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盟軍確實有意推遲登陸法國,一個坐山觀虎鬥的場景。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法國,在盟軍東西夾攻之下,德國僅僅一年時間就徹底崩潰。德國,已經完全無法支撐下去了。

    1944年,蘇聯幾乎全境都光復了,蘇聯的十次突擊,徹底將德華人趕出了蘇聯。而蘇聯前幾次突擊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德國不行了,已經根本不是蘇聯對手了。

    盟軍在這個節骨眼上登陸,難免會有搶功嫌疑。不過,盟軍確實是去搶功了。二戰歐洲的主戰場其實是在蘇德戰場上,幾乎所有惡仗都發生在蘇聯。而西線相對東線來說,幾乎就是小打小鬧。

    1945年,蘇軍進攻柏林,付出巨大代價。而這個時候,英美盟軍來搶功了。德國宣佈投降的時候,找來個蘇軍少將參與,這很明顯,這個少將級別根本不夠。而投降之後,蘇聯黑著臉拉著德國又投降一次。很明顯,英美的做法,完完全全就是在削弱蘇聯在二戰中的功勞。。

    蘇德戰場上,英美確實援助了,但援助主要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這個對蘇聯來說是九牛一毛,而是說是援助,其實就是蘇聯真金白銀買的。

    庫爾斯克戰役後,所有人都能看出來,德國打不過了,而這個時候,並沒有人開闢第二戰場,還是蘇聯人頂著。這就是盟軍有意拖延,想讓蘇聯和德國兩敗俱傷,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蘇聯,一直都是英美的敵人。

  • 2 # 客矢解

    蘇軍同德軍的慘烈交鋒是有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但這是不完全的。美英聯軍集結能夠有優勢兵力登陸需要時間和成熟的部署。

    1944年蘇聯已經開始了對德國的反攻,但是此時英美聯軍沒有大規模的陸地行動,德國在東線還有大量的軍隊頑強抵抗,這無疑使得蘇聯軍隊的損失不像是勝利者的形象。

    德軍在1944年在各戰線全面敗退,整個帝國失敗的趨向十分明顯,德國不再佔有地中海,和東歐許多資源區,盟軍需要更多沉重的打擊才能加速德國的失敗。在表面上看來蘇軍解放的地區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領土,而現在西進是另一種使命,這種使命是和廣大反法西斯盟國共同履行的。截止諾曼底登陸蘇軍已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蘇聯看來是英美在透過殘喘的德國消耗蘇聯的有生力量和戰後的說話權比例。而後以冷戰的局勢來看這種是成立的。

    不過英美聯軍方面即便有,也不是廣大要求解放德國佔領區將士的願望,普通的戰士不會想到這種手段。細看英美聯軍選擇在1944年六月登陸是最佳的,首先不管怎樣,一定要保證天時,地利,人和。六月在法國諾曼底的氣候適合登陸,且不會影響到登陸作戰士兵。當然英美聯軍各型戰艦用艦炮掩護下依然使得像奧馬哈海灘那樣的損失有許多,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各方都盡力了。反過來看,盟軍不知道德軍有沒有防備依然損失慘重。可以看出當初選擇到6月登陸是明智的。

    數量龐大的登陸載具

    隆美爾接管英吉利海峽防務後,即便六月之前德國的防衛工事更少,看起來更容易登陸成功。但是此時進攻顯然不一定有那麼好的效率。英美聯軍需要一次性組織大規模軍隊登陸並且要站穩腳跟,而不好的天氣會斷送整個行動。其次登陸後要大規模向德軍進攻,後勤保障及裝甲部隊,第二梯隊換調修整前線部隊也要登陸,這個數字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保證。這需要時間,天氣尤為重要。

    其次訓練和調集裝甲部隊不是運兵這麼簡單,裝甲部隊必須要有與德軍裝甲部隊一戰的能力,這些數量和力量必須要近乎安全的到達陸地,沒有可靠的天氣顯然做不到。

    幸運的是盟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登陸成功,並穩住了陣腳,大量的裝甲部隊登陸鞏固了陣地,並有力地扛住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攻。這種保守的策略是成功的。

    德國雖是強弩之末,但是有不少強大的黑科技,不能給其喘息的機會不是瘋狂的進攻,而是一擊斃命避免重蹈覆轍。所以說英美聯軍故意推遲登陸是不成立的,要不然英美重創德國空軍是為什麼,還不是為了消滅法西斯嗎?此外英美聯軍不僅數量上有優勢,還強調儘可能用武器的強大減少士兵傷亡。 蘇聯同資本主義國家的衝突都還沒出現,為何就要借刀殺人呢,萬一蘇聯突然敗退不就傻眼了嗎?德國有機會會這樣做的。德國的戰爭一開始就是孤注一擲,不能否定這種可能。

