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姚華興
-
2 # 文以載道MZS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根據中國古代曆法計算,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在一年秋季中的八月中旬,而據曆法規定,一年中有四季,分別是“春、夏、秋、冬”。而每季中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為農曆八月是秋中的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這是從曆法上來的“中秋”。
但是,八月十五團員日(中秋節)是直到唐朝初年,才形成一個固定的團員節日。在《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中秋節。
而真正中秋節的盛行是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團圓日總是有一些動人的傳說: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宋文化興盛時期,“中秋節”團圓日成了文人墨客紛紛吟詠唱和的永遠主題,也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我們來看看這些文人墨客是怎樣吟詠中秋的吧: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思念團圓寫得出神入化而讓人身臨其境。“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出了人們的美好共同願望。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把中秋節描寫成思念親人的節日。而司空圖的《中秋》寫的“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則表達了中秋圓滿的願望。就是說:“今天晚上如果再沒有圓滿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虛度光陰了。”
所以到了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這是八月十五團圓日的完整來歷。
其實在外國,與中國相鄰國家和受到中國影響的國家也過八月十五,即“中秋節”這些國家是:日本、新加坡、越南、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還有一些有華人和華僑的國家。但他們的過“中秋節”的儀式與中國也有小小的區別,如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南韓中秋節回鄉探親等等。
-
3 # 文文的追求
八月十五團圓日的來歷。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有一些少數民族沒有過中秋節,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東南少數國家也流行過中秋節,比如南韓,北韓,日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有華人的地方都有過中秋節的習俗。
農曆八月,在秋季七月、八月、九月三個月中居中,又因十五日在月居中,所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民間又因十五夜,明月當空,此夜月圓,又稱為團圓節。這就是八月十五日團圓日的來歷。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認為,八月十五中秋節起源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了月餅,並廣發軍中為軍餉,解決了因大量反隋義軍缺乏軍糧的問題。
中秋節,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秋祀、拜月的文化習俗,最初形成於兩漢時期,盛行於唐朝,中秋節賞月、祭月習俗興盛,朝庭把八月十五日秋祀日定為“”中秋節”。歐陽修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記載“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人們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出門在外的遊子,以月寄託相思,以慰藉心靈的牽掛。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賞月,拜月的千古名言以寄託深情,著名的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外國很多國家沒有過中秋節,只有少數東南亞國家有流行過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被國家國務院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目錄。
-
4 # 輕塵墨跡00708
在遠古年代咱們祖先為慶祝五穀豐登用新米做成貢餅來供奉祭祀天地靈位、並拜求天地太神保佑來年喜獲豐收。經幾千年進化演變成如今人民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來表達人民在這新的一年喜獲豐收、親人團聚相互祝賀免勵來年再獲好的收成。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在東亞有些國家也在模訪我們的過中秋節。也意味著叩拜祖宗保佑來年風調雨順、順安太平、五穀豐收!
-
5 # 胡聊人文
中秋即仲秋,《禮記》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可見,春秋前古人即極重視中秋時令。此外,《禮記》還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由此可知,其時,周天子經常在春朝拜日,秋夕拜月。但此時,是否已經形成了中秋拜月的約定俗成尚未可知。此外,“莊稼成熟曰秋”,在中國北方,農人收秋多在中秋前後,收秋後多有祭神農的習俗,這也是中秋時祭月多獻瓜果、糧食的緣故。至於南方人飲桂花酒習俗,應起源於吳剛伐桂的傳說。吳剛在月,人們祭月自然也會想到吳剛伐桂,自然重視與桂相關的事物。至於中秋賞月,則是一幫文人的興致所導,魏晉樂府《秋有月》即是此風遺存。真正將八月十五約為中秋節應是唐初月餅的出現。月餅是唐軍裴寂用做軍餉的軍糧,其創意來源於中秋之月,由此與中秋結下不朽之緣。
但官方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是在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其時許多中秋習俗,“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夢梁錄》也有“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新編醉翁談錄》也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此外,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佐證了月餅是當時的時令食品。
-
6 # 瑪雅Maya28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佳節,牽動我萬千情懷!
在此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給大家分享其產生的起源。看樓上已經有不少小夥伴談過了,各種版本。我就再添一種版本吧
八月十五,秋分拜月!這天,黑白兩分,陰陽平衡,人們認為是一年中的吉祥日,代表家內家外安穩平順!
從太極來講,叫太極生兩翼,這裡的兩翼月再細分,分四相月,分別為: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香港歌手許志安曾經唱過的“上弦月”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四相月再細分八部分, 古人又把它分為:新月、上峨眉月、上弦月、盈突月、滿月、虧突月、下弦月、下峨眉月。✍
滿月這天陽氣最重,古人叫望日,新月這一天陰氣最重,人們喻之為晦日。於是古人為了承接一年中最吉慶的日子,陽氣最旺,就開始製作月餅。最開始的月餅只有五仁,五種果子的仁分別代表仁、義、禮、制、信,把它放在太陽下九蒸九曬,果仁吸收了一年中最吉祥的綜合之氣,拜過土地之後,承接八月十五秋分這個陽氣吃進去,表平安順利 發達進步!
吟誦中秋最有代表的詞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晏殊的中秋月,但我最喜唐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純粹的歪果仁是不過中秋節的!咋可能, 這麼有東方文化底蘊的中秋節想想簡單直白的西方文化連理解都無法理解。但是現在的很多歪果仁就非常感興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有一個朋友,她就和遠在歐洲的戀人約好中秋佳節那天,在月光下,共同望月祈禱,讓明月千里寄託他們的相思之情!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想此畫面,多麼的唯美!
回覆列表
外華人過不過八月十五,看這麼理解,居住在外國的華人,含領取綠卡的華人、定居的華人、入外國國籍的外人、與國外成親的華人、駐外使領館、派外記者等他們會過中秋節,至少思想上有節曰的影子與過節日的氛圍。中秋節來歷眾說紛多有說:夾紙條在餅中起義,追、拜、玩月節,團員節、嫦娥奔月等,欲知下情請收索網情。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預祝網友們中秋佳節快樂。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