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夢醉西樓
-
2 # 月簫飛聲
秦國的強大主意是在於秦國一直堅持商鞅制定的法律而且,秦國五六代一直都是明君,其實最先崛起的是魏國,只可惜魏國國軍,沒有秦國國君賢明,結果讓自己國家的賢才流失,給別人做了嫁衣,其實我想說的是一個國家強大,並不是武力的強大,而是制度的強大,秦統一天下一方面是因為堅持法制長期變,發展農業經濟,軍事,另一方六國之間互相征戰,削弱了自己,只有堅持法家的制度不變,才是秦國真正強大的原因,我就催催牛哈哈哈
-
3 # 90後的職場
這個問題應該換成,戰國七雄為何只有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原因有以下五點。
第一,關中巴蜀,沃野雄關
為何中國曆代王朝都喜歡在定都西安,因為關中即有雄關,又是沃野。
說道雄關,縱橫家蘇秦對秦惠文王這樣評價關中:“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蘇秦所說的四塞,是指關中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部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意思是關中地勢顯要,有山有水,守住這四座關卡,再將關中眾多的百姓武裝起來,足可吞併天下。
這樣的地利有何優點呢?秦昭襄王時期,范雎對關中這樣評價:“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范雎這個評價太到位了,有四關險要,咱打得贏就東出進攻,打不贏就回來守住函谷關和黃河一線。所以,秦始終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肥沃就更不用說了。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臨黃土高原,東西長達三百公里。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三河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縱橫分佈,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
這樣的大好河山就是太史公司馬遷都深有感觸,在《史記》中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意思是成就大事稱霸,東南的越國楚國是好地方,但是最終建立王朝,還是關中最佳。
有了關中平原還不算,在秦昭襄時,秦國又佔領了更加險要的巴蜀,並命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千里沃野,使巴蜀出現萬畝良田,四川從此成為”天府之國“。
坐擁兩大糧倉的秦國佔盡了地利,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秦國想不強大都難。
第二,商鞅變法,富國強兵
擁有再好的地理位置沒有人的參與也是一事無成,而商鞅變法成為戰國最徹底的改革,為秦國強大奠定了基礎。
到了戰國的時候,為了富國強兵,各國都在變法圖強。首先變法的是魏國,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軍事上任用吳起訓練武卒,使得魏國一越成為戰國首霸。但由於改革不徹底和受到貴族反對,隨著魏武卒的全軍覆沒而走向失敗。
受魏國變法的影響,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都曾經取得過短暫的成功。但由於貴族勢力的反對和阻撓,最後都走向了失敗,改革者也是身死法滅。比如吳起死與楚悼王身邊,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只有商鞅變法被秦國徹底的貫徹了下去。貫徹到了何種程度呢?就是商鞅自己也是因為沒有身份證而死的,而籍貫制度正是商鞅自己創立的。雖然商鞅因此喪命,但卻造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商鞅變法其實主要就是兩條。第一,加強中央集權,封爵賜官論功行賞。就是不管貴族平民一率平等,想要升官發財只有去打仗,誰殺的人多誰官就大。第二,重農抑商,嚴刑峻法。除了打仗你就給我老老實實種田,想要做生意,和幹別的營生我就辦你。
透過商鞅變法,一,秦國實現了國家權利的集中。二,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國家迅速富裕。三,造就了一支悍不畏死的秦國軍隊。
第三,海納百川,吸收人才
在秦國升官只有耕戰兩條道路,但治國需要人才,怎麼辦?引進唄,由於秦國廢除了貴族世襲制度,實行選賢任能,不問出處的制度,所以吸引了大量六國之才,為秦所用。
不說那些一二流人才,就說幾個影響了歷史的超一流人才吧。
