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柯鎮惡來也
-
2 # 避風閣大學士
真實歷史中大漢完爆匈奴少為人知的一位關鍵人物:
兩漢,是漢民族出產鐵血英雄最多的時代。有的,被史書大書特書,名氣大,後人熟知,如衛青、霍去病、李廣。有的,功績可能更大,卻被輕視甚至忘卻了,如班超憑一己之力,固守形勢極為複雜的西域;張湯遠端突襲,留下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耿恭渴飲匈奴血,飢餐胡虜肉的悲壯;竇憲徹底讓北匈奴消失等等。歷史深處,埋藏多少事!
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全國最高統帥竇憲決心趁北匈奴微弱,一舉把他消滅。2月,派左翼指揮官耿夔、軍政官任尚,率大軍出居延塞(內蒙古額齊納旗),進擊金微山(阿爾泰山),把北單于團團包圍,大破北單于主力,俘虜北單于孃親皇太后,斬各王以下5000餘人。北匈奴倉皇逃走,不知去向。東漢遠征軍出塞5000餘里,才行班師。中國自從兩漢王朝出兵以來,從沒有這一次攻擊的這麼遠,抵達從沒有抵達過的地方。東漢政府封耿夔當粟邑侯。
竇憲既建立大功,威名更加震動內外。用耿夔、任尚當他的助手,鄧疊、郭璜當他的心腹,班固、傅毅負責撰寫文章。各州州長、各郡郡長、各縣縣長,多數出於竇憲家族推薦,強徵暴斂,一同從事賄賂勾當。
金微山之戰,讓漢朝徹底解除了歷時300年的匈奴國的威脅,而且直接導致北匈奴殘部向西漂移,引發一系列民族大遷移,最終導致羅馬王國亡在排山倒海而來的野蠻民族手中。而這一足以彪炳史冊的戰役主使者竇憲,史書卻一帶而過,而詳細記錄了他先前製造的冤假錯案,之後的橫徵暴斂。根源或許在於竇憲是儒家史學家最不喜歡的外戚勢力,故輕描淡寫,一帶而過。
-
3 # 韋格蒂烏斯
首先是兵員,西漢軍隊的主體是所謂的良家子,也就是家境富裕的農民子弟出身,這個得感謝漢高呂后開啟的文景之治,把西漢造成了所謂民先富而國自富的國家。這個時期的良家子數量龐大,家境殷實所以身體素質不錯,又是農民出身所以極少偷奸耍滑。這些良家子當中有一部分家裡是半農半牧的,西漢不僅官方儲備了大量戰馬,民間一些比較富裕的人也在養馬,所以這一部分良家子就像草原上的牧民一樣非常習慣於乘馬,真到了打仗的時候進行一些很基礎的訓練就是合格的騎兵(宋軍哭暈在廁所,宋軍每年其實能從吐蕃買到上萬馬匹,但馬匹之外的事才難辦),然而可怕的是漢代的一個記載“無人之處牛馬成群,鄉間鄰里的聚會騎母馬的會不好意思“,這個群體的數量恐怕不是小數字。
其次是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不同於產能擴散的其他時期,投入巨大的漢帝國在武器裝備上有碾壓的優勢。舉個例子,漢代的鐵質盔甲僅在數郡的集散庫裡就有幾萬副(皮甲的事已經不考慮了),匈奴樂觀點估計都不一定能湊出萬數來。
兵源素質不差,裝備還有這麼大優勢,又遇上幾個比較出色的將領,贏了並不奇怪。
-
4 # 土牛大哥
從劉邦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繼位,咱們的大漢朝窩窩囊囊活的真沒人樣,北邊兒匈奴也是越發的蹬鼻子上臉,真以為中國這塊兒地方是他們家後院呢,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連招呼都不打,連拿帶要的見著什麼好東西都認為是應該扛走的。結果碰上了漢武帝這麼個硬茬兒,這幫匈奴的好日子也就算是到了頭。
經過好幾代人的埋頭苦幹,全國上下同仇敵愾的都要出口惡氣,這口惡氣可是憋的有些年頭兒了,這也是匈奴人得寸進尺沒完沒了的欺負人沒夠,應該說“堅決幹掉匈奴”已經成為了當時舉國上下的共識,匈奴人的滅頂之災也就近在咫尺了。
還有一個嚴重的事實,當時的匈奴人跟朝庭裡的上上下下,誰都不認識漢武帝手下的霍去病和衛青,尤其是匈奴,到死都不知道漢朝軍隊的統帥是誰,這TM的還打什麼打。
-
5 # 風語者之歌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力燻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至冒頓單于時期,匈奴兼併高原各部落,其勢日強。據《史記》記載,“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這主要是指匈奴的丁數,全國各部落的人口據專家推測也就150萬左右。
從公元前200年漢朝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導匈奴入寇,劉邦與冒頓單于對峙被圍算起,到漢武帝興兵驅逐匈奴,最終到東漢公元91年竇憲率大漢與南匈奴、烏桓騎兵聯合擊敗北匈奴,北匈奴西遁止,匈奴在中國歷史上就徹底消失了,背後是漢朝歷經200年,消耗無數國力和戰士取得的勝利。
匈奴之所以難以戰勝,和他們的遊牧性質勇悍、居於貧瘠之地堅韌、各部落散居、駕乘之術高超等因素有莫大的關係。與後世居於高原草原的突厥、蒙古類似,中原王朝很難征服,但大漢徹底征服了匈奴,怎麼做到的呢?根據史料分析,主要得益於:
其一,國力與意志的較量
漢朝自劉邦採用劉敬與匈奴和親政策,修養生息70餘年,歷經文景之治後,到漢武帝時期人口已達5000餘萬,國力昌盛,府庫充盈;反觀匈奴150萬人口,據賈生所言,只不過是漢一大縣。
匈奴之地,塞北貧寒之地,產出少,儘管有和親,但時常南下劫掠,殺傷甚眾,民怨沸騰,漢武帝遂堅決給予反擊,終漢武帝一生欲使匈奴臣服。漢武帝做了54年皇帝,對匈奴持續20多年的打擊,削弱了匈奴的實力。
其二,裝備先進與建設騎兵
馬匹與騎兵建設方面:
針對匈奴騎兵來去如風的特點,漢武帝專門設立馬政,負責獎罰養馬,為前線提供充足馬匹。對於漢人騎射不精,專門聘請匈奴降將培育大漢騎兵與匈奴對抗!
