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寬
-
2 # 讀者風明
先說答案:會。
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機器取代人力,應該說是必然的事情。很多流水線式的生產工作,將來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去做。
那麼問題來了,解放出來的那些勞動力怎麼辦,重新找其他工作?但是許多領域都可以由機器代勞,整個地球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工勞動力。所以,那時很多人恐怕不得不失去工作。
那麼樂觀一點想,政府恐怕得養著這些人,按時給他們發放救濟金。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政府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供養大批不事生產的民眾,而且不得不這麼做,否則民眾就會推翻政府。
但供養民眾也並非就沒有問題,因為人們如果每天無所事事,也會導致各種事端。所以政府還是需要想辦法創造一些崗位——哪怕它們實際沒什麼用處,以使人們不至於全然無所事事。那麼,在這樣的情形下,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體制來適應這種變化,只是不知更好還是更壞。
很可能,那時對人類而言,生存已不成什麼問題,但心靈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因為那時整個世界都將被機器化、人工化、體制化。為了使人們安居樂業,政府需要保持社會的有序性,而方法可能是《一九八四》式的(強化管制,限制自由,使人們安於溫飽,遵從體制),也可能是《美麗新世界》式的(使人們沉溺於娛樂,一切依賴科技與體系,愚其心智,弱其意志),更可能是兩者並用;此二者皆是愚民式的,在這樣的世界裡,科技是進化的,而人類是退化的。
當然,也有第三種方法,或許可以使人類亦進化,只是比較難,那就是學古希臘人,使人們求知、愛美、愛藝術,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而不再是貪婪和愚昧。
-
3 # 福建中公教育
人工智慧.的進步速度是驚人的,未來我們將開始與人工智慧並肩工作。
AlphaGo火了,五場億人圍觀的“人機大戰”,最終它依託大資料與深度學習的技術優勢以4:1的勝利者姿態告訴人們,人工智慧真的來了,不再只是電影中的場景,而是現實世界裡正在上演的又一輪產業變革,然而這種變革讓不少人感到惶恐,一時間各種人工智慧威脅人類的聲音鋪天蓋地,據英國科學協會委託網路調研公司YouGov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36%的人認為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會對人類長期生存構成威脅。人們在各種人工智慧會帶來大波“失業潮”的言論中深感憂慮,同時也在如此強悍的AlphaGo會不會被惡意利用等問題上擔心不已,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不妨聽一下業內的大咖們都持怎樣的看法。
AlphaGo被壞人利用怎麼辦?AlphaGo無思維能力,不必對其擔憂
南韓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不敵AlphaGo,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讓人感到有點可怕的事情,如此強悍的AlphaGo倘若遭到壞人的惡意利用,後果豈不是很嚴重?
對此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在驚蟄論壇中表示,這個擔心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是自動控制機器人還是AlphaGo的技術進展都是來自於2006年、2007年在深度學習方面的一些突破,但這個東西其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它只能進行簡單重複的模式識別,相當於腦力裡面的機械運動,而在真正的所謂的人類思維方面,到目前為止連基礎理論都還沒有發現和突破,更何談工程應用,因此沒必要擔心。此外汪華也表示,以前人類發明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降低人在體力上的機械重複運動,而現在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發明出一種能降低人類在腦力方面的機械重複勞動的工具,因此他認為對於基礎技術的研發不應該在它還沒有真正出來的時候就做太多的道德或者價值等方面的限制與干涉。
未來五年人工智慧將導致千萬人失業?是的!但更應警惕的是讓人類喪失鬥志
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失業潮”的發生已基本成為行業的共識。“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基於對全球企業戰略高管和個人的調查釋出的報告稱,未來五年,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全球15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710萬個,2/3將屬於辦公和行政人員。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近日同樣表示,今後30年,電腦可以從事人類的所有工作,他預計,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表示,這些強大的機器帶給人類的“下崗潮”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些機器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養活著這些下崗者,進而養活著人類。人類最應該擔心的是“人工智慧”機器真正可能帶來的危機,不是奴役人類,而是讓人類喪失鬥志,無所事事。
人工智慧只有“智商”沒“情商”?已誕生情感社交機器人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只能完成高超的邏輯思考,而不會理解人類的情感情緒,包括喜、怒、哀、樂、愛、恨、貪、痴,那就錯了。事實上,越來越精準的影象、聲音和麵部識別系統均能讓計算機更好地探查人的情感狀態。《福布斯》雜誌近期刊文稱,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裝置不僅可以完成邏輯思考,還將出現類似人類的情感。
而目前也已經出現了情感社交機器人如在北京誕生的“公子小白”,其獨有的情感表達系統,能夠識別人類情緒,同時能夠表達自身情緒。強大的語義識別分析能力及知識庫,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不同語義及語義中表達的不同情感,並透過資料分析做出最富“人性化”的迴應。製造出公子小白機器人的狗尾草智慧科技CEO邱楠表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迴歸人性、迴歸情感、重塑連線將依舊是情感機器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國外,全球網際網路領域的幾大巨頭谷歌、微軟、蘋果和Facebook等都在積極進行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發,那麼國內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與國外的差距又有多大?
