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小莎的日常
-
2 # 使用者3619195665791763
孩子剛離開母體,剛出生的嬰兒,儘管在肉體上和母親是分離的,但是在心理上,是和母親一體的。所以在孩子的意識中,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這個時候的孩子也需要媽媽無條件的愛。對於這個時期的媽媽來說,並不困難,因為這個時候的媽媽,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會讓媽媽願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生理上,為孩子提供乳汁,心理上,這個時候的媽媽是全然地愛著孩子的,眼裡的孩子也是完美的。
-
3 # 柳柳老師
現在動不動就提分離焦慮,搞得媽媽們都很緊張,生怕自己和孩子分開,會讓寶寶有分離焦慮,影響健康發育。
為了讓媽媽們不再擔心,我從專業角度來說一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分離焦慮分為正常的分離焦慮和不正常的分離焦慮。
1、正常的分離焦慮。
比方說,媽媽想出去溜達一會,剛把寶寶遞給爸爸,寶寶就開始大哭大鬧。媽媽一鬨一抱,寶寶就不哭了。
這種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而且是正常的。
分離焦慮,指的是小孩子同家人分開的時候產生的不安、不愉快的悲觀情緒反應。
主要表現有煩躁、不安、哭鬧等。
這是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對父母等親人的依賴程度是最高的。待在熟悉的人身邊,他們才能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而突然和親人分開,他們本能地就會覺得失去了安全,會害怕,這個時候,分離焦慮就出現了。
分離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是很正常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種情緒。
這種情緒只要控制在適度範圍,不是長時間的出現,沒有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育,那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是心理疾病。
2、不正常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障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
分離焦慮障礙,指的是嬰幼兒對和親人分開存在著過度的害怕和焦慮,長時間存在,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育。
只有出現這種情況,才是不正常的,才需要找醫生。
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家長們就明白區別了。
比方說,我們送寶寶去幼兒園。
一開始,寶寶不願意離開媽媽,又哭又鬧。
過了幾天,寶寶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去幼兒園上學也不再哭鬧了,和老師、其他小朋友也能接觸、交往了。
這種情況就是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寶寶如果一直哭鬧,持續不斷哭鬧,做噩夢、甚至身體出現嘔吐、頭疼、胃疼等反應,這種情況持續4周以上,那就不正常了。
這時,我們就要考慮這是分離焦慮障礙了。
透過上述的例子,大家應該明白了這兩者的區別。
孩子剛開始去幼兒園,是分離焦慮最容易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才能讓寶寶輕鬆一點呢?
1、提前熟悉新環境。
進入幼兒園的前兩個月,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玩耍,同時分享一些幼兒園的有趣事情。
這樣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對上幼兒園有憧憬和嚮往。
2、平時多接觸同齡階段的小朋友。
平時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和小朋友一起玩,能增強孩子的社會性。
3、提前訓練適應。
在寶寶上幼兒園之前,要讓他們慢慢適應和媽媽的分開。可以和寶寶約定,媽媽大概幾分鐘後回來。
經常這樣訓練,寶寶們會慢慢適應媽媽的離開,培養出對家長的信任。
-
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醫學表明,這可能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孩子在一定的年齡段會與身邊的最親密的人建立依附關係,一刻也不能讓那個親密的人離開自己的視線。那麼,應對分離焦慮怎麼做?
0-3歲是依戀階段
陪伴安撫很重要
家住街口洪山圍的鄒女士,寶寶6個多月大,平時很黏她,特別是晚上,白天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要別人抱她,她一見到我或聽到我的聲音就大哭,我一抱她就立刻不哭,對著別人笑。”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譚素怡表示,0—3歲是孩子依戀關係形成的重要時期,寶寶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感情連線,因此和父母分離時會嚎啕大哭、又踢又鬧等行為,以此表達拒絕分離。
這時父母要儘可能多陪伴、安撫、擁抱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透過陪伴和安撫,寶寶能慢慢接納分離,而良好的依戀關係能讓寶寶將來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
3歲以上
學會分離度過焦慮期
住在江浦街海塱路的市民金女士說,孩子今年5歲,之前曾有過“分離焦慮”時期,與她分開就會哭鬧,並且不肯去上學。“剛去幼兒園那會,他可能覺得新鮮,可是一兩天後,新鮮勁過去了就哭鬧著不肯去了。”然而隨著不斷成長,孩子要上學和獨立生活,與父母分離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正確度過“分離焦慮”?
