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塵雜說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之一,屬於內家拳。講究的是少力勝多力,以柔克剛。

    太極拳包含著道家的思想,老子《道德經》所言: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那麼太極拳中所說的“四兩撥千斤”真的是用“四兩力”來戰勝“千斤力”嗎?

    其實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的。

    所謂“四兩撥千斤”只是一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以柔克剛的道理,講究的是以少力勝多力,而不是無力勝多力,在力量懸殊過大的時候,是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情,就好比一個學習幾年太極拳的10歲毛頭小子和一個沒有武術基礎的1米87大漢對打,根本不會有懸念,因為想要四兩撥千斤,至少得有那四兩力。

    我雖然沒有學過太極拳,但是也曾跟過一個自幼學習武術的老師傅學過幾招詠春拳,詠春也算是內家拳,所以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共同的道理。不管是太極還是詠春,招式之間都會有“圓”,這個“圓”就如同畫一個太極,透過這樣的招式將別人的蠻勁巧妙地帶出去化解,甚至會讓這個打過來的力回到擊打者自己身上,這就做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再加上各種招式的靈活,做到敵強我弱的形式,有一個叫做“引進落空”,以柔勁對抗蠻勁,甚至故意引誘對方擊打自己某個部位,然後在對方來的時候,突然將自己放空,化空,沾著對方的勁,來摧毀對方。

    師傅曾經說,不管是學習詠春也好,太極也好,任何武術也好,最重要的是不要流於形式,學會一個花架子,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就是因為太注重招式,學習武術應該要鍛鍊自己的反應能力,和自己的內在的“意”“武學精神”。

    現在的傳統武術之所以落寞,就是因為把心思都放在一招一式上,變成了表演好看的花架子武功,把武學真正的精髓丟了。還有一點就是,以前的傳統武學是真正的搏殺之技,而不是用來對打對抗的,所以傳承是非常嚴格的,有些武學就因為難以找到品性合適的傳承者而失傳,所以也造成了傳統武學的凋零,結果如今落得個人人皆可欺辱的地步,虎落平陽被犬欺,可嘆啊!

  • 2 # 紫雲觀濤

    歷史上的太極名家真的僅有“四兩力”嗎?

    過去的前輩肯定不止是有這四兩勁。不過現在的太極拳大師很多隻有這四兩勁了。

    首先這“四兩勁”是牽動對方重心的勁力。不需要太大。可以說是勁力遊戲。要練出這“四兩勁”不容易,能練出來的可以說太極拳有一隻腳進了門檻。

    但是過去的拳師是與人性命相搏,這種東西根本接不住外家拳的鞭稍勁。

    前輩如何練拳筆者看不見也不想找傳說來說事。只是想各位看官瞧瞧摔跤手如何練習的。然後想想自己練的拳和人家比如何就心裡有數了。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3 # 上善若水125944379

    謝友邀,對此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個人認為他們不但有力而且還有遠超常人的很大的力,一種非同尋常的力,說它非同尋常是因為它是用特殊方法或者說特珠手段練出來的。我的老師教我的太極拳,無門無派,不進行體能訓練,不舉重,不長跑,不打砂袋,不抖大杆,於技擊不練出拳速度擒拿摔打,甚至在思想上要放棄對博擊技術乃至養生療疾延年益壽的欲求,不求有功,不求有效,不求有法,太極者無為也。

    歷史上的太極名家應該都有超常之力,這種力的質量隨練者對太極之理的理解不同,功法不同,功夫長短而有區別。在眾多太極著述中有一篇當今各門派公認的被奉為經典的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有兩句敘述:“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裡所說的四兩撥千斤,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練就千斤力,只用四兩功。沒有千斤力的後盾,四兩撥千斤只是個空談。可以想見,一個靜止或高速旋轉的乒乓球,被一個體積小一半的鐵球直線攻擊時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反之一個直線攻擊的乒兵球碰到一個高速轉動的體積較之小一半的鐵球上,又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這個實驗不難做,這大概就是四兩撥千斤的前提,客觀的說,既便是有千斤力,同時也要有技術上和(與對手在搏擊運動中)時空上的配合,能做到所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唯理一貫”,“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否則也不能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至於這幾個條件在實際運用中如何才能協調配合的天衣無縫,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得靠師傳和自悟了。作為太極愛好者,以上屬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敬請見諒!

