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離格浪

    司馬懿好比是馬雲,諸葛亮好比是一個包工頭,司馬家的娃娃帶著幾百億出來打天下,諸葛家的拿了幾十萬出來打,能不輸嗎

  • 2 # 噼裡啪啦嘞

    眾所周知,諸葛亮雖出身官宦家族,但早年便父母雙亡,是叔父諸葛玄將其撫養長大的。其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才能,主要是後天學習的成果。而諸葛瞻一出生,就生在了蜀漢丞相的家中,家教自然要比其父要好的多,但縱觀其生平,卻只有簡短的一些記述。還主要是說他小時候聰明伶俐的事情。再就是鄧艾滅蜀時期,他們父子的戰死。總的來說,諸葛瞻除了繼承了其父的忠君愛國之志外,身上並沒有特別出彩的閃光點。他之所以會成長為一個如此平凡無奇的人物,主要原因還是和諸葛亮的家教觀念有關。

    諸葛瞻生於227年,那年諸葛亮已經47歲了。屬於典型的老來得子。當時諸葛亮雖然對這個兒子的降生十分的歡喜,卻也因為正在部署北伐事宜,並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和教導此子。就算是諸葛亮在成都的時候,由於其事必躬親的性格和繁重的政務,也不大可能會對兒子有多少的關照。所以諸葛瞻小時候受到諸葛亮直接教導的知識應該不多。這顯然跟同時期的司馬懿、曹操等人總是帶著兒子一起征戰從政的做法完全不同。

    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曾在最後一次北伐期間給其兄諸葛瑾寫信,講述過諸葛瞻的事情。他說諸葛瞻少年聰穎,恐怕其過早成熟,而對將來不好。這個觀念其實也是當時社會是主流的看法,如孔融的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這個意思。諸葛亮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頗深,有此觀念也無可厚非。所以,他對諸葛瞻的教育應該是不提倡他過早的學習太多的知識。雖然他在提出這個觀點的當年就病逝在了五丈原軍中,也不可能再去管兒子的教育問題了,但他的這個觀念必然會灌輸給家族的其他成員。

    此外,諸葛亮在臨終之時寫下的《誡子書》中,還重點向諸葛瞻強調了修身、勤儉、淡泊、寧靜等品性問題,重點強調了心性修養要在才能之前,道德積累要優先於智力提升。他這明顯是規勸兒子要耐得住性子,不要過於浮躁。雖然這種觀點也是出於對兒子的教育,確實讓諸葛瞻成長為了一名品德上佳的人物,但最終還是因為對修身養性的過分強調,使其沒能獲得更多適應亂世的實用能力。

    對比諸葛亮兒時的學習,其雖沒有父母,卻在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的能人異士,讀的都是經天緯地的韜略之書,立的都是像管仲、樂毅那般的雄心壯志。而諸葛瞻的成長,既沒有天才父親的教導,也沒有有才親朋的渲染,終生奉行的都是淡泊、守成的儒家固本之學。再加上他的歷練不夠,自然難以成長為亂世的實用人才。

    綜上所述,諸葛瞻之所以“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生平碌碌無為,最終戰死沙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對蜀漢、對公事太負責,太鞠躬盡瘁了,以至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教導兒子成材。更因為過度勞累,去世太早,而沒有經歷兒子的成長。就算是在死了以後,他仍舊放心不下蜀漢的江山,教導兒子要著重強調忠君愛國,淡泊寧靜,切勿因家族的威望而自大、自滿。

  • 3 # 中孚鑑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重臣,同時他也奠定了晉朝的建立,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同樣也是晉朝建立的奠定之人,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掌握曹魏政權,他們能奠定晉朝的建立,可見他們的能力。

    而作為司馬懿曾經的對手諸葛亮,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在軍事和政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時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再加上他足智多謀,可謂是忠臣和智者的化身。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雖然聰明可愛,但諸葛亮曾經給他的兄長諸葛瑾寫信時說“只怕他過早的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這可謂是諸葛亮對諸葛瞻幼年時的評價。

    雖然諸葛瞻才思敏捷、又精通書法。同時記憶力也很強,但是因為他是諸葛亮之子,所以他的美名被誇大的宣揚,故而有些言過其實。

    在後來蜀漢朝廷宦官黃皓亂權,深受後主劉禪寵信,而作為諸葛亮之子的諸葛瞻卻沒有能有所匡正,後來在綿竹之戰時,又沒有采納黃崇佔據險要位置的建議,從而失去最佳的戰機,後他出城和鄧艾交戰,結果諸葛瞻兵敗戰死。

    那司馬懿的兒子頗有才智,為什麼諸葛恪的兒子卻平庸無奇呢?

