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劉備更加喜歡法正嗎?
7
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劉備在稱帝后不久,便以替關羽報仇為名,東下攻伐孫權,然而在猇亭之戰中,不僅大敗給青年將領陸遜,將“家底”輸得精光,還差點遭受被俘虜的恥辱,真可謂晚節不保。當諸葛亮在聽聞漢軍大敗的訊息後,曾極為感慨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見《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法孝直即劉備集團的謀士法正。究竟法正是何等“神人”,能讓身負曠世奇才的諸葛亮如此寄予厚望,同時又自嘆不如呢?

    法正是漢末扶風郿縣人,祖父法真(儒學大家,號稱“玄德先生”)、父親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都是享譽海內的大名士。漢獻帝建安初年,由於國賊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禍害,關中一帶出現了大饑荒,法正為討生活,便同好友孟達一起入川,依附於益州牧劉璋。

    法正雖然能力很強,但無奈劉璋卻是個不能識才用才的庸主,很久之後才任命他為新都縣令,之後又提升為軍議校尉,但依然令法正有懷才不遇之感。加之法正為僑居之人,經常遭到州邑中人的誹謗,現實經常令他苦惱、迷茫,時不時會跟同僚好友、益州別駕張松“大倒苦水”。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奉命出使許都,在受到曹操的冷遇歸來後,便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轉而與同宗劉備交好。不久,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讓先前猶豫不決的劉璋決意聯合劉備,並在張松的推薦下,命法正作為使節前往。法正見到劉備後,發覺此人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所以歸來後便與張松密謀,決定擁戴劉備為主,並助其奪取益州。

    3年後,劉璋聽聞曹操將派兵征伐漢中軍閥張魯,因為懼怕曹操得到漢中後又會兼併益州,內心極為恐懼。此時,張松趁機說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先下手為強佔據漢中。劉璋不顧謀士劉巴、黃權、王累等人的苦勸,遂命早已生有異心的法正、孟達二人率軍迎接劉備入川。

    法正在再次見到劉備後,將其與張松的陰謀對劉備和盤托出,並勸其以益州為根本,實現匡扶漢室的大業。劉備早已對益州垂涎三尺,如今得到劉璋的主動邀請和張松、法正二人為內應,自然樂顛顛地馬上啟程。又過了3年時間(214年),劉備如願以償地佔據益州,這其中的一系列陰謀運作,法正都起到關鍵作用。

    劉備進入成都後,法正又力勸劉備迎娶當地豪族、大將吳懿之妹為妻,使其與益州士族深相結納,贏得他們的擁護。事後,劉備為獎賞法正的貢獻,便任命他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並賜予黃金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的最高賞賜,其規格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相同。

    法正擔任蜀郡太守後,奉命與諸葛亮、劉巴、李嚴、伊籍共同編制《蜀科》,對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威刑不肅的局面大有裨益。法正雖擅長軍事謀略,但在行政管理方面卻有所不及,在擔任太守期間,但知因循守舊卻不會變通。而且,法正這個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之前跟他有過哪怕是一點小過節的人,全部都得到打擊報復,一時間民情激憤,也讓他的聲譽大損。

    法正最後一次為劉備獻計,是幫助他襲取漢中、斬殺夏侯淵,並利用斂眾拒險之策抵禦曹操的征討,令其無功而返。事後,曹操獲悉劉備之所以能奪取漢中,完全是法正的功勞後,不禁感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可見,連曹操都折服於法正的智謀。

    劉備佔據漢中後(219年),自立為漢中王,並任命法正為護軍將軍、尚書令,委以處理軍國日常事務的重任。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劉備稱王后的第二年,法正便因病去世,享年才45歲。法正之死對劉備的打擊十分沉重,一連數日都為之哭泣,可見傷感之深。

    據史書記載,法正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的股肱之臣,雖然性格、興趣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主要負責留守後方、物資保障,角色類似於蕭何;法正主要負責隨軍征討、出謀劃策,角色類似於張良(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法正的能力,跟曹營中的大謀士郭嘉、程昱不相上下)。二人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劉備以故能不斷取得戰場上的勝利。

    劉備東征孫權時,強拒多數群臣的苦諫,以至於終因輕敵冒進失敗。如果法正當時還活著的話,一向對其言聽計從的劉備,或許不會輸得那麼慘。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原因如下:

    一、法正是劉備軍事上的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劉備認為:孔明和法正是互補的兩個謀士,孔明最大的長處在戰略、在治國、在搞後勤;法正的長處主要是戰術,在戰術上他更得劉備的信任。從協助劉備拿下益州到奪下漢中,深得劉備的信任,也被劉備引為股肱之臣。這點孔明深深知道,所以在孔明用法家思想治蜀時,法正有點居功自傲、有點違法犯紀時,許多官員主張依法懲治法正時,孔明仍一意袒護,為什麼?孔明知道法正是劉備戰場上最得力的助手!劉備離不開他!