  • 4 # 小天使FB

    謝邀。歷史上的太極拳名家真的僅有四兩力嗎?傳武太極拳,四兩力來自拳諺,四兩撥千斤。並非太極拳名家真的只有四兩力。少林十八羅漢中有兩句拳諺,(前推十匹馬,倒拉九頭牛)。真的能這樣嗎,絕對不能。四兩力真正的深層次的理解是,修練太極拳的武者,面對挑戰者,能用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用技巧來戰勝對手。

    舊時的傳武太極拳名家,有很強大的武術力量基礎。自太極拳問世以來,他們吸取了太極拳中的精華,改良,創編了以自己姓氐命名的太極拳。這就有了現在的(陳,楊,孫,吳…),各派太極拳的存在。各派太極拳有各自的特點,陳式太極拳講究,上下,左右纏絲勁,楊式太極拳以舒展大方,輕柔舒緩見長,孫式太極拳,對呼吸的要求有吸開呼合的要求。吳式太極拳以拳架各式緊密配合為要。在現代搏擊,科學的訓練方法未傳入當時,傳武太極拳各家門派,佔山為王,囗傳身授,有傳武的過硬基礎,配合傳武太極拳的技巧融合,能以小搏大,以弱殺強。這就有了四兩拔千斤之說。這就是你要的歷史上的太極拳名家真的只有四兩力的回答。正確如否,歡迊點評。

  • 5 # 姚宇時代頻道

    “四兩撥千斤”這句話見之於清末的一片武學著作中,《太極拳論》大約是17世紀的中期。原話是“查四兩撥千斤之句 顯非力勝。”這篇文章相傳是一個叫王宗嶽的人寫的,但實際上這篇文章是由武禹襄拿出來,給楊露禪品評的。因此後世對這篇文章的作者都有爭論。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只討論四兩撥千斤,這句出自這篇文章的名句。

    今天大多數練武術者,多以招式或者拳法的豐富性為主。雖然大家也都知道勁路這個概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李小龍曾經在他的訓練中就強調過這樣一個觀念,沒有勁力的招式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我們很多人也都看過一些李小龍的截拳道訓練資料,在他的訓練資料中,有大量的力量訓練,柔韌度訓練,速度訓練。在李小龍的著作中,這些都是他對提高勁力的綜合訓練。

    那麼勁力是什麼?和四兩撥千斤有什麼關係呢?

    四兩撥千斤是一個,表面看充滿了量化單位,而本質上明顯帶有東方哲學色彩的語言。四兩和千斤雖然是數量單位,但是我們作為今天的人,完全有理由忽略資料,而把焦點集中在資料背後他所要表現的內涵上。四兩就是200克,而千斤我們都知道是500000克。這兩個資料之間的差距才是這句話的重點。他代表了兩個有著巨大差距的質量在進行對抗,而那個渺小的只有200克的質量,卻能輕鬆撥動那巨大的500000克。這個驚人的結果說明了什麼?

    這其實正是古人要告訴我們的事實,或者說古人希望用這樣的語言啟發我們去思考,什麼叫“四兩撥千斤”?怎麼才能做到?

    還是用李小龍做個例子,他在長島武術節時曾表演過寸拳,把人擊出數米,跌坐在椅子上。那麼他在打寸拳的時候有幾個特點,第一,拳頭的距離離對手很近。第二,身體的動作很小。並沒有像拳擊那樣的出拳動作。

    第三,我們幾乎看不到李小龍的爆發力有多大?

    但是我們卻能從被打者摔出去,並跌坐在椅子上的結果來反襯出,李小龍這一拳的威力。

    就是典型的中國武術的特徵。

    他不會像拳擊或散打,攻擊時那樣虎虎生威。

    它所有的威力都體現在結果上。甚至還有更極致的表現,就是旁觀者,甚至都看不出效果的時候,而被打者可能已經崩潰了。

    講這個例子是為了解釋勁力,盡力是一個目前還很難,用科學標準的語言來描述的東西。只能說勁力就是一種不同於我們習慣的發力模式。但本質它仍然是屬於一種發力。這種發力有它自己的標準,技術要求,訓練要求。是一個在傳統武術界,幾百年上千年來口耳相傳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技術和技巧。

    那麼“四兩撥千斤”這裡的數量單位,不要成為我們現代人理解古文時的執拗。四兩並不是真的200克,而千斤也不是真的500000克。在回顧一下李小龍的寸拳,那很像是,用500000克再打200克的效果。是不是?

    一位專家曾經說過,表面看是四兩撥千斤,實際上是千斤打四兩!

    那麼在解釋一下古人為什麼要說四兩撥千斤?這是古人的一種特有的表達方式,相信。在清朝的時候,現代科學,還沒有被被清朝接受並引入到中國。中國的文學語言,就是這樣的一種形容和比喻的語境。這種語言結構的束縛,是那個時代的古人無法跳脫的歷史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排世錦賽賽制複雜且漫長,有球迷說各支球隊都在算計,但郎平算得最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