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田君Bellatores
-
2 # 麻辣戰爭
在怛羅斯城下,高仙芝的六萬漢胡混合軍團對陣以騎兵為主,人數超過十萬的阿拉伯軍隊。
兩大文明的精銳軍隊正式交手。
唐軍以陌刀兵結成軍陣,以強弓硬弩迎擊阿拉伯騎兵的衝鋒,雙方激戰5天,唐軍打退了阿拉伯騎兵一次次衝鋒,始終佔據著戰場上的優勢,給阿拉伯人造成重大傷亡。
但是,阿拉伯人在軍隊數量和騎兵方面有絕對優勢,唐軍想短時間內徹底打垮阿拉伯軍隊並不容易。
第五天的傍晚,外圍掩護唐軍後方的葛羅祿騎兵突然臨陣倒戈,和阿拉伯騎兵前後夾擊唐軍,阿拉伯人乘機出動鐵甲重騎兵衝擊唐軍中軍,終於導致唐軍大敗。
葛邏祿部的背叛是怛羅斯之戰唐軍失敗的關鍵,其背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葛邏祿人本來就是牆頭草,誰強就跟誰,和唐軍不是一條心;二是高仙芝在安西都護府的時候,對待番邦的手段比較極端,使得葛邏祿人心有不滿;三是當時戰場形式,阿拉伯軍隊極多,看起來唐軍失敗的可能性大,葛邏祿人不想當炮灰。
所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3 # 那人燈火
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部為什麼會背叛大唐?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唐跟葛邏祿的關係的維繫方式是利益加實力震懾。
在中亞地區,大唐的實力對葛邏祿的震懾作用大大降低,加上阿拉伯在中亞地區的實力不弱於大唐以及許以好處給葛邏祿。同時葛邏祿深知在中亞地區,大唐和阿拉伯實力在伯仲之間,如果自己倒向阿拉伯,大唐輸率很大,於是在阿拉伯的利益誘惑下葛邏祿重新押注了,押注阿拉伯,背叛大唐。怛羅斯之戰後,葛邏祿得到了好處,在中亞葛邏祿的勢力範圍增強了,也脫離了大唐,自由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4 # 朱言文史history
首先得說一句,儘管怛羅斯之戰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但是在《舊唐書》、《新唐書》裡,對這一仗的記載都非常簡單,以至於在《玄宗本紀》裡,提都沒提一句;《高仙芝傳》裡,草草一句話了事,只有《資治通鑑》對這場仗有一個比較簡單的介紹: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
之所以各項正史對於這一場仗都不怎麼提,是因為這場戰爭對於唐朝來說,實在不算一個比較大的仗。唐軍的出動人數雖有爭議,但是總共也就在三萬人左右,根本不算傷筋動骨。而這場仗說老實話,是唐軍自己“主動防禦”,禦敵於千里之外的防禦去了。畢竟跑了七百多里路去抵抗大食的入侵,這番跑路還是有點兒遠了。
而且就在兩年後,高仙芝的副手、接任安西大都護的封常清,就把這一次軍事行動所主要打擊的大勃律國給滅了,一點都沒有被怛羅斯傷到元氣的樣子。如果不是安史之亂爆發,估計封常清能一路打回怛羅斯去把大食人收拾的明明白白的。
有關葛邏祿人的臨陣投敵,中國方面的正史材料實在沒有講,甚至這個部落在兩唐書裡面的出現頻率都可以忽略不計,有關他們為什麼投敵,我們只能從當時的具體情況來分析。
這場仗唐軍雖然輸了,但是論及其單兵素養以及全軍戰鬥力,唐軍依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之所以會輸,主要是這些原因:
一、唐軍勞師遠征,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極其陌生,因此導致其行軍速度過於遲緩,以至於當唐軍運動到怛羅斯城下的時候,敵人已經率先進城,使得唐軍不僅在兵力上佔據劣勢,還失去了地形上的優勢;
二、情報的匱乏導致唐軍指揮失策,按高仙芝的指揮風格,如果他事先知道大食軍這麼多人,還把怛羅斯給佔據了,估計第一個反應就是撤軍,徐圖後定,等到戰略部署和戰術規劃做好以後再收拾阿拉伯人。很可惜,高仙芝並沒有;
三、孤軍深入太遠,既無根據地也無援軍,更沒有完善的後勤補給鏈,完全就是一場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輸的軍事冒險,高仙芝完全寄希望於一戰徹底拿下怛羅斯,至於打不下來的後果,他倒是沒考慮過。
有傳說稱,葛邏祿人私下接受了大食人的好處並同意和其媾和,以及在背後捅唐軍一刀。這種做法確實是噁心,但對於不講道義只講利益的草原民族來看,既然唐軍這一仗鐵定打不贏,那不如“棄暗投明”,還能給自己撈點好處,豈不美哉?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
5 # 島記
