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冷兵器橫行天下的古代戰場,刀與劍哪個威力最大,更適合大規模成建制的裝備部隊?
7
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研究所

    在冷兵器橫行天下的古代戰場上,強弓硬弩、長槍大戟才是真正的戰場統治者,刀劍類武器其實只是作為副武器使用,長兵器丟了或壞了的時候應個急,或者用於一些狹窄或擁擠、長兵器不適合的場合。

    最簡單的例子,如馬其頓方針這樣好幾排長矛戳過來,你拿什麼刀劍能起作用?星球大戰裡的絕地光劍可能還一戰。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羅馬軍團的例子。

    但要注意的是,其實羅馬軍團早期也是使用長矛作戰的,後來因為要跟薩莫奈人多山地的拉丁地區打仗,所以才改為裝備短劍的。而且要注意的是,羅馬軍團還裝備標槍和大盾。其實這兩者才是羅馬軍團的主武器,特別是大盾,不能簡單看成防禦裝備。用大盾擠壓推倒對手,用大盾邊緣盾擊敵人,才是羅馬軍團最可怕的殺招。

    至於刀劍,攻擊距離比不上長槍大戟,破甲能力又比不上斧頭錘子鞭鐧,只是對於缺乏防護的目標更有殺傷力。但真正缺乏防護的敵人,有多少機會能頂著強弓硬弩、長槍大戟的殺傷,衝到近身讓你使用刀劍作戰呢?

    因此,古代軍隊裝備刀劍所考慮的不是威力問題,而是經濟成本。畢竟不真指望刀劍發揮多大作用,因此能省點就省點吧!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軍隊裝備刀要多於劍的原因。因為很明顯,同樣質地和做工,單面開刃的刀,怎麼都比雙面開刃的劍成本低。

    另外要說的是,雖然很多網文都喜歡說漢代之後,在實戰武器方面,刀已經取代了劍。但其實實戰劍一直都存在於中國古代軍隊中。

    宋代軍隊裡就大量裝備劍。這個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古代兵書與繪畫作為證明。

    ▲一把現存的宋代鐵劍

    ▲《武經總要》中描繪的劍

    ▲宋代繪畫《朝元仙仗圖》中描繪的宋劍

  • 2 # 人渣嘯西風

    刀和劍在冷兵器時代基本都是作為副武器存在的。在不討論裝備更為廣泛的長杆兵器的前提下,只討論刀劍這種利刃短兵,那也是要分年代的。因為冷兵器時代幾千年的時間刀與劍的裝備率都是不同的。在青銅時代和剛進入鐵器時代時期,劍是大規模列裝部隊的,中國青銅劍有大量出土,同時古籍中也有軍隊廣泛列裝劍的記載。這是因為青銅質地比較脆,根本做不出以劈砍為主的刀,強度不夠,所以都是以刺擊為主的劍來列裝部隊。羅馬短劍雖然是鐵的,但是因為沒掌握淬火技術,在羅馬的文獻裡有很多經常打打就彎了,還得用腳踩著掰直的記載。這種情況下,因為冶金技術不過關,只能做短劍。

    但是當冶金技術上來以後,刀迅速開始取代劍成為軍隊大規模列裝的短兵器首選。因為經過熱處理的鋼鐵製作的刀足以經得起大力劈砍,同時也比劍做起來簡單,劍兩面開刃,研磨很費功夫,同時也因為兩面開刃,結構上強度要低於單面開刃的刀,不適合大力劈砍,所以劍的技巧對使用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刀的造價更低,更好上手,更加結實耐用,所以在古代軍隊中,刀在進入鋼鐵時代後一直是軍隊裝備率更高的短兵器。而歐洲長劍雖然看起來好像用的多,但實際上也都是有錢的騎士老爺們顯示身份的武器,普通士兵劍的裝備率並不高。

    現在的人提到武器,首先就問威力如何,其實單純從破壞力來說刀和劍的差別並不大,那些能一刀砍下牛頭的刀都是祭祀用的,雖然威力大,但是過於沉重,根本無法上戰場。因為你費力把刀舉起來的功夫,都夠對手砍你二、三刀了。能打的到人才算,打不中人,威力再大毫無意義。而砍到人的話,把人整個劈成兩半聽起來很爽,實際上和把人劈開一半的效果沒啥區別,反正對方都活不了。那麼實際上實戰武器追求的是出手更快,能打中人。而不是威力要多大。劍只是因為造價更高以及上手不易,才在軍隊中裝備率遠不及刀

