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哈哈真的好

    1.漢朝時中西方之間開通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華人透過絲綢之路將孔孟學說帶到西方.2.後來隨著指南針的發明又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將孔孟學說帶到西方.3.自元代以來眾多的外華人到中國遊歷,如馬可波羅,朗士寧等,回到西方後把孔子和孟子介紹給西方人.4.從漢朝到宋朝統治者一般都持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

  • 2 # 被遺忘的人才

    首先西方人是現代中國對歐美地區的一個統稱,而美洲的文化大部分源於歐洲。所以我們只要弄清歷史上歐洲人是如何知道孔孟賢人即可。

    1.   絲綢之路

    我認為孔子和孟子的傳播最開始應該是由漢朝時間的絲綢之路開始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正式透過絲綢之路讓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2.  匈奴戰敗後逃亡歐洲

    漢武帝在位期間對匈奴部落一直髮生著激烈的戰鬥,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的漢元帝,但北匈奴卻一直打到漢光武帝時期才算基本結束。北匈奴戰敗後逃往歐洲,打敗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同時也把中國的一些文化傳播了過去。增加了世界對中國孔孟文化的瞭解。

    3. 隋唐宋元等朝的對外貿易

    自隋唐開始到宋元期間,對外貿易不絕,而且是相當開放。最著名的莫過於馬可波羅了,他遊歷中國,回到歐洲還寫了一部《馬可·波羅遊記》,充分詳細的向歐洲國家介紹了中國的人文地理文化飲食等。

    孔子、孟子被歐洲所知道就是這麼一點一滴,不經意間傳播出去,讓西方人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務必強大的中國!

  • 3 # 煮酒論英雄668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要從各自民族的信仰說起: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說人天生善良,而是指真正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嚮往善良,說再簡單些就是喜好美名。人並不處於食物鏈頂端,卻混成了動物界最高貴的物種,不是因為人有智慧,不是因為人能創造和使用工具,而是因為人能協作,能構成社會。大家各有所長,所以需要各自放棄自己的弱項,專攻自己的強項,然後將產品與他人共享或交易。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級別,個體的人應該找準自己在團隊當中的位置併發揮作用。既然有社會,所以需要受道德和規則的約束,我既要配合、信任你,你也得配合、信任我,我們是一個球隊式的團隊,誰脫離這個團隊,誰將無法獨立生存。作為團隊當中的個體,我們才不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這就是儒家思想精髓。

    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人喜好美名。即便一個惡貫滿盈之徒,人品卑劣到像一條下巴上長疙瘩的禿腦門湖南老豬狗,它照樣也有這個特徵,所以它幹完壞事以後,會反過來抹黑受害者,以擦去自己不光彩的記錄,繼續偽裝成“善人”,因為它怕被同伴發覺,怕失去同伴的信任,怕當壞人,怕被踢出團隊,怕被踹出人類社會。這才是“性本善”的真正意思。與儒家對立的,是道家思想,儒家有為,道家無為,道家既不會去配合他人,也不要誰來配合自己,完全脫離社會。

    諸子百家時代,是中國文化的奠基時代,但很遺憾,儒、墨、道、法裡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純粹只是哪一家,他們或多或少都帶有其它學派的特徵。相對接近的只有莊子,是真正比較純粹的道家,但這樣的“人”,一身本事不拿出來發揮作用,窮了餓了就去找別人借,這樣的生命對人類社會來說不僅多餘,還是負擔,因為它不創造,只消耗,它一點也不逍遙。其餘道家人,表面上脫離社會,實際上一群道家人聚在一起,也會形成一個縮微社會,由於特殊的時代環境,他們僅僅是不參與政治上的爭名奪利,僅僅是在政治上無為而已,可這也給日後中國文化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無為,僅僅只是表面上沒有流露出政治傾向,而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一旦主流社會風平浪靜,好處從來沒落下他們一份,他們的生活照樣是跟隨時代進步而進步的。就像偷人參果,出主意的是豬,動手的是猴子,沙僧什麼也沒做,照樣可以蹭到一個。

