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unzhennkp
-
2 # 工作不工作呢DG
古時“位列三臺”在不同的時期是有所不同的。
在漢朝的時候,以尚書為中颱,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合稱三臺。
尚書檯是東漢中央政務的中樞機關。既出詔令,又出政令;負責起草釋出皇帝詔令;朝臣選舉,由尚書檯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謀議、決策,對朝政有著重大影響。尚書檯皆由皇帝親選幹練之士充任,便於控制,發揮效率高。
秦漢以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事務。御史所居的官署被稱為御史府,又稱蘭臺、憲臺。是朝廷的行政監察機關,負責糾察、彈劾官員。
謁者臺的職責是“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而在隋朝的時候,煬帝設定司隸臺,與謁者臺,御史臺,合稱“三臺”。
到了唐朝時,尚書省又稱中臺、中書省又稱西臺、門下省又稱東臺。唐朝三省的長官都是宰輔。
雖說三臺在不同朝代,可能不一樣,但是可以看出,都是朝廷重臣。
-
3 # 李哥講史
古代的位列三臺是指三個不同的職位,在不同時期這三個位置也是不同的。
在西周時期三臺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指司馬、司徒、司空;第二種是指太師、太傅、太保。
在漢朝的時候,三臺是指尚書、御史和謁者。人們稱尚書為中颱,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合稱“三臺”或者“三公”。尚書主要掌管文書及群臣章奏,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御史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謁者的工作內容就比較多了,他們主要侍從皇帝,擔任賓禮司儀,宿衛宮廷及供其他臨時差遣,也可以充當皇帝的使者,出使諸侯國,巡視地方,派往災區發放賑災錢糧等。
在隋朝的時候,隋煬帝楊廣設立司隸臺,與謁者臺 ,御史臺,合稱“三臺”。司隸臺的職則是巡察京城及京城周邊;謁者臺職責是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御史臺職責是負責監察事務,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
在唐朝的時候,尚書省稱為中颱、中書省稱西臺、門下省稱東臺,合稱“三臺”。尚書省主要負責官員的任免和行政命令的下達;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複審中書詔敕。這“三臺”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但又相互監督。
在明清時期,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臺。當然職位也是極高的。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曾有太師這個職位;清朝的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死後被追封為太傅。
-
4 # 福垊
咱們先從三省(六部)說起。其實三省準確說是五省,隋高祖即位後即設尚書、內史、門下、秘書、內侍五省;吏、禮、民、工、兵、刑六部。唐太宗避己諱,民部改為戶部 隋文帝避父諱(楊忠)中書省改內史省。因秘書省→翰林院、內侍省(宦官主事)→內務府(和珅曾任其大臣,非宦官),大致一個≈書童,一個≈保姆,故忽略不計。唐朝三臺即三省——東臺中書省、中臺尚書省、西臺門下省。隋朝三臺下文再述。此時三臺=三省>三公。
故而位列三臺比位列三公還難!隋內史令首任楊素,唐初中書令不設。隋尚書令晉王楊廣任,唐尚書令秦王李世民任。尚書僕射(ye)權知(尚書令副職),門下長官是侍中。唐太宗因“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他名——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曾授李靖,行使職權。朱元璋曾是大宋(韓宋)龍鳳時的同平章事。同平章有三公厲害嗎?就連同平章事都>三公!
