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當然不是。

    人性是複雜的,沒那麼簡單的是與非。

    東漢雖是世家崛起,家族利益已經被置於超出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的高度,但依舊有很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是世家出身)秉持意念,支援與效忠漢室。

    漢武帝:

    這與儒家和漢室的關係有關。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子弟紛紛效忠於劉氏。特別是公羊學派因支援王莽而沒落,剩餘學派基本都是劉氏的死忠,他們對劉氏的態度就是——士為知己者死,比如王允。

    荀彧的大世家身份令其主動與曹操合作,以保障家族利益。請注意荀彧的地位,是合作而非曹操的臣僕。但是,荀彧受到的傳統教育又令其從心底裡認同劉氏政權。

    所以,他支援曹操平定亂局,這也是他拒絕袁紹的原因。卻在最後發現,曹操集團已經不可能剎車,更不可能放棄權力歸還漢獻帝,只能越走越遠,逐步趨向代漢。而曹操的膨脹發展過程,自己是出了大力的(最少三成)。

    因此,荀彧堅決反對曹操稱公建國。最終不管是被逼自殺還是病死,都是在堅持意念。

  • 2 # 上策視覺

    古代中國的讀書人受到忠君理念的教化,是非常看重禮義廉恥和看重氣節的。荀彧服務曹操數十年,在外人看來,他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是最得力的親信助手。但在荀彧自己看來,他所做的一切並不是為了曹操,而是為了大漢王朝,是為了漢室復興而輔佐曹操的。所以他事曹數十年,在心態上一直沒像曹操手下的其他謀士和將領一樣把自己當成曹操的家臣,而僅僅是與曹操同朝為官而已。可以說荀彧一直生活在夢想中!

    荀彧一路為曹操出謀獻策,肅清各處割據軍閥,他不是反對國家重歸一統,而是強烈支援天下重歸一統。當然,是恢復漢王朝的一統,而不是改朝換代。

    然而,曹操進爵魏公一下子刺激醒了荀彧的復興漢室夢。當看到曹操公國的小朝廷完全凌駕於漢獻帝的大朝廷之上,朝中眾臣一個個都爭著搶著要去兼任魏公國中的職務,公開向曹操獻媚。荀彧瞬間清醒過來了,他突然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數十年來為匡復漢室的辛苦付出,最終得到實惠的不是漢室,而是曹操。他復興漢室的夢想永遠都不會實現的了!

    於是,在夢想破滅後的悲憤和忠君氣節的疊加作用下,荀彧公開地成為朝中唯一一個明確反對曹操進爵魏公的大臣,兩人關係開始破裂。荀彧事後深知得罪了曹操的後果,於是在驚憂交集之中自殺了!

    所以,荀彧不是心中沒有百姓,而是他政治路線不正確,站錯隊了!

  • 3 # 使用者車工00

    謝謝邀請!要說荀彧不明白天下大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這個道理是不可能的!

    按理說,荀彧出生三公世家,身世顯赫,與曹操身世根本不可相提並論,可他為什麼甘願屈尊於曹操呢?主要原因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薰陶,可望有朝一日恢復漢室,重振大漢雄風,留一世英名。願望是美好的,可現實是殘酷的!

    荀彧輔佐曹操,是看中曹操的才能。最主要的是曹操起兵時打的是恢復漢室旗號,所以把寶押在曹操身上。可當他謁盡全力輔佐曹操消滅了北方諸侯後,越來越感覺心慌!為何,因為曹操早已成脫疆Mustang,膨脹的權欲驅使下,早就把恢復漢室的宗旨忘得一乾二淨,漢哀帝只是個玩偶,心情不好的話一腳把他踢到屎坑裡去。眾大臣早就把曹操預設為天子了。當曹操加九錫稱魏王后,荀彧徹底絕望,終於與曹操分道揚鑣,第一個出來反對,可一切都晚了。一個人一旦心死了,命也就不值錢了,當看到自己無力迴天時,只好在鬱悶中選擇了自殺。。

  • 4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關於題主的問題《荀彧為什麼就不明白只有天下重歸一統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的道理呢?》,我的回答是:荀彧並非不明白,相反,荀彧比任何人都想天下重歸一統。只是,他喜歡的統治者不是曹操,而是希望曹操所匡扶的漢王朝。