在突厥語中,葛邏祿的意思是“雪人”,歷史學家推測,葛邏祿部最初應是遊牧在帕米爾高原雪山地區的部落,爾後逐步進入中亞兩河地區。在葛邏祿之前,突騎施作為大唐的代言人,在中亞地區遙控昭武九姓及帕米爾以南諸藩國。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唐朝抵禦了大食對兩河地區的進攻。《新唐書》對這段歷史有明確的記載,史國、曹國、拔汗那等多次向唐玄宗進書,要求出兵擊敗大食。但是安西唐軍只有兩萬兵力,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透過扶植代理人突騎施來抵禦。
但是後來唐朝因為突騎施酋長更換的原因及複雜的利益考量,害怕突騎施做強,開始打擊突騎施。突騎施逐漸被葛邏祿所取代。但是剛剛崛起的葛邏祿對大唐並無很深交往更談不上強烈的忠誠感。和突騎施部相比差的很遠。葛邏祿在佔領原突騎施地域後開始著手攻佔中亞其他地區。
這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基本可以看出葛邏祿部整個控制了七河流域。高仙芝之所以選擇率安西唐軍主力長途奔襲怛羅斯,主要是因為大食基本已經控制了整個中亞地區,下一步直接與安西都護府邊界相毗鄰,這樣大唐基本在中亞沒了藩屬,國威不在。並且整個安西唐軍數量非常有限才兩萬餘人,僕從軍也只剩下鐵桿拔汗那和新晉的葛邏祿。
高仙芝本希望長途遠襲趁大食準備不足立足未穩,拿下中亞,一戰告捷。但是阿拉伯人對中亞的管控早已今非昔比,軍隊數量是唐軍的四到五倍。即使葛邏祿部未反叛,戰局估計也是持平。回到問題,葛邏祿為何突然反叛。
除卻眾所周知的,本人覺得主要是兩個個原因,第一,葛邏祿與大唐結盟不久交往很少,像這種剛剛勃起的新興政治勢力唯利益是圖,並無強烈的忠誠度。安西唐軍失敗的結果必然是,唐朝勢力退出中亞,而大食剛剛立足維穩,西線又有內亂,葛邏祿趁機可以控制帕米爾以東,這也是後來被歷史檢驗的。二是唐軍在這場戰役的失利必然損失掉主力,葛邏祿可由此要價,使唐朝承認其在西線的控制權。掌握絲綢之路東西方貿易。
此後的葛邏祿達成願望,長期控制七河地區,直到被回鶻擊敗。爾後演化成為了今天烏茲別克人的祖先。
回覆列表
751年的怛羅斯之戰,不僅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爭奪河中地區的重要戰役,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與西亞強權唯一的交戰記錄、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由高仙芝率領的3萬唐軍在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被阿布·穆斯林率領的阿拉伯軍隊擊敗。戰後,原本志在征服西域的大唐,至此開始走向衰落。崛起的吐蕃、復興的突厥、西南的南詔,以及內地藩鎮的叛亂,都令唐王朝疲於應對、無暇西顧。
拋開雙方交戰的內容不談,歷史愛好者們通常會將葛邏祿傭兵的叛變視為唐軍失敗的重要原——畢竟這些葛邏祿傭兵承擔著掩護唐軍側翼的重要任務,他們的倒戈則使唐軍陷入被夾攻的境地、這才給了阿拉伯騎兵衝破唐軍陣線的機會。簡而言之,葛邏祿傭兵背叛唐軍的主要原因有三:認為唐軍實力較弱、難以取勝;在宗教文化方面與阿拉伯人有著更近的親緣關係;高仙芝此前在石國的暴行令他們忌憚。
如前所述,怛羅斯之戰開始之前,唐軍數量比起阿拉伯軍隊就已處於下風。對唐軍主帥高仙芝而言,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速戰速決、集中精銳快速突破阿拉伯人的陣線。然而唐軍在數日的交戰中並未佔據明顯優勢、始終與阿拉伯人保持拉鋸。未能迅速打破敵軍防線、在數量劣勢的情況下又陷入消耗戰,這樣的形勢對唐軍極為不利。而葛邏祿傭兵也據此認定唐軍沒有獲勝的可能、於是倒戈。
另外,葛邏祿人與阿拉伯人的親緣關係也不容忽視。作為遊牧民族,葛邏祿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與阿拉伯人有類似之處,他們在河中地區長期生活、也與阿拉伯人有所往來。更重要的是,葛邏祿人也是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部族、對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更有認同感。
唐軍主帥高仙芝的外交失誤也是原因之一。此前高仙芝在接受石國投降、許諾保持和平的情況下,公然違背承諾,率兵攻佔並血洗殺燒擄掠石國城池,屠殺甚重、掠奪大量財物,甚至還將石國國王俘虜至長安並斬首,石國王子僥倖逃脫後,便向阿拔斯王朝求援。這起外交事件嚴重損害了唐王朝在西域各國的聲譽,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葛邏祿人的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