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管司銘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為了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清王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西南地區採取了各種政策和措施,包括設藩,撤藩,建立軍政機構、拓展驛路交通,開通航道、移民屯墾、開放茶馬、改土歸流等各種措施。
這些政策措施總體上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尤其在農業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設藩撤藩
從順治朝入主中原以來,利用明朝諸降將對西南邊埵的南明勢力和農民起義軍餘部進行武力剿滅。待基本上肅清其主要力和,施行異姓分封制度,使藩王鎮守邊疆,繼續對敵對殘餘勢力進行剿滅,同時防守邊境。
康熙初年,平定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以後,因諸藩王勢力逐步漲大,已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康熙實行撤藩。
過程中遭到以吳三桂為首的諸藩王武力對抗,經過多年的戰爭,平定了諸藩王的叛亂,將西南邊疆的治理權力納入中央的真接統治範圍。
二、設官行政 金瓶掣籤
康熙一方面確保軍事控制,打擊分裂勢力。並以一部分蒙古兵人留守西藏。另一方面,又結合西藏地區實際情況,創新管理制度。
在南部的藏族地區,建立四十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統轄。在西藏地區平定了準噶爾部蒙古貴族與藏族上層分子所發動的多次叛亂之後,廢除了藏王制度,設立駐藏辦事大臣,分駐前後藏加強管轄,並由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協理政事。其它幾個省區的制度仍然多沿襲於元明的舊制。
乾隆年間,乾隆創立了金奔巴制,首次提出以金奔巴瓶抽籤的方式,確定達賴、班禪的轉世,以避免藏區內部的鬥爭。金奔巴制的頒定,對清朝中央政府加強對蒙藏地區的管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驛道
清朝時,開始對西南地區驛道進行建設,驛道的修築和交通狀況的改善,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內地與西南部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絡,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管控力度和效率。
清朝初期,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一帶由於長年的戰爭,各條驛道上的館舍橋樑都遭到嚴重損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在戰後,各級政府都很重視修橋補路,驛道建設。特別是在康乾時期,四川境內和通向外省的道路經過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形成川陝棧道、川滇道、川黔道、川藏道等幾條重要陸路通道,這些交通動脈在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開發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開通航路
川滇黔地區自古以來陸路就蜿蜒崎嶇,水路交通也不發達。這裡雖然河流眾多,但水流都比較湍急,河道上也佈滿暗礁險灘,難以行船運輸。
清朝初期,為了開發當地資源,對開通西南航道作了很多整理,使川雲貴地區的水路交通有了較大的拓展。
川鄂道是四川和雲貴地區聯絡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水路交通。由於長江上游森林大量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河道也多年未能得很好的治理,川鄂航道運輸不暢,歷史上的主要運輸幹線如嘉陵江、涪江、金沙江等也多處淤塞。江河航運不暢,給雲貴川等地的物資運輸造成不便,特別是糧食的輸出。
康雍乾三朝都很重視川鄂航道的整治,西南其它水道也得以貫通,從而加強了川滇黔三省及其與外地的經濟聯絡。
五、建設驛路
清代西南地區交通線上的驛站整頓和建設也頗有成績。四川,貴州,雲南的大量驛站均經過精心安排和佈置,配備人員和驛馬。
驛站建設將各地區之間聯接起來,方便了官方和民間的物資轉運和資訊傳遞,加強了西部省區的政治穩定和經濟交流。
那些李自成們有了正當的職業,拿到了薪水,也就不再琢磨著造反了。
六、廢除榷易,開放茶馬
清代初期,戰爭仍在激烈進行,戰馬需求比較迫切,同時為了安撫少數民族,西北茶馬互市很受重視,當時的茶馬法基本沿用明朝時代。
康熙、乾隆時期,由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各處邊境趨於安定,對少數民族馬匹需求的減少,政府已沒有必要對茶馬貿易嚴加控制,於是廢除了榷茶易馬制度。
