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洛基之怒
西周的亡,周宣王責任很大,千畝之戰窮兵黷武,中央精兵盡失
漢宣帝是明君,但是這不是廟號,漢宣帝廟號是中宗
唐宣宗毀了武宗會昌年間改革的基業差不多也毀了唐朝,收復河西是因為張議潮自己起兵,封的節度使
金宣宗面對蒙古無能為力,反而出兵伐宋,差不多加速了金的亡
明宣宗戰略大收縮,全面退兵,他只是個太平天子,繼承的不過是其祖父留下的盛世,守成之君
清宣宗大家都明白的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廟號雖然有褒貶之意,但是要知道,廟號也是後代皇帝加給前代的,一般皇位父子相傳,而在重“孝行”的古代,哪有敢大肆給自己父皇不好的廟號的皇帝。
古往今來的廟號大抵有這些。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宗、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世祖是中興之主,也有可能是皇位傳承的派系發生了變化;哲宗、興宗、成宗等算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功過各打五十大板;德宗(光緒)遭逢動亂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一看就知道不務實際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如金哀宗,崇禎帝。明太祖朱元璋
拿樓主所提的宣宗而言,的確明宣宗,唐宣宗,漢宣帝都是有德有功之主。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難得的好皇帝,他繼承先祖的事業,勵精圖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統治的十一年間被史家稱為“仁宣之治”;唐宣宗李枕是個事必躬親,有“小貞觀”之稱的中興皇帝;漢宣帝時期匈奴主動歸順,徹底解決了漢朝百年來的北方威脅。然而清宣宗成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卻算不得什麼好皇帝。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這就是最大的問題,雖然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卻沒有挽救八旗子弟的腐敗墮落,面對西方先進科技,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接納,中國在他手中被大炮轟開了國門。清宣宗道光帝
所以叫宣宗的不都是好皇帝。
-
4 # 至秦子聊歷史
古時候對死去的帝王,妃子,大臣和地位重要的人都會用一到兩個字進行評價,這就是諡號。
題主所說的宣,算是一個褒諡,是正面肯定的評價。
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另外諡號和廟號不同,以唐為界限。唐之前,皇帝有諡號,但是隻有大成就者才有廟號。
到了唐以後,諡號被唐皇帝玩壞了,動不動十幾個字,所有皇帝都用上了廟號,因此以廟號為準。
歷史上以宣為諡號的有:周宣王,姬靜。早年秣兵厲馬,討伐四夷,史城宣王中興。晚年獨斷專行,用兵失敗,為西周滅亡埋下隱患。漢宣帝,劉詢。漢武帝把西漢推向一波高潮後,漢宣帝則是把西漢推向巔峰!在他的努力下,成立西域都護府,揚威絲綢之路。北齊宣帝,高洋。北齊開國皇帝,早年開明,厲行改革,早年昏庸,死於暴飲。陳宣帝,陳頊。陳朝的第四個皇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家國安定,一度北伐奪取一定的土地,諡宣,廟號高宗。北周宣帝宇文贇(yun)。北周第四位皇帝,即位後便荒淫無度,沉迷酒色,不久後暴斃。鑑於北齊王朝較為混亂,因此諡宣,不可令人信服。北魏武宣帝,元恪。北魏孝文帝之子,早期即位後鞏固孝文帝改革成果,北魏國力走向一個巔峰,後期外戚專權,北魏由盛轉衰。另有被追封為宣帝的,撿兩個出名的講。
晉宣帝,司馬懿。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唐以後廟號為宣的皇帝。唐宣宗,李忱。裝傻登基的皇帝,即位後勵志改革,用法無私,賞罰分明,史稱大中之治,一度中興大唐。金宣宗,完顏珣。即位後,求和蒙古,斷交西夏,攻擊南宋,一系列錯誤做法直接導致金朝滅亡,諡號為宣,不足以讓人信服。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一年,功績堪稱文景,和父親合成仁宣之治。唯一的缺點就是喜歡逗蛐蛐。清宣宗,炅寧。道光皇帝,沒啥可說的了,在位期間打輸鴉片戰爭,簽下南京條約。國門被開啟後扔在位十年卻不思進取,碌碌無為,這樣的皇帝諡號宣宗,不足以讓人信服。由此可見,宣雖然是一個美諡,但是也有部分朝代為了美化自己的皇帝,即便是殘暴昏庸也仍給了一個宣的諡號,足見極不靠譜。