    人如果凡事直奔結果,就會功利。但人和人的基礎條件不一樣,總會有人幹不好自己的角色,或暫時沒找準自己的角色,或壓根什麼都不願幹,它們既貪圖結果,而自身實力又弱。所以就有了墨家的白龍馬,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連頭也不抬,眼界越來越小,於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以及法家的豬,個人能力也許不差,但辦事的能力、真正為團隊做貢獻的能力卻幾乎為零,所以為了生存,只能拼命往上爬,依附或直接掌握最高權力,操控和綁架他人,騎他人脖子上當他人的“領導”,它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躲過社會對自己專業技能的稽核,華人非常認同這種“本事”。

    只有真正的儒家,才真正配被稱為領袖,為了讓團隊獲利,儒家會帶領團隊創造,或是掠奪別的團隊。而真正的墨家,由於格局狹小,誰都可以使喚它們,它們永遠成不了領袖,它們是做出貢獻還是造成禍害,完全取決於誰是它們的領袖。而純粹的法家,由於地位和權力不是透過光明正大的競爭而獲取,所以它最怕失去地位與權力,為了鞏固,必然會不斷折騰他人,讓他人永遠也不能比自己更優秀,這樣的東西對團隊有百害而無一利,並且開時代倒車,它就是人類社會的禽獸,畜生。這年頭比較流行談團隊合作和領導力,但真正有團隊合作能力、有領導力的華人微乎其微,多數都是法家,或儒法兼備,它們未必擅長帶領團隊獲利,但一定都很擅長制衡權術。

  • 4 # 星緣島

    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學早在漢唐時期便超出中國範圍,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許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遠播海外,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廣大的儒學文化圈,覆蓋的人口超過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到歐洲,造成很大震動。

    孔子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早在中國漢唐時代,孔子思想便走出國門,傳播到東南亞,特別是北韓、日本、越南等地,對促進這些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1687年,孔子學說正式傳入西方。孔子思想展示了不同於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的另一種變化。

      它為中國封建文明的高度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對西方許多思想家有所啟發,以至發展到今天,西方學者仍把孔子列為世界哲人之首。1582年,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在他之前已有一些西方傳教士抵華,但他們收效甚微。利瑪竇在長期觀察研究後得出結論,只有將教義與最為中國大眾所推崇、尊重的儒學相結合,才能開啟華人的心靈之門。

      於是,耶穌會用“西儒”的面目出現,採用結交士大夫、允許中國信眾尊孔祭祖和將基督教義比附四書五經等做法,慢慢打開了在中國傳教的局面。

      1662年,耶穌會傳教士郭納爵將《論語》、《大學》翻譯成法文,以《中國科學提要》的書名在巴黎出版,很快引起各界的矚目;1672年,殷鐸澤出版《中國政治道德科學》,是《中庸》的譯本,15年後又出版《中國哲人孔子》;1711年,《中國六經》以拉丁文出版,這是《四書》的新譯,外加《孝經》和《小學》。

      這些書加上杜赫德收集耶穌會眾人信件、歷時74年連載編纂成的《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及他1735年在此基礎上的鉅著《中華帝國志》,比較完整地向西方勾勒了中國文化、尤其作為其核心的儒學的輪廓。雖然這些作品中真正直接出自孔子之口的僅《論語》一篇,但分辨不清孔子、孟子和朱熹異同的西方讀者將之籠統地稱為“孔學”,並以“Confucius”(孔夫子的音譯)命名。西方世界對《孟子》一書的接受史,我們首先得把目光投向四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就在此時,那些發願獻身上帝的耶穌會會士(Jesuits)開始到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傳播基督教;也正是從此時起,西人開始接觸並瞭解、介紹儒學,《孟子》亦於此時進入西人的視野。

    從1590年代耶穌會會士羅明堅(Michael Ruggeri,1543—1607)、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開始譯介《孟子》,到耶穌會會士衛方濟(FrancisNoel,1651—1729)第一個《孟子》譯本出現

     