漢武帝於公元前101年派李廣利征服西域的大宛國獲取天馬“汗血寶馬”3000匹這一行為,深受司馬遷和後世史家的批評,認為是勞師遠征,不恤民力,有害無益,其實是在誤解漢武帝,其目的是天馬與內地馬繁衍更優的品種,提高馬的腳力,實是深謀遠慮。為了跨過大漠與匈奴決戰,給十萬匹馬喂精糧以提高腳力和耐力,可見漢武帝滅亡匈奴決心之大,非一般帝王可比。
裝備先進:
1弓弩:漢承秦制,漢朝擁有大量製作精良的遠端弓箭和連發弩箭。相比較匈奴,漢朝工業發達,製作的弓箭越發標準化,威力更大,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據《史記•李陵傳》記載,李陵率5000步兵出擊匈奴,撤退過程中僅用弓箭就殺傷匈奴三萬餘眾,可見弓弩威力之強,非匈奴可比。
2武剛車:與匈奴作戰,除騎兵、弓弩、長槍之外防禦最好的是武剛車。《史記•衛青傳》記載,衛青在漠北決戰中,意外與伊秩斜單于主力相遇,衛青迅速下令,武剛車居於外團團圍住,防止匈奴騎兵衝擊,並以弓弩連續射擊,逼退了匈奴,儲存了漢軍實力,為擊退伊秩斜單于取得決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3環首刀:環首刀是大漢騎兵的標配,與長槍一樣,人手一把。如果說長槍適合遠距離殺傷,那麼環首刀就是大漢首創,刀的尾部有一圓環,手握在其中,無論劈砍掄圓,不易脫手,非常適合近距離搏鬥,其特點是無論馬上交鋒還是馬下擊殺,有效殺傷力驚人。
其三,獎罰分明,耗資巨大
為對付匈奴,漢武帝擬訂各種賞罰政策,總的來說,有功則封侯重獎,有過則罰,戰敗則撤消爵位下獄,但可交罰款贖回,以此激勵大漢將士疆場立功。故武帝時代,奇才輩出如衛青、霍去病之流,霍去病居功至偉,封狼居胥山偉業成為後世漢家將士畢生的追求。
總結:正是由於漢武帝時代對匈奴的持續打擊,使得匈奴衰落,到漢宣帝時呼韓耶單于歸漢,匈奴就此分成南北匈奴,漠南無王庭。直到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聯合南匈奴和烏桓騎兵,先後於公元89年和91年兩次對北匈奴用兵,徹底擊敗單于主力並勒石燕然以記功,使其向西逃遁,餘下的北匈奴十餘萬部眾歸附鮮卑,至此,歷經200年禍患中國的匈奴在中國的歷史上徹底消失不見了。
大漢騎兵能擊敗匈奴騎兵,不僅是裝備先進、國力富強,也是統治者英明決策使然。
-
6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實際漢人對草原民族,最頭疼的一直不是正面打,而是無法尋找到草原主力決戰。
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明。永樂五次主動出擊蒙古,都沒找到蒙古主力一戰而定。
而深入草原,最大的問題是後勤。漢擊潰匈奴,就是以整國之力做後勤支援,可以深入,自然就能勝利。
回覆列表
完全是靠強大的國力支撐再加上戰略眼光獨到的君主和天才軍事將領!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積攢下了豐厚的家底,當時漢朝規定家家戶戶都得養馬來改變漢軍兵種,錢糧的消耗也是空前的!打到最後國庫都打空了,百姓民不聊生,武帝在晚年沒辦法頒出罪己詔來安撫民心!總之打仗打的就是錢糧,窮國就別想著瞎折騰了!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