。皇帝說的話是聖旨,欺瞞皇上就是欺君,皇上叫誰死誰就得死,完全不講道理。皇帝是天,王侯將相為螻蟻。王侯將相為天,百官為螻蟻,百官為天,天下百姓為螻蟻。富人為天,窮人為螻蟻。長輩為天,晚輩為螻蟻。男人為天,女人為螻蟻……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世道,真的有法律存在嗎?沒有,有的只有維護權貴的條款存在,這樣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法律。因為它從來不講道理,不公平,不公正,它也從來不莊嚴,皇帝一句話比什麼都管用。而掌握了權力,比皇帝還大。這樣的世道,比的只是誰的權大,誰的權大誰說了算。法,是與之對立的人。法律之下,法為天,眾生平等。真正的天是什麼樣兒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的眼中,萬物是一樣的,故而它公平、公正。而律法就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定出來的天,用於約束世人,抑惡揚善。人性本惡,需用法來約束。人性本善,抑制惡的一面,使人不敢輕易犯法,故而給予人間正道。法治大興,利國利民。以人治國,權貴與百姓必定等級分化,矛盾不斷。誠如老話“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以法治國,360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應受到尊敬,無論哪行的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出人投地。以人治國,帝王為天,百官為道,行業分高低貴賤,人分等級,一個人欺人、人吃人的世界,只有為官一途方可立於眾生之上,其次為有錢人。每個人都在看對方是否為官,是否有錢,這樣的世道風氣不正。人心皆被權利錢財所迷,社會烏煙瘴氣。沒有人真心喜歡所在的行業,並實心為其耗盡一生心血,成就“工匠精神”。

  • 3 # 歷史微探索

    可以這麼說秦孝公的招賢納士是秦國強大的最重要的一次機遇,帶給秦國的是脫胎換骨的一次改變,當然招賢納士只是表面的作用,最根本的作用還是秦孝公這個人,以及他對變法圖強的執著和不惜一切代價,商鞅這個人本事大嗎?當然大,但是隻有秦國,秦孝公手上,能使他發光,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君主手裡,他最後都只有默默無聞,或者變法未成身先死,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秦孝公,商鞅劇照

    一,秦孝公的求賢若渴的緊迫,不惜以共治秦國為代價,但求秦國變而強,這點在其他國家的君主是難以做到的,一者是君主沒那麼大魄力,二來已經分配的貴族利益鏈已經成型,誰也不會把手中的利益拿出來。秦國不同,秦國窮,很窮,所以君主有膽量,氣魄,畢竟再差還能差到哪去,再者秦國的利益鏈遠沒有山東諸國那般難以撼動,加上秦穆公前期打下的基礎,所以商鞅才能在如白紙一般的秦國上肆意的自由揮毫,大力改革,君臣同心,頂住一切壓力,堅定不移的進行改革。

    二,對於商鞅來說,他的個人能力和手段是非常高明的,恩威並重,殺伐果斷,賞罰分明,使得民眾認同新法,這些也是商鞅變法成功的一大原因,畢竟即便君主再支援,你自己頂不住壓力,被秦國的那些既得利益者給收拾了,那秦孝公也是沒有辦法的,所謂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如伯樂識寶馬,莫不如此了。

    所以秦孝公,商鞅共同協力之下的,當然後來的秦惠文王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秦國在堅定不移的執行新法之後,國力是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激增,不過十數年就打敗不可一世的魏國,收復河西失地,一掃百年恥辱,奠定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當然商鞅之法在當時來說對秦國是最高寶典,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天下局勢的不同,自然不可能通用,後人若不知變通,依舊照搬,而不結合實際情況,最終重典也是會成為覆舟之水的。

  • 4 # 三興771

    秦孝公的求賢是真心誠意的,他讓商鞅變法兩次,時間長迏十八年。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第一大強國。

    商鞅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變法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廢封彊,廢止井田制,承認士地私有,獎勵農戰,凡從事耕織徼納糧會布帛多者可以改變原來身分,有軍功可以受爵,實行郡縣制,建立地區為單位的蘢層行政機構。改蘋加速了社會經濟變蘋和集杈政體形成,使秦圖富強,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 5 # 貪吃的粑粑巖

    秦孝公絕對是一個雄主,可惜死的太早。當時的秦國是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沒有之一。孝公認識到秦國的處境及短處後,釋出求賢令。只要能讓秦國強大起來,共同治理都可以接受。好比一個老闆,只要能讓公司變強,一起經營都無所謂。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把秦國各部族統一,制定各種法律,普及民眾。以法治國,讓所有人知道法治無情,所以導致後來太子殺人,太子太傅及相關人員皆處重刑;還提出軍功制,戰場殺敵,一首級一級軍功,讓平民士兵有機會晉升,提高了全民戰鬥的積極性。總體來說,商鞅變法是秦國變強的基本,也是後來秦國強大的核心。

  • 6 # 小乙哥820

    秦孝公招賢納士表面上看使秦國強大了,但所招納那些只求利益不講仁德的“賢士”們,讓本來人文思想薄弱的秦國,更成了文化低谷。失去文化滋潤的國家,不管國力有多強大、軍力多輝煌,都掩蓋了“短壽”的宿命。

    後來的隋朝也應證了這一規律。

  • 7 # 劉虎504852451

    歷史上每個新朝代都會有百年左右的興奮發展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根本原因是因為新朝代的民眾從最苦難中來,身上各種壓榨鬆了再加上人口少,肥力好的良田很多,可以快速恢復每個勞動力的產值(糧食),這樣只要囯家穩定稅不重,平庸皇帝都能做得很好!但象秦孝公一樣從立囯超百年之後大膽改革併成功的唯一有他,從這方面講比秦始皇的功勞都要高,因為從秦孝公商鞅變法後,已經可以預料秦只要不同時出奸臣和昏君,秦將一統天下!就現在中國來說剛好處到百年內,取得的成就也沒什麼歌頌的,現在社會矛盾慢慢突出了,老一輩拼死拼活的精神越來越少了,經濟往下走是常態,不進行商鞅式變法,很難走出歷史規律

  • 8 # 手機使用者64870071413

    商鞅變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秦國當時比較弱,急需要變法強國。2、秦國國君也意識到國家貧弱,需要變法強國。3、商鞅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華,而當時列國國君不任用其變法,他最後才到秦國去的!4、秦君和商鞅出現在同一時代,有相同的觀點,秦變法強大,商鞅實現才華和抱負,兩兩得〃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打造精益管理模式可視化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