而能擔當得起宣這一諡號的,我認為就只有漢宣帝劉詢、陳宣帝陳頊、唐宣宗李忱和明宣宗朱瞻基。
-
5 # 衛仁閔
宣是諡號中的一個,隋唐以前諡號多一個字概括了。所謂諡號就是名人逝世后皇帝或後人對逝者一生功過事蹟的概括,也就是蓋棺定論。
在古代,能得到“宣”字諡號的通常有一下幾種情況:
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因此可見,“宣”字算是一個褒諡。如果作為皇帝的諡號,那麼這個皇帝生前也算個好皇帝,所作所為得到後世之君以及群臣的褒肯。
-
6 # 海天ff
說一下漢宣帝,漢宣帝叫劉詢,劉詢不知道?那麼說個名字,80後90後都應該很熟悉。他就是我們小時候非常喜歡看的熱播劇《烏龍闖情關》的男一號劉病已!真正的歷史呢,他也確實像我們電視劇裡看到的,從小在監獄裡長大,有個“好大哥”許廣漢。劉病已的爺爺是西漢歷史上很有轟動的“戾太子”劉據。挺悲哀的僅僅因為他的父親做了一個夢就把劉據家滿門抄斬了,幸虧當時負責抄家的人不忍心太子受冤枉從而在抄家砍頭的時候獨獨放過了剛剛滿月的嬰兒,放在監獄裡養大。
所以劉病已從小就是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什麼缺衣少糧,各種賦稅受苦等等。劉病已因緣巧合之下“擠”掉了大名鼎鼎的在位最短的27天皇帝,史稱漢廢帝的劉賀。多說一句,劉賀被廢除皇帝后做了海昏候,它的墓葬前年剛剛被髮掘,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去看一下,我也很想去看看,據說有很多寶貝。
劉病已當上皇帝后改名劉詢。他在上臺後頒佈了很多利於老百姓的政策,當時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宣帝中興”。劉病已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劉病已死後諡號孝宣皇帝。是不是很多朋友都喜歡他呢?《烏龍闖情關》裡瀟瀟灑灑的劉病已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病已呢???
回覆列表
唐武宗平澤潞之亂,是唐朝平定地方藩鎮叛亂的最後一次勝利,對於提高唐朝中央權威和增強對地方藩鎮的控制十分關鍵,戰爭結束後各路割據藩鎮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
本來前景一片大好,會昌中興確確實實地呈現出一派較為興旺發達的景象,可是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因服食丹藥暴斃而亡。
唐宣宗繼位後,“盡反會昌”,把前景一片大好的改革大業葬送殆盡。
首先,善於納諫,沒有主心骨,只是沽名釣譽。
史家歷來對這個時期的“大中政治”評價較高,還有人稱之為“大中之治”,甚至稱他為“小太宗”。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他之所以會被部分史家稱為“小太宗”,據說是由於他善於納諫。
有一次,他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官員們紛紛上諫,建議提的極為激烈,於是他取消了行程。
歷史有時候也有很巧合的時候,唐宣宗納諫,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謨。
巧合的是唐太宗納諫,得到了魏徵;原來魏謨是唐宣宗讀《貞觀政要》後,想到魏徵,於是在魏徵後代中找出來的。
魏謨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其他人進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唯獨魏謨開門見山,無所忌諱。
唐宣宗常嘆:“魏謨有祖風,我心極重他。”
善於納諫,本來是不該因人而異的,而魏徵的五世孫魏謨納諫較之他人就特別有效,可見他對魏謨的納諫是特別加以關照的。
為何特別關照魏謨的納諫,恐怕還是因為他是名臣魏徵的後代,這樣想來,他善於納諫更可能是沽名釣譽而已。
其次,勉強維持,不解決問題,廢止前任改革。