譚素怡認為,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與孩子進行分離。在之前的依戀階段媽媽給予孩子的陪伴越多,此時的分離焦慮時期就越易渡過。心理諮詢師周費逸則說:“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心裡覺得父母時刻都和他在一起,讓父母內化成孩子心中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只是抓住外在的存在。”家長平時和寶寶互動要保持情緒平和穩定,給孩子多一些欣賞的眼光,並且陪伴孩子進行外向探索的活動和遊戲。
譚素怡表示,分離時適當的焦慮是幼兒正常的心理發展需要。孩子哭鬧時家長應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孩子,共同面對分離而非任由其逃避抵抗。但家長也需避免與孩子過長時間的分離(如留守兒童),分離時也要多透過電話、影片等方式進行感情聯絡。
-
5 # 清淺小溪
1.什麼是“分離焦慮”?
例如:你的寶寶非常黏人,當你只是離開他/她視線一小會,比如去上個廁所去另一個房間拿個東西或者下樓拿個快遞都只是很短的時間,他/她的表現就是大哭不止,誰哄也白搭,只能逼著你迅速完成✅手邊的事情回到他/她身邊抱起他/她,這種哭鬧的情況才好點。
2.寶寶為什麼會對媽媽產生分離焦慮呢?
實際上這與寶寶這個階段的生理心理生長髮育有著直接的關係。
從三四個月開始,寶寶基本上可以區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到五六個月的時候,寶寶會認定一個特殊的物件與他/她產生最親密的依附關係,這個人一般情況下就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寶寶的眼睛會追隨著媽媽,當媽媽一離開,寶寶會出現害怕和啼哭的行為,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因為在寶寶的認知裡面,一個物體離開久了就是永遠消失了,這是因為嬰兒尚未形成“物體恆久”的概念。
3.這個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安全感”的奠基期。
父母親人應該幫助嬰兒順利渡過這個分離焦慮期,經常抱抱嬰兒,給他/她聊天逗笑,儘量讓嬰兒感受到大家對他/她的愛❤️。在2歲以後,嬰兒逐漸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喜歡去外界環境進行探索,這種分離焦慮感逐漸降低。但在孩子上幼兒園後會有一個反覆,需要幫助孩子提前適應新環境。
Ps:分離焦慮是兒童發展的正常現象,媽媽們不用太緊張,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最重要了。
-
6 # 7寶Wei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與親人(最親密的撫養人)分離時,出現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 最親近的撫養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感到極度的不安,因為對嬰兒來說,在嬰兒的世界裡,自己和撫養人是一體化的,撫養人是嬰兒的整體世界;
對於幼兒來說,與最親近的撫養人是精神世界中的依賴關係,在精神世界是一體的;所以每一次的分離,都會讓嬰兒和幼兒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因此會表現出:在分離時嚎啕大哭、緊緊抓住你不願分開、出現一些迴避行為、不願意去到新環境、極度渴望迴歸等等。
回覆列表
分離性焦慮症表現為幼兒與親人分離時深感不安,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多數幼兒常無根據的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發生危險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願離開親人,不去幼兒園或拒絕上學,即使勉強進學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掙扎。這種焦慮表現非常痛苦和傷心並造成兒童許多重要功能的障礙或缺損。
患兒表現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惡夢,講夢話,食慾不振,心跳,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患兒夜間往往不敢單獨睡,怕黑暗,常需要媽媽陪伴,常伴夜間遺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