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紐約當地時間5月8日晚(北京時間5月9日上午),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珍藏系列拍賣於位於紐約洛克菲勒廣場的佳士得拍賣大廳舉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獲悉,當晚舉行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拍中,畢加索《拿著花籃的女孩》超越預期以1.1億美元成交。
5
回覆列表
  • 1 # 疾飛昏鴉

    畢加索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已經被定格,無人可以撼動。真正意義上的集大成者,立體主義的始作俑者。毫不誇張的說他左右了整個現代文化藝術之走向,由立體主義而衍生的各種藝術樣式和觀念直接帶來了我們現在所眼見的一切藝術應用。《疼痛》

    “粉紅時期”(也稱玫瑰時期)在畢加索的各種藝術創造時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剛剛經歷過代表了青春的騷動不安與困頓掙扎之“藍色時期”,1904年剛剛來到巴黎蒙馬特爾區定居的畢加索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位繆斯――費迪南德。情愛的滋養帶來了對生命的希冀與嚮往,憂鬱深沉的藍色逐漸變的溫暖,溫雅曖昧的粉色雖然還是在表現有些悲情的主題。但是至少在形式上已經傾向於成熟的藝術表現,這個時期已經有了立體解析的萌動。

    這幅《拿花籃的少女》是畢加索玫瑰時期中比較經典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還有古典時期的影子,還帶了些許藍色時期的淡淡憂傷,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位流浪在蒙馬特街頭的少女之現狀。微微前傾的身體顯現出青春的顫慄,斜視的眼神還隱匿著少女的矜持。對比粉色蒼白的軀體那束花籃裡的罌粟花格外醒目。《擁抱》

    畢加索在這個時期所表現的主題大多是雜技團和流浪者等生活在巴黎底層的人們,大師再次流露出來自於人性最深處的悲天憫人。只是偶爾參雜了些許不諳世事的花天酒地。

    五月八號在佳士得的洛克菲勒夫婦收藏慈善專場拍賣會上這幅《拿花籃的少女》拍出1.15億美元價格(不含佣金)也在意料之中,和預估價格出入不大。《牽馬的少年》

    藝術品的投資大多會向藝術家已經定型和成熟時期的作品傾斜,一是辨識度高且具有代表性,二是適合短期操作。但是收藏家往往會更加青睞於藝術家轉型時期的作品,因為更具有學術研究價值。這幅《拿花籃的少女》恰恰二者兼具,似乎糅合了畢加索前期的一些基本特徵,還預示了以後的指向。《馬戲團一家和猴子》

  • 2 # 熱愛首都北京

    答:畢加索的《拿著花藍的女孩》之所以能天價成交、不是因為這“畫”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這幅畫的名氣有多高。它的天價成交、主要還是在於這幅畫還有升值的空間。買家買到這幅畫以後、藏在箱底幾年再賣出去、就賺錢了。

    凡是天價成交的繪畫作品、一般來說都不是因為它的研究價值有多高、而是因為它的升值空間有多高。藝術家通常都不是資本家、藝術家基本上都買不起天價藝術作品。反而是資本家、土豪、他們對藝術一竅不通、他們卻自以為是很懂藝術、他們買這些藝術作品是瞧準了這些藝術作品能賺錢。如果說買賣這些藝術作品無法賺錢、那麼、即使再著名的藝術作品在他們眼裡擦屁股都嫌粗。

    說實話、我們普通老百姓買一些藝術品、比如繪畫雕塑什麼的、買回來就是自已用、或者當作禮品贈送親友。一億多天價成交的藝術畫、土豪們買下它是給自己使用嗎?沒人相信。

    所以、西方國家的那些藝術畫、主要還是在於能夠賣到好價錢、而不是在於它的藝術價值有多高。如果社會上沒有拍賣交易市場、就沒有人看好西方藝術畫、那些西方藝術畫也只能當廢紙回收利用了。

  • 3 # 一一一0有趣的藝術

    這可以說是這幾天拍賣界和藝術界的大新聞了,我剛在昨天發了關於這條新聞的文章,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紐約時間2018年5月8日晚,世紀拍賣——“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系列珍藏”正式舉槌,其中巴布羅·畢加索玫瑰時期的作品《持花籃的女孩》,最終是以1.02億美元落槌,加佣金1.15億美元成交,摺合人民幣7.3283億元,這一價格也重新整理了畢加索玫瑰色時期的作品最高價紀錄。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最早買下這幅作品的是格特魯德的哥哥利奧,價格僅為一百五十法郎。 《持花籃的女孩》1904 當然,藝術品價格的高低走向有很複雜的因素,只能一部分的反映藝術家作品的價值,並不代表全部。這幅《持花籃的女孩》是畢加索經歷了極其抑鬱的藍色時期後所繪。一般我們把這段時期稱為玫瑰色時期,《持花籃的女孩》正創作於這一時期。主角據說是給很多知名藝術家當過模特的叫琳達的女孩。紅色的花朵和慘白的身體形成鮮明對比,冷漠的眼神和年齡極不相稱。單薄的軀體手捧著盛開的似血的鮮花,古埃及壁畫人物的站姿讓這個女孩看上去像是走上祭壇的獻祭品,手捧著青春獻給了冷酷的現實,走向已經可以預見的悲慘。 《手拿菸斗的男孩》