    荀彧出生東漢名門,世受漢恩,家族擁有很高的聲望。荀彧本人從小就展現驚人的天賦,時人異之,認為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原本為袁紹謀臣,而“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正好曹操領“奮武將軍”,在東郡平叛,荀彧棄袁紹而去投奔曹操。荀彧與諸葛亮一樣,都是有理想的“王佐之才”。諸葛亮深居隆中終選擇劉備,荀彧放棄當時實力更強的袁紹而選擇實力較弱的曹操。

    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對》中表現出來,即:“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麼荀彧的理想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曹操在迎奉天子至許時荀彧說的那三大政治綱領:

    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大順”(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

    以大公無私的方式來降服豪傑,這是“大略”(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

    透過弘揚正義來吸引人才加盟,這是“大德”(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如此,天下雖然或多或少還有些動亂的地方、還有不服從的人,但我們不會為此所拖累,未來會變得十分明朗。而這三大政治綱領中的“尊奉天子、大公無私、弘揚正義”,一切的行為都緊緊圍繞著一箇中心,即“天子”身邊。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荀彧的理想仍舊是“心繫漢室、匡扶天下”。

    因而,荀彧出道的時候,正是董卓亂政的時候,荀彧即選擇休官回家,待董卓之禍過後,荀彧先是投靠韓馥,後韓馥為袁紹所設計而丟失冀州,荀彧歸到袁紹門下,但荀彧發現,曹操才是真正的良主,並認為曹操是當時能夠匡扶漢室的最優人選,曹操“首倡義兵”、“西討董卓”、“迎奉天子”。這一系列動作荀彧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於是荀彧棄袁紹而去投奔曹操。

    荀彧的加入對於曹操而言至關重要,連曹操自己也說:“吾之子房也。”子房是誰,張良也,“漢初三傑”之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段話用來形容荀彧也不為過:

    曹操初起兵時,是荀彧告訴曹操董卓過於暴虐,終成不了氣候(“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給予曹操極大的信心;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傾巢而出徵陶謙,張邈和陳宮突然反叛,聯合呂布攻打曹操大本營,是荀彧和程昱替曹操守住了大後方,使其避免陷入無家可歸的境地;

    同樣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是荀彧的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支援了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時官渡之戰期,曹操有點堅持不下去,是荀彧的信件給了曹操堅持下去的動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劉表,亦採取了荀彧的建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可以說,在曹操集團成長的每個關鍵階段,都能聽到荀彧的聲音,看到荀彧的貢獻。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極為緊密的。荀彧盡“王佐之才”以輔佐曹操,實現了北部中國的統一。

    荀彧曾經以為,當輔佐曹操實現天下一統之後,天下還會在漢王朝劉氏統治之下。

    然而,荀彧沒想到的是,人會變化的,隨著權力的不斷擴大,人的野心和慾望也會不斷膨脹,最終與理想背道而馳。

    當董昭向朝廷上表曹操進“魏公”時,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馬上看到了其中的端倪。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社稷,從政治角度來講,魏國是漢朝的國中之國,是一個獨立公國,曹公地位在諸侯王之上。這個動作就與之前的行為大相徑庭了,性質有了明顯的區別。過去曹操東征西討後獲得的封賞還是作為一個“人臣”所應或能獲得的,但現在變成“國”,那就不一樣了。

    因而,對於董昭的私下詢問,荀彧的回答是: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我想,荀彧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內心其實還是抱有希望的,希望曹操能夠“不忘初心”,繼續“心繫漢室,匡扶天下”。雖然在其有生之年,曹操未進封魏公,但荀彧知道這件事情是必然會發生的,其內心想必是極為痛苦的。一個人最痛苦的事就是理想的破滅。

    荀彧作為曹操集團首席謀臣,與其出生入死數十載,為其立下不朽功績,且為人正直。曹操與荀彧之間的配合不可謂不順暢。這樣的一個人,理應支援董昭的倡議,但卻被潑了一盆冷水。故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同年,曹操南征孫權,就讓荀彧去勞軍,並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不久就病死在了壽春。《三國志》的記載就三個字:以憂薨。即憂慮而死。荀彧死後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因此,荀彧反對的不是天下一統,而是反對曹操“晉魏公”這一舉動。荀彧是有理想、有抱負的謀臣,曹操晉魏公的行為與其理想背道而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男女無憂無慮一起長大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