  • 3 # 田瑞安

    有意推遲開闢第二戰場,斯大林是這麼認為,英美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當然,這主要歸功於老謀深算的丘吉爾。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軸心國宣戰後,斯大林就提出開闢第二戰場,體諒同盟國的艱辛,蘇聯也沒再說什麼。

    然而,在1942年的倫敦會議上,英美突然改變計劃決定登陸北非。8月,丘吉爾飛往蘇聯,當他告訴蘇聯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開闢第二戰場時,正被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搞得焦頭爛額,斯大林的憤怒可想而知。

    1943年1月的卡薩布拉卡會議上,英美又決定在西西里島登陸,再次拖延開闢第二戰場。直到當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上,英美才確定了第二年5月在法國登陸的霸王行動。

    然而,在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上,面對斯大林開闢第二戰場的催促,老謀深算的丘吉爾又打起了太極,這位英國老紳士先是列舉在法國登陸的諸多困難,繼而開始推銷自己進攻地中海“鱷魚柔軟的下腹部”的策略。

    一再被忽悠,斯大林終於怒了,他突然從座位站起來,對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說道:“走吧,我們在這裡沒什麼事可做了,在前線,我們的事情可不少!”

    如此說來,盟軍不是有意推遲登陸法國嗎?當然,雙方都心知肚明,最終得靠自身實力說話。

  • 4 # 前沿陣地

    英美盟軍直到1944年6月才在諾曼底地區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而此時德國已經敗跡明顯,因此很多人認為盟軍是故意推遲登陸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消耗蘇聯,不過這是不對的。

    當時德軍已經攻下了歐洲大陸的大多數地區,雖然主力已經轉移到了東線戰場,但是依然在西線部署了一部分兵力,而此時英軍重心還在北非地區,自己也沒有力量去反攻Continental。至於美軍,此時的美軍還在擴軍訓練,各方面的力量都不足。

    而且反攻行動勢必要準備充分,不然就是羊入虎口,白白損失大量人員物資。1942年8月,英軍就在迪耶普進行了登陸,結果由於指揮問題,支援不力,情報失誤等因素,結果4000英軍損失,還耗費了大量裝備。此次失敗後,英軍再也沒有進行過嘗試,轉而吸取經驗教訓為以後的反攻做準備。

    而在此期間,盟軍並沒有坐山觀虎鬥。1943年5月結束北非戰事後,盟軍立即登陸西西里島,並在後來登陸義大利,開闢了南線戰場,不過一直進展不佳,遲遲無法突破。同時,盟軍的戰略轟炸一直沒有停止,有力的打擊了德國的戰爭機器,同樣幫助了蘇軍。

    與此同時,盟軍也在為反攻做準備,包括情報工作,物資準備,兵員訓練等都做的很到位,在有了十足的把握之後,盟軍才決定登陸。所以僅從時間上認為盟軍坐山觀虎鬥,是有失偏頗的。

  • 5 # 不沉的經遠

    在二戰裡,斯大林認為美英遲遲不在西歐登陸是希望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同時搶佔更多的利益。

    從丘吉爾一貫的思維方式來說,斯大林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是對於美國來說,更希望的是能早日擊敗德國,蘇聯也能加入對日作戰。丘吉爾再有自己的小算盤,也無法徹底干擾美國的戰略決策,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沒有立即登陸法國還是因為條件不足。

    登陸作戰是一種危險性高,技術難度大的戰鬥行動,把部隊運到岸上僅僅是開始,大批的部隊需要的武器、彈藥、燃料甚至食物如何源源不斷運上岸送到前線都是問題。

    而德軍在法國有大批的部隊,因此要在法國登陸也勢必投入大量的軍隊,這麼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使得登陸作戰的難度又上升了一個檔次。更重要的是,登陸作戰一旦失敗,部隊要撤退是非常困難的,結果必然是大量的部隊會戰死或者被俘,這是美英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美英在制訂登陸作戰計劃時也是慎之又慎,要選擇合適的登陸地點,要制訂部隊登陸以後的作戰計劃,要準備登陸船隻和支援火力……僅僅制訂計劃就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1944年2月計劃獲得批准以後,又花費了幾個月時間進行作戰準備。

    這一切,還是在突尼西亞作戰殲滅了大量德軍,而義大利作戰又吸引了部分德軍,和美國的戰備準備更充分的情況下舉行的,如果提早到1943年,那麼在客觀條件上也會困難的多。所以不能完全怪美英是出於私心而推遲登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賽季的NBA將會是近些年最好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