    1904年春,畢加索與新戀人菲爾南德·奧裡威爾永久定居在巴黎蒙馬爾特區,開啟了他的玫瑰色時期。穩定的生活,甜蜜的戀情使畢加索的作品更是出現了古典主義的復興, 柔和的粉紅色調逐漸取代抽象抑鬱的藍色,呈現溫暖和理性思考的氣象。《手拿菸斗的男孩》是畢加索玫瑰色時期的代表作品。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芬奇《蒙娜麗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醫生》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 畫中男孩被畢加索叫做“小路易”,經常到畢加索的工作室消磨時光。他長相稚嫩,卻手拿成年男子的菸斗,眼神叛逆,撇著嘴,似乎對畫家讓他戴上粉紅色花環頗為不滿。背景是有著清新花朵圖案的桌布,溫暖的粉色調使整幅畫輕鬆俏皮。然而,畢加索在小男孩臉上畫下濃重的褐色陰影,似乎暗示男孩即將結束的青春期,馬上要步入無趣甚至絕望的成年。 《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

    《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 畫面中兩位演員似乎是在演出的閒暇之餘做著日常練習。兩個人物一紅一藍,一強一弱,對比強烈。搖搖晃晃立在球上的小演員表情愉快,身體纖細修長,顫顫巍巍高舉著手的姿勢像極了未長成的樹丫。而近處有著壯碩身姿的成年男子表情陰鬱的坐在巨大的立方體上,似乎在為面前的小演員對自己隨時可能從球上落下卻毫不察覺而擔心,又似乎在嫉妒小演員能無憂無慮的享受著任何事物帶給她快樂,又或者在感嘆自己曾經也有過和小演員一樣的鮮活的青春。作品同樣有著著一時期典型的粉紅色調,但表現出的憂鬱也同樣明顯:畫家一面羨慕著青春的活力,一面嘆息著青春的易逝,成年的艱辛與疲憊讓畫家為這些孩子惋惜,只希望用畫能永遠留住青春短暫的時光。

    《斯坦因畫像》 1906

    《斯坦因畫像》(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的主人公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是美國作家與詩人,是一位頗有爭議的美國女作家,被譽為“現代主義之母”。畢加索自認識斯坦因後發現與格特魯德·斯坦因情趣相投。畢加索主動要求為其作肖像畫,但卻總不能讓她滿意。經過數番掙扎,畫作終於完成。但人物看起來並不是格特魯德·斯坦因當時的樣子,也沒人認為那幅肖像畫看起來像她。難道是畢加索受挫折後敷衍著完成作品?在我看來,是畢加索終於明白了斯坦因始終不滿意他的原因:像斯坦因如此有個性的女人是永遠不會讓別人來定義自己,她永遠都會只做自己,永遠都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任何模樣。所以畢加索索性用古伊比亞雕刻的風格來塑造斯坦因的獨特精神氣質,表情堅毅,眼神犀利,坐姿自信而強勢,似乎準備隨時用一場酣暢淋漓的辯論來回應他人的攻擊。是的,這才是斯坦因!完成《格特魯德·斯坦因畫像》後,畢加索從“玫瑰色時期”躍入了“立體主義”。而巧合的是,格特魯德·斯坦因也曾經收藏過《拎花籃的少女》。 大衛·洛克菲勒夫婦

    覺得還不錯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每天上新,和你聊一聊有趣的藝術!

  • 4 # 燕子KJ

    藝術史上的每一次拍賣事件,無非展現了兩種文化現象,或是這件藝術品真正體現了它的藝術價值,或是人為炒作,哄抬拍賣品的價格,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當然畢加索這件作品,我不知道下家是誰?如果是大陸,那XQ的嫌疑難以否認。

    在這慾望時代,人們總是用金錢來衡量一幅作品,這既是對藝術的褻瀆,又是對自我的侮辱。當然,我從不懷疑畢加索的偉大,畢竟他創造了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出一個時代變遷中,藝術與時間的契合。而他的畫,也在變形中,給人以強烈的生命暗示,雖然有些髒汙的感覺,但由於把他捧的過高,一般人也無法說出什麼。

    雖然在當代,畢加索由於巨大的聲望,特殊的創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價格一路飆升。他出現在拍賣會上作品的屢創天價,也是一種趨勢所為。這之間自然有著時間的偶合與生命的成份,也有著藝術是稀缺資源的優勢。但在現代社會利益為先導的今天,mg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使我們的靈魂被扼殺的一文不值。人類為了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自然在許多事情上,就出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

    下圖是拍賣的這幅作品

    當然,這幅畫相對於畢加索其他作品來說,風格並不突出,也是他玫瑰時期的一幅畫。女孩的神態帶著淡淡的哀愁,身體有些呆滯和僵硬。但人們對名家總是有著迷信的心態,導致了對他的追捧,這也是人類自身審美的缺陷和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繡春囊會不會是有人故意放到山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