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凰西遊

    此提議深諳用兵之道,但是不可行,更不能取勝。

    我們回顧一下黃忠斬殺夏侯淵的過程。

    黃忠進攻,夏侯淵防守。但是夏侯淵性急,不聽張郃的勸阻屢屢出來迎戰,生擒了黃忠的部將陳式。法正定下反客為主之法,黃忠依計而行。夏侯淵不服,令部將夏侯尚出戰,被黃忠一個回合生擒。雙方定下了交換戰俘的約定,但是在陣前交換時,黃忠又射殺了夏侯尚,徹底激怒了夏侯淵,出來與黃忠單挑了二十回合。後來法正建議,黃忠乘夜佔領了對山,將定軍山一覽無餘。夏侯淵大怒,不聽張郃的苦苦勸阻,領兵圍住對山,大罵不止的挑戰,直到午後,夏侯淵銳氣已墮、人困馬乏,下馬坐地休息。黃忠卻率兵從山上一鼓作氣衝下來,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下。夏侯淵不及相迎,黃忠手起刀落,將夏侯淵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同樣是講兵馬駐紮在山頂上,馬謖為什麼慘敗呢?我們看一下馬謖是怎麼被人斷了水道、最終慘敗的。

    司馬懿來犯,馬謖請纓去守街亭。司馬懿探知是馬謖,笑道“徒有虛名之庸才,如何不誤事!”馬謖自以為飽讀詩書,其實都是紙上談兵,他不聽王平的苦諫,將大軍屯紮在一個土山上,王平只好分兵到十里外駐紮以備不測。司馬懿派人連夜斷了水道,將馬謖四面圍困,又派張郃帶兵堵住了王平的救援。馬謖孤立無援,最終被司馬懿放火燒山,馬謖慘敗,軍馬喪失殆盡,逃得性命後最終被諸葛亮斬首。

    黃忠佔對山,絕非馬謖守街亭。這兩者有諸多不同。

    1.黃忠是進攻,意在快攻;而馬謖是防守,宜在堅守;

    2.黃忠有法正相助,如虎添翼;黃忠雖是主將,但真正的主心骨確實法正;黃忠、法正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馬謖有王平相助,馬謖雖是主將,真正懂得行軍打仗的是王平。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阻,內不和則外不順,必有慘敗。

    如果按照題主的提議,夏侯淵圍而不攻,斷了黃忠水道,是否可勝呢?

    首先,斷水道這個提議是好的,但是不可行的。原因有二:

    1.黃忠雖然佔了對山,但是黃忠只在山腰,而法正在山頂。黃忠可以雖是下山衝殺,法正又可以居高臨下隨時觀察夏侯淵的動向,二人不可能任由夏侯淵行斷水道之計。

    2.黃忠佔對山只帶了部分輕騎兵,又距離本營較近,部下陳式可以率領大隊人馬隨時接應。如果夏侯淵派人斷水、威山,那麼黃忠、陳式上下接應,夏侯淵腹背受敵難以支撐。

    那麼,即便是夏侯淵斷了黃忠的水道,那麼他能勝利嗎?絕對不會,原因有三:

    1.黃忠、法正、陳式,對付夏侯淵已經綽綽有餘,如果被斷了水道,可能會暫時受困,但不至於速敗。

    2.黃忠出兵之前,諸葛亮暗暗派出趙雲,帶領一支人馬接應黃忠。如黃忠勝,則不動;如黃忠不利,隨時接應。

    3.戰前,諸葛亮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一,命劉封、孟達領兵三千在山中險要之處設伏;二,差人聯絡馬超,讓其依計而行;三,讓老將嚴顏守住巴西,換出來張飛、魏延,讓二人一同攻取漢中。

    看到了吧,五虎大將動員了四位,又有法正參謀,而諸葛亮是背後總指揮。試問,夏侯淵怎麼可能取勝呢?可能最好的結局就是,夏侯淵丟了漢中,但是萬幸保住了性命。

    同樣道理,馬謖守街亭之時,本來就不堪大用,又只會紙上談兵,最關鍵的是他面對的是司馬懿,當然慘敗了,不但丟了街亭,還丟了性命。

  • 2 # l生活小諸葛

    不會,有以下原因:

    第一,為什麼黃忠軍小股軍隊打過來夏侯淵會親自出戰,不是夏侯淵傻,或者是他輕敵,夏侯淵也是戰場老手卻為什麼犯這種錯誤呢?只能說明一點,前線防禦不牢固,易攻難守,只能親自出馬阻止給自己軍隊贏得加固防禦的機會。

    第二,夏侯淵兵力相對蜀國軍隊太薄弱,定軍山山勢複雜,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顧此失彼早晚的事。