    所謂人的資質有所不同,並非都是一樣的,雖然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厲害的人物。但很難保他們的兒子都一樣像他們那樣厲害。

    同時諸葛亮是蜀漢的忠臣,一心對蜀漢忠心耿耿,而司馬懿則不同。他在高平陵之變後,掌握曹魏政權,從而再也沒有放權一直抓著曹魏政權,從而為以後司馬師掌權奠定基礎,也就是說他已經為他的兒子鋪平了道路。

    司馬師去世後,又把權利交給了司馬昭,從而權利還是在司馬氏手中。如此相對於諸葛瞻做起事來要好的多,畢竟他們手裡有權。

    諸葛瞻雖然為諸葛瞻之子,但是他的權利又怎麼能和諸葛亮相比,能和在曹魏的司馬師、司馬昭相比的。故而給人的感覺諸葛亮之子的才智平庸無奇,而司馬懿之子頗有才智。

    當然雖然如此,但諸葛亮繼承了其父諸葛亮忠君愛國之心,他對蜀漢還是忠心的,在他戰死沙場後,他的兒子諸葛尚亦衝出敵陣戰死。而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是學了他們的父親司馬懿,他們掌握曹魏政權、欺壓皇帝、打壓異已。如此的話,諸葛亮和司馬懿之子可謂是各有所承了。

  • 4 # 靈魂的感觸

    司馬懿的兒子頗有才智,諸葛亮的兒子卻“平庸無奇”,好似斷言了諸葛亮之子就不如司馬懿之子,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有失公允!

    我們先來談談諸葛亮之子吧,據正史記載,諸葛亮有兩子,即諸葛瞻和諸葛喬,不過諸葛喬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兒子,並非諸葛亮親生,所以諸葛亮的親子僅諸葛瞻一人。

    說起諸葛瞻這個人,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畢竟他是諸葛亮的唯一親子,諸葛亮天下聞名,大家對諸葛瞻自然也有些許印象,不過諸葛瞻與其父相比,確實是相差甚遠,其一生也確實沒有做成過什麼大事。諸葛瞻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臨死前曾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在《元和郡縣誌》中有明確記載: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這是當年諸葛瞻死守綿竹時,面對魏國大將鄧艾勸降後,所表露出對蜀漢的忠貞不二以及誓死衛國的決心。不過很可惜,諸葛瞻父子到底還是沒能阻擋住鄧艾大軍的鐵蹄,公元263年冬,諸葛瞻父子雙雙戰死於綿竹,用以身殉國詮釋了諸葛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高風亮節,為後人所稱道。諸葛瞻的精神確實為後人所欽佩,然說到諸葛瞻的能力則不免令人唏噓!這正如諸葛瞻自己所說:

    其一:“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史書上關於黃皓的記載這樣寫道:

    “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蜀國後期,姜維升任大將軍,把持軍政,蜀後主劉禪恐姜維做大,於是也有意提拔近臣黃皓制約姜維,以致使得黃皓結黨營私,玩弄朝政而有恃無恐,終致蜀漢滅亡。時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然卻眼看黃皓與姜維做大而無計可施,實非治國之才。

    其二:“進不守江油”。公元263年,魏將鄧艾率軍偷渡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蜀國腹地,時諸葛瞻臨危受命,率軍前往涪縣阻擊,時尚書郎黃崇力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地帶,然終因諸葛瞻的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以致魏軍長驅直入而被迫退守綿竹,最後戰死於綿竹。由此可見諸葛瞻在軍事方面也是非常平庸。

    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諸葛瞻都很是一般,故給人“平庸無奇”之感也實屬正常!不過話又說回來,諸葛瞻之所以平庸,作為父親的諸葛亮還是要負很大責任的,誰讓諸葛亮生了這個兒子卻不捨得多花點時間來悉心教導他呢?《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這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給其兄諸葛瑾信中之言,而諸葛亮病逝也正是在這一年,由此可知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不過年僅八歲!加之諸葛亮常年征戰,可以說諸葛瞻的一生基本是卻失父親的!不過諸葛瞻至死還能如其父一樣,恪守忠貞之節,已經是很不錯了。

    再看看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懿的兒子有才智?這未免說得太絕對了,要知道司馬懿可是有九個兒子,而其中真正有能耐的也不過司馬師,司馬昭二人罷了。

    說起司馬師和司馬昭這兩兄弟,那可是司馬懿手把手給帶出來的,要知道司馬懿去世時,司馬昭都已經年過40了,跟隨了一個老謀深算的父親四十餘年,若還幹不出點成績來,實在是愧對司馬懿。而要說到司馬懿的其他兒子,想必還沒有諸葛瞻出名吧?所以如何能說諸葛亮的兒子就不如司馬懿之子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孩子是虛榮心作怪嗎?非要零花錢和同學一樣多,在學校能花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