  • 5 # 嘻嘻哈哈真的好

    1.漢朝時中西方之間開通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華人透過絲綢之路將孔孟學說帶到西方.2.後來隨著指南針的發明又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將孔孟學說帶到西方.3.自元代以來眾多的外華人到中國遊歷,如馬可波羅,朗士寧等,回到西方後把孔子和孟子介紹給西方人.4.從漢朝到宋朝統治者一般都持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

  • 6 # 被遺忘的人才

    首先西方人是現代中國對歐美地區的一個統稱,而美洲的文化大部分源於歐洲。所以我們只要弄清歷史上歐洲人是如何知道孔孟賢人即可。

    1.   絲綢之路

    我認為孔子和孟子的傳播最開始應該是由漢朝時間的絲綢之路開始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正式透過絲綢之路讓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2.  匈奴戰敗後逃亡歐洲

    漢武帝在位期間對匈奴部落一直髮生著激烈的戰鬥,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的漢元帝,但北匈奴卻一直打到漢光武帝時期才算基本結束。北匈奴戰敗後逃往歐洲,打敗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同時也把中國的一些文化傳播了過去。增加了世界對中國孔孟文化的瞭解。

    3. 隋唐宋元等朝的對外貿易

    自隋唐開始到宋元期間,對外貿易不絕,而且是相當開放。最著名的莫過於馬可波羅了,他遊歷中國,回到歐洲還寫了一部《馬可·波羅遊記》,充分詳細的向歐洲國家介紹了中國的人文地理文化飲食等。

    孔子、孟子被歐洲所知道就是這麼一點一滴,不經意間傳播出去,讓西方人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務必強大的中國!

  • 7 # 煮酒論英雄668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要從各自民族的信仰說起: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說人天生善良,而是指真正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嚮往善良,說再簡單些就是喜好美名。人並不處於食物鏈頂端,卻混成了動物界最高貴的物種,不是因為人有智慧,不是因為人能創造和使用工具,而是因為人能協作,能構成社會。大家各有所長,所以需要各自放棄自己的弱項,專攻自己的強項,然後將產品與他人共享或交易。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級別,個體的人應該找準自己在團隊當中的位置併發揮作用。既然有社會,所以需要受道德和規則的約束,我既要配合、信任你,你也得配合、信任我,我們是一個球隊式的團隊,誰脫離這個團隊,誰將無法獨立生存。作為團隊當中的個體,我們才不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這就是儒家思想精髓。

    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人喜好美名。即便一個惡貫滿盈之徒,人品卑劣到像一條下巴上長疙瘩的禿腦門湖南老豬狗,它照樣也有這個特徵,所以它幹完壞事以後,會反過來抹黑受害者,以擦去自己不光彩的記錄,繼續偽裝成“善人”,因為它怕被同伴發覺,怕失去同伴的信任,怕當壞人,怕被踢出團隊,怕被踹出人類社會。這才是“性本善”的真正意思。與儒家對立的,是道家思想,儒家有為,道家無為,道家既不會去配合他人,也不要誰來配合自己,完全脫離社會。

    諸子百家時代,是中國文化的奠基時代,但很遺憾,儒、墨、道、法裡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純粹只是哪一家,他們或多或少都帶有其它學派的特徵。相對接近的只有莊子,是真正比較純粹的道家,但這樣的“人”,一身本事不拿出來發揮作用,窮了餓了就去找別人借,這樣的生命對人類社會來說不僅多餘,還是負擔,因為它不創造,只消耗,它一點也不逍遙。其餘道家人,表面上脫離社會,實際上一群道家人聚在一起,也會形成一個縮微社會,由於特殊的時代環境,他們僅僅是不參與政治上的爭名奪利,僅僅是在政治上無為而已,可這也給日後中國文化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無為,僅僅只是表面上沒有流露出政治傾向,而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一旦主流社會風平浪靜,好處從來沒落下他們一份,他們的生活照樣是跟隨時代進步而進步的。就像偷人參果,出主意的是豬,動手的是猴子,沙僧什麼也沒做,照樣可以蹭到一個。

