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哥讀史
    一、

    1862年,是同治元年,亦即同治登基的第二年。如果這一年慈禧病死了,恭親王會廢掉同治嗎?

    答案是否定的。恭親王能不能廢同治,關鍵不在於慈禧。因為同治的身份地位並不是慈禧賦予的,恰恰相反,慈禧的太后之位,才是因母憑子歸,靠兒子同治的皇帝身份才取得的,否則慈禧頂多是個太妃身份而已。

    所以慈禧在的時候恭親王沒有廢帝,慈禧不在,也是同樣的結果。

    二、

    恭親王想不想廢帝自立呢?

    我認為,恭親王年輕時與咸豐競爭皇位,當時是希望自己可以繼承大清江山的。但競爭失敗後,他或許心有不甘,但卻聽從了道光的遺命,當一個“兄友弟恭”的恭親王,也放棄了對皇位的追求。

    何以見得呢?首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進犯北京,咸豐逃難到熱河,留下恭親王在京議和。當時恭親王是有機會擁洋人自立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後來同治登基,兩宮垂簾,親王輔政。恭親王總領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凡事盡心盡力,與太后發生衝突時委曲求全,並無以權謀私的舉動。

    後來中法戰爭爆發,發生“甲申易樞”事件,恭王被罷黜十年之久,他儘管可能有怨言,但也始終沒有以下犯上,而是盡好臣子的本分。所謂忠君報國,莫過於是。恭親王本身並沒有想廢黜同治,取而代之的念頭。

    三、

    清朝吸取了明朝建文帝的教訓,首戒手足相殘。早在清太祖時期,努爾哈赤就嚴令禁止同室操戈,並且作為祖訓。《太祖實錄》記載:

    “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長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懷義理之心,以化導其頑愚。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孫百世延長。”

    努爾哈赤這番話,對愛新覺羅子孫是很有約束力的。如雍正之恨其八弟、九弟,尚且不敢公開處死兩人。清十二帝之中,每一任皇帝都是走正規程式上位的,未發生明朝永樂帝一般的惡性奪位事件。恭親王要廢同治奪位,首先不會得到輿論的認可。

    另一方面,恭親王權力最大之時,也不過是軍機領班,議政王職位。在蔡壽祺參劾事件中,慈禧略一施壓,恭親王便無法反抗,並不具備奪位的實力。

    我們可以看到,清末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一手把持大權,尚且無法廢黜已成傀儡的光緒皇帝。以恭親王的實力,想要廢帝自立,就更是痴人說夢了。

  • 2 # 壽州說史

    1861年,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成功摧毀了肅順等八大臣的政治集團,奪取了朝中大權,改年號“祺祥”為“同治”,從此開始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如果1862年,年輕的慈禧突然暴斃身亡,估計也不是正常的病死,肯定是有人暗算,想去奪走慈禧手上的權力。即使慈禧死了,那麼後宮當時就沒人能鎮住恭親王了嗎?

    這裡不得不提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她是咸豐皇帝在位時期名正言順的皇后,慈禧只是母以子貴,兒子當皇帝了,自己才有資格做太后。辛酉政變的幕後策劃者少不了東宮太后慈安的參與,此政變成功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時期。所以,沒了慈禧,還有慈安,論政治手腕不會比慈禧差太遠,照樣可以令恭親王不敢輕舉妄動。

    中國的政體到了清朝,其對朝中大臣權力的制衡已然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給了恭親王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就不會把兵權交給他,一個沒有兵權的人,想要廢掉皇帝,是很難實現的。可以說,一旦恭親王敢以下犯上,定會有人予以討伐,從而以討伐有功,來取代恭親王的權位。鬼子六,不傻,這個皇帝寶座道光老子沒給他做,這輩子都不屬於他了。

  • 3 # 有得觀史

    同治是咸豐的兒子,合法繼位,得位正當,恭親王沒理由廢同治。

    同治是君,恭親王是臣,臣廢掉君,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慈禧病死,慈安還在,慈安是東宮皇太后,同治年幼,她是名義上的最高掌權者。恭親王廢掉同治,必須過慈安這一關,慈安視同治如己出,不可能同意。

    恭親王想廢掉同治自立,其他王爺貝勒會想,憑什麼你恭親王當皇帝,我們也想當。那時恭親王便成了眾人攻擊的物件。

    恭親王廢掉同治自立,那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恭親王號稱鬼子六,這樣的事兒他能幹?幹了他就不是鬼子六。

    恭親王有的是招搞掉同治,眼膜前就有一個好招。恭親王的兒子個個是吃喝嫖賭的好手。同治皇帝出入煙花雨巷就是恭親王的大兒子載澄引的路。恭親王只要縱容同治到外邊尋花問柳就可以了,染上性病是早晚的事,再拿來當天花治,同治活不了太久。