據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陳雲霽表示“中科院和教育部的很多高校以及訊飛、百度等公司都在進行人工智慧研究,且進展還是比較快的。事實上,中國在智慧這樣的新興領域和國外差距不大,甚至在智慧晶片上是引領世界的。例如我們的寒武紀,美國的哈佛、斯坦福、MIT、哥倫比亞等高校都跟在我們後面做。”圖靈機器人創始人兼CEO俞志晨同樣在有關人工智慧的討論中指出,對於人工技能技術本身,國內外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不過他表示“現在討論技術差距沒有太大意義,畢竟現在我們離真正的人工智慧時代還很遙遠”。《紐約時報》高階科技記者、普利策獎得主馬爾科夫也同樣表示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的人工智慧還遠沒有達到我們想象的地步。他認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製造出更好的感測器以及具備更好的演算法能力。
-
4 # 曼孚科技
並不會的,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帶來的更多是社會就業結構的變革。
以汽車的出現為例,在汽車大規模應用之前,主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馬車,馬車伕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職業。
隨著汽車的出現,馬車逐漸被汽車所取代,馬車伕們的職業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馬車伕逐漸被取代的事實。
單純從馬車伕角度來看,確實造成了這個職業大規模失業的現象,但是從社會整體的發展角度來看,汽車行業的出現也造就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甚至包括很多之前的馬車伕。
所以,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的更多是社會就業結構的變革,一些職業消失了,另一些職業出現了。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主動求變,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突破自我。
當前人工智慧是最熱的一個科技話題,世界各大巨頭公司諸如微軟、百度等都在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入,提前佈局。這必將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有人認為人工智慧涉足人類文明和思維,並與人類深度競爭,這會導致更多諸如會計流水線工人等事業,令人擔憂。也有人說人類善假於物,而非役於物,人類歷次重大技術革命只是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而非導致大量事業導致社會退步。你認為呢?
回覆列表
李開復說10-15年人類半數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
人工智慧對人類而言是短多長空,2023年華爾街將有23萬人因為人工智慧失業,高盛的600名交易員將只剩下兩個負責開關電腦。
亞馬遜去年電商部門裁員400-600人,這些人的工作就交給人工智慧來做,比如產品預測分析,得益於自動下單系統人工智慧都可以自己決定商品價格。
波音公司大量自動化生產裁員6000多人,使得整個生產成本,服務成本大幅下降,相較於空客只裁員2000人,在飛機賣的少的情況下更賺錢。
沃爾瑪的盤點系統和貨價檢驗系統自動化使得裁員10000人成為可能,在客戶光顧的時候機器也在進行盤點操作,效率是人工的三倍、不會出錯。
Bloomberg的文章聲稱:所有的人、所有的職務,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不管是資產管理、私人銀行或是電話業務。
美軍高等級化研究薯DARPA用機械手臂取代飛機副駕駛,只要一聲令下就按照程式,推加速杆、做風速調整、放下起落架等。
工地機器人可以深入到任何地方,建築裝置的距離角度都能夠準確辨識是否安裝到位,可以跟蹤施工進度,並分門別類。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綁鋼筋、灌混凝土的操作
人工智慧肯定會奪走你的工作,甚至會奪去其他你生而為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