    人如果凡事直奔結果,就會功利。但人和人的基礎條件不一樣,總會有人幹不好自己的角色,或暫時沒找準自己的角色,或壓根什麼都不願幹,它們既貪圖結果,而自身實力又弱。所以就有了墨家的白龍馬,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連頭也不抬,眼界越來越小,於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以及法家的豬,個人能力也許不差,但辦事的能力、真正為團隊做貢獻的能力卻幾乎為零,所以為了生存,只能拼命往上爬,依附或直接掌握最高權力,操控和綁架他人,騎他人脖子上當他人的“領導”,它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躲過社會對自己專業技能的稽核,華人非常認同這種“本事”。

    只有真正的儒家,才真正配被稱為領袖,為了讓團隊獲利,儒家會帶領團隊創造,或是掠奪別的團隊。而真正的墨家,由於格局狹小,誰都可以使喚它們,它們永遠成不了領袖,它們是做出貢獻還是造成禍害,完全取決於誰是它們的領袖。而純粹的法家,由於地位和權力不是透過光明正大的競爭而獲取,所以它最怕失去地位與權力,為了鞏固,必然會不斷折騰他人,讓他人永遠也不能比自己更優秀,這樣的東西對團隊有百害而無一利,並且開時代倒車,它就是人類社會的禽獸,畜生。這年頭比較流行談團隊合作和領導力,但真正有團隊合作能力、有領導力的華人微乎其微,多數都是法家,或儒法兼備,它們未必擅長帶領團隊獲利,但一定都很擅長制衡權術。

  • 8 # 星緣島

    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學早在漢唐時期便超出中國範圍,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許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遠播海外,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廣大的儒學文化圈,覆蓋的人口超過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到歐洲,造成很大震動。

    孔子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早在中國漢唐時代,孔子思想便走出國門,傳播到東南亞,特別是北韓、日本、越南等地,對促進這些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1687年,孔子學說正式傳入西方。孔子思想展示了不同於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的另一種變化。

      它為中國封建文明的高度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對西方許多思想家有所啟發,以至發展到今天,西方學者仍把孔子列為世界哲人之首。1582年,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在他之前已有一些西方傳教士抵華,但他們收效甚微。利瑪竇在長期觀察研究後得出結論,只有將教義與最為中國大眾所推崇、尊重的儒學相結合,才能開啟華人的心靈之門。

      於是,耶穌會用“西儒”的面目出現,採用結交士大夫、允許中國信眾尊孔祭祖和將基督教義比附四書五經等做法,慢慢打開了在中國傳教的局面。

      1662年,耶穌會傳教士郭納爵將《論語》、《大學》翻譯成法文,以《中國科學提要》的書名在巴黎出版,很快引起各界的矚目;1672年,殷鐸澤出版《中國政治道德科學》,是《中庸》的譯本,15年後又出版《中國哲人孔子》;1711年,《中國六經》以拉丁文出版,這是《四書》的新譯,外加《孝經》和《小學》。

      這些書加上杜赫德收集耶穌會眾人信件、歷時74年連載編纂成的《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及他1735年在此基礎上的鉅著《中華帝國志》,比較完整地向西方勾勒了中國文化、尤其作為其核心的儒學的輪廓。雖然這些作品中真正直接出自孔子之口的僅《論語》一篇,但分辨不清孔子、孟子和朱熹異同的西方讀者將之籠統地稱為“孔學”,並以“Confucius”(孔夫子的音譯)命名。西方世界對《孟子》一書的接受史,我們首先得把目光投向四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就在此時,那些發願獻身上帝的耶穌會會士(Jesuits)開始到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傳播基督教;也正是從此時起,西人開始接觸並瞭解、介紹儒學,《孟子》亦於此時進入西人的視野。

    從1590年代耶穌會會士羅明堅(Michael Ruggeri,1543—1607)、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開始譯介《孟子》,到耶穌會會士衛方濟(FrancisNoel,1651—1729)第一個《孟子》譯本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的人愛上了別人該怎麼辦?