    把同治早早搞死,他還沒來得及生子,沒有人接班,恭親王的迴旋空間就大了,自己當皇帝或者讓兒子當皇帝都可以。

    不過,恭親王似乎不會這麼做,他是晚清傑出的政治家,有著政治家的良知和底線。他的母親比較善良,咸豐從小喪母,她撫養咸豐和撫養親兒子一樣盡心,而且她沒有利用道光對自己的寵愛,讓道光立自己的親兒子奕訢為皇儲。奕訢遺傳了他母親的基因,也有著善良的本性。

    咸豐不念恭親王母親的養育之恩,排擠恭親王。當英法聯軍進北京,咸豐逃到承德,卻把恭親王扔在北京和外華人交涉。

    咸豐病死承德,這是恭親王自立的最好機會,有外華人支援,有京畿地區軍隊支援,有佔據都城的優勢。可是他沒有自立。

    應該說,恭親王不愧他的封號,對哥哥咸豐是“恭敬”“恭順”的,品德不錯,他不會廢掉同治。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4 # 體育情深

    先說看法,慈禧如果在1862年病逝,那是滿清的福氣,但奕訢不會取代同治登基為皇帝。因為他不是李世民,不是一個為了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不良人。奕訢大機率會成為周公、霍光和張居正,但不會是下一個篡位的朱棣叔叔。再說一句偉人的話,個人的奮鬥和努力,更要結合歷史的趨勢和發展;換句話說,是時勢造英雄。

    恭親王奕訢,作為晚清最有才華的皇族親王,曾經還一度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只是道光昏庸,把皇位給了更為低調,也更能演戲的咸豐,因為後者有一個很好的老師——杜受田。從咸豐繼位以後的11年皇帝生涯中,他最為防備的人,在外是英法,在內是太平天國,在家就是六弟奕訢。所以,在咸豐時間,奕訢以親王之尊,其實就是一個編外人員。

    1856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由於滿人在歷史上沒有守城的經驗,咸豐直接跑到了承德,然後拉奕訢作為背鍋俠,和英法聯軍談判。正是這次和洋人的交涉,成為奕訢走上政治舞臺的起點,也成為滿清貴族和朝中大臣的領軍人物,他們共同的敵人,就是肅順八大臣。

    1861年,沉湎於絲竹、美酒、女色和鴉片的咸豐,被掏空了身體,一場急性痢疾,就要了他31歲的卿卿性命。是年,慈禧26歲,同治6歲,可謂孤兒寡母讓人憐。當然,我們也知道,那年發生了辛酉政變,肅順八人,斬的斬,裁的裁,流放的流放,從此政壇進入二後和奕訢共政的時期。

    如果在1862年,慈禧病逝,這是奕訢獨攬大權的好機會,但是,他最多是下一個多爾袞,從議政王到攝政王,至於像題中說的那樣,取代同治為皇帝,是不可能發生的。

    原因在於,他本人只是要權力,而不是名號,為的是延續愛新覺羅的江山,至於皇帝的位置,於他是一座會反噬的火山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滿蒙貴族掌握兵權的人是勝保和僧格林沁,他們在辛酉政變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們和奕訢之間,也只是盟友之間的配合,而不是以下對上的無條件服從。

    知其可為而為之,這才是滿清最後的棟樑——恭親王奕訢。

  • 5 # 京寧話說歷史

    名不正言不順,特別是在封建皇權社會里,同治和奕訢的君臣名分早就由世襲制的封建皇權繼承製度確立好了。如果奕訢敢推翻咸豐帝的遺詔奪取皇位,那就是大逆不道的弒君篡位,滿朝文武官員特別是滿洲親貴們利用祖制的力量是饒不了他的。更何況慈禧死了如果不掌權,那就必然由咸豐認命的顧命八大臣掌權,八大臣早就提防奕訢而將奕訢排擠在外。即便八大臣不掌握權力,再不擠還有慈安太后以母子名義名正言順掌權。再說奕訢勢力始終有限,即便是奕訢幫助慈禧發動宮廷政變,被慈禧委以議政王之職,領班軍機處,重用漢族官僚,權傾朝野,慈禧藉著皇權的法統,都能把奕訢一擼到底,更何況奕訢在朝廷還沒有自己勢力的時候呢。君不見,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當時勢力那麼強大(不僅得到關外鐵帽子王和朝臣的大力支援,而且還得到九門提督隆科多武裝力量支援),但由於皇權的法統和十三爺的出現,最後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而失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人口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