  • 3 # 小黑豆

    先說春秋戰國時期吧。

    和當時中原以戰車為主要兵種的情況不同,在水網縱橫的南方吳、越地區,銅劍特別受到重視。

    當時這些地區以配備劍和盾等兵器的步兵為主。所以劍要比中原地區的製作技術更好。

    中原地區的劍稱為直兵,使用時以直刺為主,長度約為30釐米左右(考古出土參考)。

    而在吳越地區的劍,大多數超過50釐米,是比當時中原地區長。

    戰國時期除了銅劍外,還出現了複合劍(混入不同比例的錫)。脊部強韌,刃部更鋒利,更具有殺傷力。

    陝西臨潼出土的青銅劍,最長達94.8釐米,劍身窄而薄,優勢更明顯。

    鐵劍的誕生更具有劃時代意義。

    因為它使得劍除了直刺外,多了劈斬的用法(古文記載為“旁擊”)

    西漢時,鐵劍已經鍛冶成鋼。雖然目前考古沒有西漢的鐵劍,但是漢畫和一些史籍中有記載。

    在南北朝以後,劍除了在儀仗,配飾,武術和宗教法術中使用,已經在制式兵器中基本被淘汰。

    ……

    再說刀。

    從西漢中期開始,刀在戰場上逐漸替代了劍的地位。這是適應騎兵在馬上揮砍的需要而產生的變化。刀的用法也主要是擊(砍)。

    漢刀刀身較直,這種形制一直沿用到唐代。

    款式可參考洛陽西郊漢墓中出土的環首刀。

    ……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4 # 談古論金

    而從題意來看,此問題既然涉及的是哪個威力更大,更適合大規模成建制的裝備部隊,那麼主要指的自然就不是衛體武器(隨身攜帶短小精悍主要用於自衛的武器)而是格鬥武器(以砍伐、刺殺、打擊等方式投入實際對敵軍事活動的武器)。

    春秋晚期以前,主要的武器是戈(最主要)和矛、戟、劍,劍很不重要,而刀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計(指兵器領域,作為生產工具的存在不能忽視)。

    我們從春秋晚期到戰國這一歷史時期說起,這一時期隨著車戰的衰落,格鬥兵器向騎戰、步戰領域傾斜,青銅劍逐漸演變成為格鬥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越地區的青銅劍)

    (戰國楚鐵劍)

    戰國晚期,青銅劍依舊流行,但是鐵劍已經出現,此後一直到秦和西漢初期,主兵依舊以劍為主,趨勢是鐵劍越來越普遍。

    到了西漢中期,出現了環首鐵刀,東漢,環首鐵刀逐漸取代了鐵劍。

    東西兩漢的主兵經歷了一個從鐵劍(還有鐵戟和鐵矛)到鐵刀(仍另有鐵戟、鐵矛)的演變歷程。

    第一個原因確實是威力問題,當然刀劍的威力不能簡單判斷大小,但是刺殺容易閃避,而隨著甲冑裝備的逐漸完善,刺中後的傷害程度也會下降,而與之相反,鐵刀橫線砍殺,造成物理損傷相對容易,所造成的刀傷傷口深度較深開口較闊。

    第二個原因是刀的生產比劍適合大規模地生產;第三個原因是同樣達到一個能夠在軍陣實用的水平,學習刀法比學習劍法要相對容易一些。

    (漢代環首刀)

    三國西晉也和東漢類似。這裡有一個文獻上的證據,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記載,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226)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以講究實際的開國君主設定的數字,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劍和刀的實用程度是1:10,這和“十刀一劍”的俗語也恰好吻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結合人馬皆披鎧甲的具裝騎兵的廣泛出現,鐵刀出現了刀鋒呈現斜方形的樣式以及安裝了長柄的長刀。

    到了隋唐五代,步兵的標準配置是大多數士兵使用長槍加佩刀(腰刀),少部分士兵使用陌刀(唐代一種的長柄刀)或者白棓(大棒、大杖)。

    (唐朝陌刀手復原示意)

    宋軍的標準武器配置是長槍、長柄大刀和手刀;元代蒙古軍的標準配置短兵器是彎刀和劍。

    (元朝蒙古彎刀示意圖)

    明清兩代主要的格鬥兵器仍然是長槍和刀。

    (明朝戚家軍使用的軍刀)

    (明朝邊軍使用的軍刀)

    綜上,縱觀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武器配置可知,適合大規模成建制的裝備部隊的顯然是刀。

    即使進入熱兵器為主的近現代,刀仍然被繼續沿用,即使在幾乎完全出局的情況下,騎兵部隊的馬刀仍然是刀的衍生(需要注意的是,步兵的刺刀雖有刀名,其實反而是矛的衍生)。

    (電視劇《亮劍》中的騎兵連連長劇照)

    (一戰中的英國騎兵,以上兩張圖片均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戰馬》劇照)

  • 5 # 比爾羅德

    一般說,同等力下,刺死砍傷。

    具體,它們的材質重量工藝,和使用者使用方法等,都會影響“威力”。

    而軍方,還會考慮戰術工時維護等,所以最終刀取代了劍。

    具體時代,羅馬軍團用劍建立了赫赫武功,蒙古鐵騎用馬刀縱橫天下。

    所以您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隕石市場如何,怎麼判斷隕石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