國家控制茶馬貿易的局面被打破,民間貿易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茶馬市場上,遊牧民族用馬匹、駱駝等牲畜換取內地的茶葉、糧食、布匹等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漢族則在市場上換取所需要的馬匹牲畜。
隨著互市日益頻繁,雙方的交易範圍也逐漸擴大。輸入藏地的有茶、鹽、布、絹、紙、糧食、各種器具和衣物等,輸入內地的主要是馬匹、各種畜產品和藥材等。
茶馬互市對於緩和民族關係、穩定邊疆、推動西部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從農業經濟的角度看,茶馬互市的繁榮和交易範圍的擴大也促進了民族地區畜牧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內地的茶葉生產,還使政府獲得一定數量的稅收,而這些稅收主要用於駐軍的開支,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農民的負擔 。
六、移民墾荒
由於明末清初多年戰亂,屠殺和自然災害等的影響,清朝統一之初,西南地區大量耕地被荒廢,人民流離失所,隱蔽山林。四川地區的情況尤其嚴重,不少州縣都人煙斷絕、田地被廢棄、經濟幾乎處於完全崩潰的狀態。
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解決邊疆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於順治年間,清政府根據各地的建議,制定了招民墾荒的政策。肯定了農民對所開荒地的所有權,規定墾荒免賦升科的年限,並且把地方的墾荒面積作為官吏政績的考核標準。
當時四川以及雲貴的荒地很多,成為當時農業開發的重點地區。 康熙年間,隨著墾荒的進展,清政府以及西南各省區還制定了一些招民墾荒、發展農業的具體措施,如鼓勵地方官從外省,主要是湖廣和江西地區,招徠民眾進入川滇黔進行墾荒耕田。政府為移民提供一定的生產、生活資料,所開墾的土地全部歸墾戶所有。輕徭薄賦,放寬起科年限,興修灌溉工程,開發水利資源,推廣先進耕作技術和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的種植等。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
這些經濟開發措施,使西南地區的耕地面積增加,人口數量也逐步上升。
七、改土歸流
雍正年間,清政府經營西南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改土歸流。
清政府在當地廢除了大批土司,代之以流官的統治,使內地的行政制度在西南邊疆得以實施。 施行了改土歸流,土司所佔有的奴僕就都被解放出來,成為個體農民,增加了積極的農業人口。
清政府還清查土地,將土司佔有的絕大部分土地給予沒收,土地佔有關係得到調整。清政府將這些原本被土司霸佔的土地,有些賜給官吏,有些留作官田,有些歸還農民,也有些分給以前沒有土地的農奴。
另外,清政府鼓勵墾荒,大量耕地也被開墾出來,擴大了種植面積。
改流以後,稅收由政府統一管理,按畝徵收,土司苛重的賦役攤派被全部革除,賦稅相對減輕;改流地區採取“科糧從輕”的政策,延長土地稅的起徵年限,對農民開墾的零星土地免徵田稅;大多新改流之地減免錢糧,“新闢苗疆”更為優惠。
改流以後,農民負擔有所減輕,生產積極性明顯提高,由此推動了西南民族地區的農業開發。 改土歸流還消除了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仇殺和動亂,創造了安定的社會環境,發展了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絡。
同時,一些新作物也開始向邊疆地區傳播,比如小麥、高粱、穀子、黃豆、芝麻等作物都逐步在西南推廣開來。 隨著農業的開發,與之密切相關的商業、手工業等也有了很大進步,農產品貿易、絲織業、棉紡業以及製茶業等逐步興起。
總結: 清朝在西南地區採取的種種措施,維護了邊境安定,推動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調動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交流和聯絡。
套話蠻多,其實就是一個目的:加強統治力。
回覆列表
清政府雖然是滿人建立的,但對於國家的繁榮昌盛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個是中國版圖的擴大,另一個就是對少數民族的管理。
關於西南地區的管理,尤其是西藏的管理,在歷史書上其實都有過講述,主要有4點。
1.順治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透過冊封,確定了達賴和班禪在西藏密宗和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從此,歷代達賴和班禪都經過政府冊封,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和通知。
2.設定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清政府和班禪、達賴共同管理西藏,有了政府的代表,對西藏的管理大大加強。
3.乾隆設金瓶掣籤制度。這個制度使清政府把達賴和班禪的繼承人的確定權緊緊握在手裡,從而根除了西藏大貴族利用活佛轉世敢於西藏政局的弊端,有利於西藏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