其實,詳細考察大中政局就會發現,唐宣宗實際上只是勉強維持統治而已,對當時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或視而不見或故意迴避,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扼殺了唐朝最後一次改革自救的機會,也把唐王朝牽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
一是宦官勢力。
唐武宗加強宰相職權,充分信任宰相李德裕,重用薛元賞,加強京兆尹的力量,從而削弱了宦官勢力,並從宦官手裡收回了神策軍的兵符。
但唐宣宗一上臺,就貶走了李德裕和當時唯一能讓神策軍為之忌憚的朝臣薛元賞,結果宦官很快就重新控制了神策軍,兵符也回到了宦官手中。
不僅如此,唐武宗時下令剝奪了宦官控制的祠部發放宗教度牒的權力,由泓臚寺管理,以打擊宦官集團的經濟實力,但唐宣宗即位後,不但重新恢復祠部發放度牒的權力,併為仇士良及其家族“昭雪”。
二是官場風氣。
唐武宗為了糾正官場的歪風邪氣,以“嚴格限制官員遊宴,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為突破口,掀起反歪風運動,並取消了皇帝親自參加的曲江集宴。
唐宣宗一上臺,立刻恢復了曲江集宴,後來又重新寬容和鼓勵各種遊宴活動,官場風氣重新敗壞,社會風氣重新奢靡無度起來。
三是入仕門徑。
為了治理仕途太濫,唐武宗嚴格限制門蔭特權、嚴肅科舉取士用士,並裁掉了冗官2000多人。
但唐宣宗一上臺,就對進士科“大擴招”,上臺僅僅一年,官員就增加了383名,而他當了13年的皇帝,增加的官員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吏治方面,到了“亂則未亂,但僥倖者多,亂亦非難”的程度。
四是寺院經濟。
但他一上臺就解除了對寺院經濟的限制,還鼓勵重建寺廟,以犧牲政府財稅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眾的支援,導致寺院經濟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五是藩鎮治理。
在藩鎮問題上,河朔三鎮是藩鎮割據的源頭,但河朔三鎮聯盟在會昌年間隨著唐武宗調外將張仲武任盧龍節度使而大有改觀。
但唐宣宗時期,河朔三鎮的節度使沒有一個是朝廷任命的。
最後,“盡反會昌”,加速唐朝滅亡。
可惜他“盡反會昌”,把前任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扼殺了唐王朝最後一次改革自救的機會,也把唐王朝牽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
事實上,唐宣宗時期,唐王朝就開始風雨飄搖了,東南部軍亂不斷:
大中九年,浙東軍亂;
大中十一年,容州軍亂;
大中十二年,嶺南都將王令寰作亂;同一天,湖南軍亂;一月不到,江西也發生軍亂;隔了不到一個月,宣州都將康全泰作亂;年底,容管都虞侯來正謀叛;
大中十三年,武寧再次軍亂;
……
雖然這些軍亂規模都不大,也都被平定了,但說明當時的政治形勢已經相當惡劣。
此時的唐朝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隨便有所震動,這座大樓就可能坍塌。
由此可見,把唐宣宗稱為“小太宗”實在極為不妥。
結語
很多人都認為是他的兒子唐懿宗敗光了他留下的基業,其實是誤解。
唐懿宗的確是個昏君,但唐宣宗留給他的局面並不是小康或小安,而是一個軍隊叛亂頻繁、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南衙北司鬥爭激烈的爛攤子,再加上唐懿宗本身的昏庸,使得局面更加惡化,唐朝也在其死後幾十年就走向了滅亡。
唐武宗改革,在大好形勢下卻戛然而止,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難怪王夫之要感嘆:“如果唐武宗不早逝,李德裕不被早貶,唐朝完全可以復興!”
歷史不能假設,事實沒有如果,但教訓一定要吸取:改革要“一張藍圖抓到底”,絕不能一任一張藍圖,否則改革規劃就會變成“鬼話”,無法達成。
也就是說,推進改革,不只是短期任務,更是長遠戰略;非一日見效,需久久為功。
因為改革是解決問題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難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屆接著一屆幹、一茬接著一茬幹,才能在持續接力、連續發力中達成改革目標。
這警醒後人:別一任一張藍圖,而要一張藍圖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