    第三,魏軍從曹操到夏侯淵對蜀軍實力評估不足,黃忠法正組合可以說誰都沒想過這麼厲害。

  • 3 # 一貳一橙

    不可能的事,因為定軍山之戰和馬謖的街亭之戰,情況完全不一樣。第一:兵力不同。街亭之戰馬謖雖然是先鋒,但後面緊跟著的是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不可能會把大部分兵力全部駐紮在街亭,從而影響到北伐的勝果,這種本末倒置的事不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場戰爭裡面。而張郃來的時候,曹叡特意給了他總督諸路兵馬的許可權,甚至曹叡還親自到達長安坐鎮,兵力這一塊張郃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而定軍山之戰,夏侯淵雖然是漢中的總負責人,但可用的兵力不多(原因就是曹操拿下漢中之後,先後兩次調集了近十萬漢中精壯人口充實長安和三輔地區,劉備僅用一萬人,分成五部接連襲擊,都讓夏侯淵應接不暇,加上宕渠之戰,張郃敗於張飛之手,只剩數十人,可見夏侯淵當時是處於兵力不足的境地)。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夏侯淵兵力不足,黃忠那邊除了是以逸待勞的軍隊之外,後面有劉備親自坐鎮,再往後就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全國動員的蜀漢,夏侯淵兵力並不佔優勢。第二:人才不同。黃忠不是馬謖,不是一個初上戰場的小子,他不可能傻傻地等著夏侯淵來圍,即使夏侯淵真的有超過黃忠十倍的軍隊,還沒等到夏侯淵包圍網合成,黃忠要麼就衝下山來突圍,要麼提前退出漢中戰場。

    而且夏侯淵也不是張郃,在他的戰鬥生涯中,“打”才是王道,他沒有試過“圍”,也不屑於“圍”。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夏侯淵是一個優秀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

    第三:沒有運氣。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絕地反擊的戰役不少,但要麼是因為領導者無能,要麼是因為天時地利等原因,還有加上各種各樣的運氣才能取得勝利。漢中地區卻不像荊州那樣天氣變換無常,要不劉備火燒夏侯淵鹿角的時候颳起一場大風,吹向劉備陣營,那感覺想想都酸爽。

    可問題是這是屬於低機率事件,夏侯淵不能寄希望於此。而且漢中地形險峻,多叢山峻嶺,蜀漢方面因為國土多山的緣故,兵種以步兵、山地兵為主,而夏侯淵由於常年在關中平原馳騁,擅出是以騎兵為主的閃電戰。可以說從夏侯淵一踏入漢中山地之時,他的失敗已不可避免了。

    那夏侯淵難道真的只有坐以待斃嗎?不是,夏侯淵最有可能勝利的方法就是堅守不出,當時雖然劉備已經佔據了定軍山,但漢中、陽平關等險要都在夏侯淵、張郃等人手上,只有夏侯淵能堅守到曹操大軍到來,漢中戰局自然會有轉機。

    可夏侯淵過於魯莽,居然以元帥的身份去做修補鹿角這樣親臨敵方攻擊範圍的事,才導致了最後被黃忠斬殺。從“虎步關右”到“白地將軍”,夏侯淵一世英名就因為一次魯莽而毀於一旦了。

  • 4 # 水墨鄂州

    陝西省,大巴山脈有凸起的山峰十二座,最高處就是主峰定軍山,古代就有“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之美譽,由此可見這是戰略要塞,兵家必爭之地。

    山頂有一座碑,上面刻有四個大字“古定軍山”。大山的背面有一片沃野,在這裡曾經發生過定軍山之戰,曹魏大將夏侯淵在此命喪黃泉,而劉蜀猛將黃忠一戰成名,成為千古名將。雖然幾千年過去了,他們的故事依然在流傳!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不吝筆墨對大戰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話說一代猛將黃忠自從歸順劉玄德,便成為蜀中良將,他為蜀國匡扶漢朝的偉業而盡心盡力。此時,曹魏為了剿滅心腹大患,派出了夏侯淵與黃忠對決。

    同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黃忠和夏侯淵可謂是旗鼓相當,經過幾日的鏖戰難分勝負。而曹魏依靠人數眾多而將黃將軍圍在了定軍山。由於遲遲不能突圍,黃忠劉備帳下謀士法正出了一個妙計。

    首先,黃忠帶領軍隊奪取小山丘,等到黃忠勝利後,就等待這邊的揮旗暗號,軍旗一動,黃忠就率兵俯衝。黃忠聽完點頭稱是,依計行事。這天夜裡,劉玄德干兒子發起了進攻,目的是吸引魏軍出站,而出來應戰的是夏侯尚。

    當兩軍正在激烈交戰時,夏侯淵感覺事出蹊蹺,大事不妙,就要準備支援友軍時,草叢中竄出一幫人馬,老將黃忠,鬍鬚斑白風馳電掣而來。夏侯淵一看黃忠,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老當益壯的黃將軍,縱身一躍攔住了夏的去路,兩人苦苦大戰了三十幾個回合,夏才知道輕敵了,但體力漸漸不支,正要逃脫之際,黃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刀將夏侯淵斬落馬下。蜀兵看到對方將領戰死,士氣大振,衝破敵方封鎖,成功奪取了山頭。

    如此戰略要地因此戰而喪失,可悲的是曹操失去了夏侯淵這名猛將,也不能解決邊境線漫長難以防禦的軍事難題問題。

    自此戰之後,定軍山漸漸地被人知曉,《三國志》記載,諸葛孔明遺書中要求葬在定軍山,黃忠死後也葬在那裡,但是屋後面。武侯墓在文革期間被摧毀,令人嘆息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燒烤、油炸食品有抵抗力嗎?臭豆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