商鞅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性人物。戰國時期衛華人,早年商鞅投靠魏國,因魏國不用後投秦,在秦國獲得秦孝公大力支援主導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張儀,魏華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師從鬼谷子,張儀為秦國提出了著名的連橫之策。秦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幫助秦國遊說列國,以連橫破合縱,為秦國之後的東出奠定了基礎,
範睢,魏華人,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秦昭襄王執政後期被拜為相,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在長平之戰用反間計大破趙國,從此趙國再也沒有能和秦國對抗的實力。
李斯,戰國時期楚華人,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憑藉一千古名篇《諫逐客書》讓秦王嬴政改變了主意,之後官拜廷尉,幫助秦王平滅六國。
呂不韋,商人、政治家,衛華人。因幫助異人取得秦國王位被拜為秦國國相,主持編纂了天下聞名的《呂氏春秋》,嬴政繼位時甚至稱之為“仲父”,權傾天下。
魏國雖然才人輩出,但無用武之地,秦國卻能讓他們實現自我的價值,幫助秦國走向了巔峰。
第四,遠交近攻,大國衰落。
如果晉國還在,秦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走出函谷關一步,整個春秋史就是晉楚爭霸史。但由於晉國減除宗室,強枝弱乾的原因使得異姓崛起,最後三家分晉,各懷鬼胎,從此再也難回巔峰。
三家分晉初期就是隻有魏國也能擋住秦國的東出。但由於魏惠王窮兵黷武,又不能任用人才。魏國又是四面皆敵,齊、楚、秦、韓、趙車輪攻魏,使得魏國實力耗盡,一蹶不振。從此,為秦國東出創造了條件。
而且秦國還用遠交近攻,連橫齊楚的政策孤立了三晉。使得秦國可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第四,上下一心,七代明主
秦國之君不管是對商鞅、張儀還是白起、李斯都能做到充分信任,放手任用。這樣一來就能減少內部矛盾,一致對外。
反觀其他國家,趙王連罷廉頗、李牧,自毀長城。齊王趕走田忌、孫臏,自折棟樑。楚王流放屈原自斷臂膀。而這些人才如果留下,歷史或許是另一個走向。
不但上下一心,秦國自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七代明君,傳承不息,制度不變,決心不改,鬥志昂揚。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振長策而於宇內”終於掃平六國,一統宇內。
回覆列表
人類社會的早期,大家找不到一種和平共處的方法,都只是想著消滅強敵後自己就安全了。所以戰國時期,大家都忙著變革,想法子讓自己強大起來。唯獨秦國變革成功,全國權力都歸於君主,君主掌握了全國軍政大權,無論平民還是貴族,大家都是秦王的子民,要想獲得升遷,就要建立軍功,沒有軍功就沒有升遷的機會。而其他的六國,大家仍然堅信周朝禮儀制度,所以看秦國原來是無教之地,現在是虎狼之邦。所以大家儘管看到商鞅變革成功,仍然不肯學習。你想啊,靠軍功,以後朝堂上慢慢都是好戰好殺的人,以後君主說不定也得聽這些軍事統帥。秦國還大量強迫華人服徭役,如果你想免除徭役,就要給國家交糧食,交錢,建立軍功。法制上實行連坐,鼓勵國民舉報,人人都是國家免費的特務。這樣一來,國內人人盼著打仗,好立軍功啊!大家積極種地交糧食,交錢,實在交不起的就免費給國家幹活。大家現在看到秦國的真面貌了吧!所謂的國富,國強就是推行軍國主義,對國民無情盤剝,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這樣的國家體制雖然強大,國民的幸福指數低的很。秦國吞併六國後,仍然沿用原來的國家體制,就是弱民,貧民。可這個時候大規模戰爭沒有了,國民立軍功頂替徭役的機會少了,就只能給國家服徭役。原來種地的交糧食可以免除徭役,可問題是種地是靠天吃飯,趕上天災怎麼辦?有些地區山地,丘陵,池塘,湖泊,河流,沿海,他們不適合種地,怎麼辦?顯然一到切的國家法律沒有考慮那麼多。大量的服徭役的人源源不斷的到各地挖河溝,修長城,建陵墓,修馳道,建皇宮。基層單位的公務員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把自己的同鄉,好友送到前方,從此骨肉分離,很多人累死在服徭役的地方。他們在地方上受到的責難也越來越多,他們自己也常常面臨完不成任務服徭役的危機。所以,最早積極謀劃推翻秦王朝的就是這些基層公務員,陳勝,吳廣,劉邦,當革命的呼聲響起,無數個不想服徭役的人都加入到推翻暴秦的行動上了。這也是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後,不再推行全體國民軍功制,原來的貧民,弱民的服徭役的國策也不再實行,農民只需要繳納自己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給國家就行了,到文帝,景帝的時候有時候達到三十分之一。也就這時候,國家才真正實現了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