    二、孔明並不一味反對劉備伐吳,至少為了早日實現《隆中對》的戰略,他也主張從孫權手中奪回荊州。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沒有法正做參謀長的劉備大軍,居然因為劉備的毫無任何理由的輕敵,給陸遜一把大火燒得一塌糊塗,十萬左右的大軍幾乎全部被殺死、燒死,劉備也連病帶氣死在了白帝城(永安城),四海精銳毀於一旦!糧草燒個精光!黃權指揮的水軍全部降曹,荊州一根毛也沒撈著!

    三、如果法正在的話,說服劉備暫緩伐吳也有可能,理由是什麼?劉備對法正相當的信任,憑法正卓越的戰術指揮能力!退一萬步說,法正若隨軍,法正這個老牌、卓越的參謀長,絕不會讓陸遜的火攻陰謀得逞!

    四、有網友說孔明因為兄長諸葛瑾的緣故,怕瓜田籬下,不好出面勸阻劉備伐吳,這是誤會。

    劉備素有知人之明,如史書所載他對馬謖的評價比孔明精確得多,他對如魚得水的孔明也有相當的瞭解預判,最終託孤於孔明,歷史證明他沒有錯託!即便孔明勸他緩伐吳,他怎麼會因此懷疑孔明對他的忠臣!《三國志》裡從沒有孔明勸阻的記錄,說明什麼?《三國演義》中孔明勸阻的情節是羅貫中杜撰的,原因嘛!他是孔明的超級粉絲,他的筆下孔明多智而近妖,怎會讓孔明同意劉備伐吳,最後劉備竟被燒得一塌糊塗,孔明的神機妙算又體現在哪裡?小說中的羅貫中的情節設計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孔明苦勸劉備,劉備腦子進水,結果被紅燒了,反襯孔明是大神級的超人!

    望斧正!

  • 3 # 泊圖泊途

    證明一個臣對於主上的地位,兩點是顯而易見可以表現出來的。其中一點是對他的尊重程度和懷念程度;另一點就是看對他的信任程度,看對其的言聽計從的程度。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

    (新版《三國》中的法正,對於劉備的上位那是比誰都上心,比誰都出力,那一句“臣法正參見漢中王”的腔調讓人記憶尤新,歷史上的他也是處處爭先的)

    “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

    殊勳

    也就是說,劉備生前只有一人獲得此殊勳,這個人不是關羽、張飛,也不是其他人而是法正。關羽、張飛等為追諡,關、張等屍骨早寒。

    當然了,此項榮譽並非在法正生前獲得的,而是在他死後。法正在幫助劉備取得漢中之後——也就是第二年——就油盡燈枯了。在劉備眼中,法正的死實在是太過可惜,痛哭流涕的劉備沒什麼能夠給法正的了,只有追諡翼侯。法正僅四十五歲就去世,在我們看來正值壯年,正是大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劉備內心是悲痛的。

    左膀右臂

    劉備喜歡法正和諸葛亮身上的東西不一樣。諸葛亮看起來更正直一些,法正則更務實一些。還記得新版《三國》中法正那個積極勸劉備進身的樣子嗎?或許歷史上他真的就那麼積極。

    劉備得到益州之後,大本營就是益州,不好好經營肯定是不行的。想經營就必須重用法正,在得到漢中後,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也是相當配合,和諸葛亮共同參與撰寫法律等工作。在關鍵的一步棋中,法正引經據典的勸劉備取了劉璋兄長的遺孀,給劉備以正義的目的而不至於違反傳統中的道德。法正明確告訴劉備,他與劉璋的親戚關係比典故中的成例還要遠。這樣劉備心中能不歡喜嗎?

    法正是劉備的謀主,這是《三國志》明確介紹的,因此是否該進攻誰,何時是最恰當的時機必然要法正來過問。劉備對法正還有一種偏袒的情懷,於是諸葛亮才有以上的話。

    至於能不能勸得住,只能靠推測了。

  • 4 # 康夫大大

    立場而已,荊州被東吳奪去後東吳安排的荊州守將姓諸葛名瑾字子瑜,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亮在這個問題上只能避嫌不說話,支援去打自己親哥哥是不講親情,反對去打自己親哥哥則是徇私;而法正則沒有這麼尷尬的立場,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建議

  • 5 # 心中的蓮花55

    感謝網友名記的邀請。孔明對劉備確實很忠心,但法正跟劉備比較早,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屢獻奇策,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此時劉備被蜀國表面的強大迷惑,又想為兄弟報仇,所以決定出師伐吳,這個時候法正剛去世沒多久,而且劉備從進入成都之後就很看重法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板栗生吃與熟吃哪個更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