此地未經邀請或未經不許可不得擅入,否則輕則破財,重則受罪,再重要命。也就是禁區即禁臺,後以禁臺為權力機構的象徵。省中亦然。省,觀察、監視;中,裡面內部。就是被邀入內,也必須小心慎微,誠惶誠恐,因為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內臺即中臺乃神聖的象徵,就像白宮。
秦漢時,尚書為內臺,謁(ye)者為外臺,御史為蘭臺,此為三臺專指。東漢光武帝始置尚書檯(尚書令主事)→劉宋改為尚書省,漢朝始有中書令,曹魏設秘書監後曹丕改為中書監魏明帝輕尚書檯而置中書省,侵尚書檯的權。魏置侍中寺→晉改為門下省。臺的官署降級,省的官署升級。下面也是三臺專指,隋世祖設司隸臺、謁者臺、御史臺為四品官署而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三品官署。
-
5 # 甲歷史
【歷朝歷代的“三臺”所對應的具體職位】
三臺,即三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應不同的職位。
“三公”一詞最早出現始在商代,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紂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當時的“三公”只不過是商王的臨時委任的官職,也沒有明確的分工,他們作為商王的左輔右弼,其職責相當於商初的尹或後世的相。
西周時期,官制比較健全,並具有一定的規模,西周時期輔佐周王的百官之首也是三公,《尚書·周官》說“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為三公。”
《春秋公羊傳》又說“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可見,在中央政府機構裡,除周天子之外,最高階的職務就是“三公”,是為輔佐國君的高階顧問官。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與此同時,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 在職官制度上正式確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 形成新的中央權力中樞。
隋朝,楊堅即皇帝位後,廢除了北周使用的許多古官名稱,系統地整理和綜合了南北朝後期各國的新官制,按照集權制度的需要,重新建立了一套嚴密而複雜的國家機構。隋朝雖置三公,規定其可以“參議國之大事”,但多限於禮樂,為顧問,真正輔佐皇帝、執掌政務的則是尚書令、僕射、納言、內史監及其領導下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又稱為尚書檯、門下臺、內史臺,由此三公又被稱為三臺。
下面,將“三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職務列寫如下:
夏、商:三公無官。
周:太師、太傅、太保。
秦:丞相、太尉、御史。
西漢: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
東漢:太尉、司徒、司空。
魏晉南北朝:太尉、司徒、司空。
後周:太師、太傅、太保。
隋:太尉、司徒、司空。
唐:太尉、司徒、司空。
北宋:太尉、司徒、司空。
南宋:太師、太傅、太保。
元朝:太師、太傅、太保。
明朝:太師、太傅、太保。
清朝:太師、太傅、太保。
其中,在明仁宗之後直到清末,三公皆為虛銜,成為一種榮譽。
-
6 # 像我一樣besos
位列三臺我還是頭一次聽說,恕我見識淺薄。不過我倒是知道位列三公,我也不大清楚這二者有何區別,但是我下面就把我知道的位列三公跟大傢伙嘮嘮。
三公這個詞,我第一次接觸是在初中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書中說袁術四世三公,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它。隨著後來的深入閱讀,我在三國演義中瞭解到三公就是指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當然這是對於漢朝所說,在後世的朝代中,三公的指代有所不同,不過它指的行政職位大體一致。
在漢朝,大司馬相當於全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長官;大司空總攬朝政,相當於後世的丞相;大司徒主管國家司法和向皇帝諫言,說白了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紀委書記。當然,在漢朝三公並不是國家的最高官職,也不是像我上面說的有那麼大的權利,因為他們上面還有一個大將軍的職位,大將軍幾乎架空了皇帝,全國的軍政大務都由大將軍處理,國家幾乎是大將軍說了算。
周設立太師、太傅、太保。秦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隋唐設立太尉、司徒、司空。及至宋元,也大體是太師、太傅、太保,但是宋朝的三公所領導的機構可能有點不一樣,分別為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到了明清就不一樣了,明朝朱元璋廢丞相,設立:立、戶、禮、兵、刑、工六部,皇權被集中,從此再無三公,到了清朝,雍正設立軍機處,皇帝集權達到了頂峰,三公更是無從談起。
回覆列表
古代的位列三臺是指:1、 漢代對尚書、御史、謁者的總稱.尚書為中颱,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合稱“三臺”.後稱三公。 2、隋代,煬帝置司隸臺,與謁者臺,御史臺,合稱“三臺”。3、唐代,尚書省又稱中臺、中書省又稱西臺、門下省又稱東臺。 4、三公: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司馬、司徒、司空;一說,太師、太傅、太保。5、西漢時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此稱,惟已無實際職務。6、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